【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03日】
中秋祭月,不是起因於中秋節團圓的祈願?(Shutterstock)
中秋節祭拜月神是一種悠久的民俗了;祭月在中華文化中可上溯數千年,但不是由於「中秋節」的緣故。怎麼說?那中秋祭月是因何而來呢?
中秋祭月 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中華民族的先祖祭拜月神有多久的歷史了?根據《大戴禮記》,上古的夏商周三代就有「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的隆重禮儀。唐《通典》記載:「周禮秋分夕月,並行於上代。」可見從夏商周傳下了秋分祭祀月神的傳統禮制,淵源久遠。在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代是在秋分祭月,並不是慶祝「中秋節」。
(說明一下,從太陽為主的節氣來說,秋分是屬於秋天的中點,就是中秋,但那天不一定逢月圓;中秋節是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準的中秋。)
祭月既然不源於中秋節親人團圓的祈願,那古代祭月的精神是什麼?
漢代賈誼說:「三代之禮,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新書‧卷五》)夕月用以表達「敬」意,那麼深入來說,祭月怎麼表達敬意呢?《文獻通考》解釋,天子「夕月,與太史、司載(司天文之官)糾虔天刑。」就是說在「夕月」是為了「糾虔天刑」,虔敬遵行天法。祭月用以觀察天法、考察月的行度(軌道位置等),得知月神所反映的人間妖禍、祥瑞,從而敬遵天法(天刑)而行政。 所以古代朝廷史官併兼天文官,以觀察天象、獲知天意,輔正天子。天子夕月,遵循天法以內省改正,表達敬神的心意,落實「奉天承運」的精神,以禳除不祥。這反應了中華民族歷代祭月的精神。
秋分夜,天子領群臣祭月於西郊。圖為北宋《大駕鹵簿圖書》局部,表現皇帝前往祭祀天地時的皇宮儀仗隊宏大場面。(公有領域)
為甚麼在秋分祭月?
天地在中華文化中是至高無上的,其次是日月神。祭祀天地日月神,也就在一年中最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實施。
天子率領朝臣在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氣──冬至(黃曆新年)與夏至(一年之半、陽氣之極)祭祀天地;在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謂的「朝日夕月」也,因為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陰陽平衡及和氣最盛的時點。
《大唐郊祀錄》卷六的《四言詩》云:「月以陰德,自西而生。積水之氣,作金之精。麗天成象,配日為明。」此詩指出月為陰德的代表,與日相輔相成,日以繼夜,帶給人間光明。月是陰德的表征,而秋分則是一年之中陽消陰長的轉捩點,從這一天開始陰氣盛於陽氣,因此古人在這關鍵的一夜舉行祭祀月神的大禮,對月神表達敬意與戒慎心態,恰逢其時也。
歷朝歷代都有祭月的禮制嗎?
夕月壇簡稱月壇(大紀元)
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天子祭月禮往下傳承到清代,雖然歷經改朝換代,然而這種國之大禮大體上一直都沒有間斷。歷代的祭祀作法大同小異:(見《明史‧志二十三》、(《晉書‧卷七志第二》))
秦朝祭祀「八神」,其中第六神是月神,第七神是日神。在秦朝古都雍城就設有日月廟。
到了漢代,恢復秦朝之前的周禮郊祭。天子於天大亮時出行宮到祭壇,向東祭日,向西祭月;也在宮殿東方祭日、西方祭月。漢宣帝時更曾在神山祭日,在萊山祭月。
魏明帝首創「東郊朝日、西郊夕月」的制度。「魏明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朝日於東郊, 八月己丑,夕月於西郊……合於古。」
晉朝武帝以為「禮儀宜有常……惟此(朝日)為大。」親祀朝日。
後周以春分朝日於國東門外,為壇;秋分夕月於國西門外,為壇於坎中。
隋代開皇初,每以春分朝日於國東春明門外,秋分夕月於國西開遠門外。各設壇,祭祀用的牲幣(犧牲和幣帛,泛指一般祭祀供品)與周代同。 (《晉書‧卷七志第二》)
唐代時於春分祭日於國都的東郊、秋分祭月於國城西郊,形成定例。
宋代延襲唐代作法,同時將規格提升為「大祀」等級,與祭祀天地社稷並重。
元代則在郊祭天地時,從祀日、月。雖然在皇慶年中商議在春秋二分祭祀日月,但未行。
明代恢復古禮,設有天、地、日、月壇專祀,「朝日壇和夕月壇,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成。朝日壇高八尺,夕月壇高六尺,俱方廣四丈。」春分祭日於城東門外日壇,秋分祭月於城西門外的月壇並祔祭星辰,祭祀儀禮與祭社稷大禮相同。嘉靖九年一度重建「夕月壇」。
清代「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是屬於中祀之禮,次於祭祀天地的上祀。《清史稿‧志五十七》)順治八年,建朝日壇於朝陽門外東郊、夕月壇於阜成門外西郊。康熙大帝非常重視古禮,康熙十二年依唐太宗舊制 ,規定祭天地和社稷於黎明時,祭月於酉時,即下午五點到七點(秋暮夕月)。
中華民族歷朝歷代的夕月之禮,表達崇敬天法之心與向善祈福之願,也傳遞了中華民族敬神的根本認知——人類不能自外於天法而生!
小語
唐代祭神的饗食中有白餅、黑餅,屬於十二中籩食,但還沒有「月餅」。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在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蔚為風尚,然而朝廷的中秋夕月還是一樣用白餅、黑餅來祭祀,不用月餅,表現了遵循古禮的精神。中秋時節,國之大禮「秋分夕月」獻敬,民俗中秋節拜月傳情,天道與人情,平行攜手豐富了中秋。天地人間,都不能失去一顆虔誠信仰、實踐天道的心,這才是得以永續發展的大道!
注[1]見《通典》《明史》《清史稿》。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