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十八: 建塔史上最大的陶土寶塔─湧泉寺千佛陶塔

意文


【正見網2005年05月12日】

福建省福州市東南部,海拔925米的「鼓山」,因山巔有巨石如鼓,每逢風雨之際,顛簸激盪有聲而得名。位於山腰處的「湧泉寺」,前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風景秀麗,為福州五大禪寺之首。相傳因寺前有一口「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非常獨特珍貴,價值連城。

據清代黃任所著的《鼓山志》中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之中有惡龍盤據,時常出來擾亂鄉民。 唐建中四年 (西元783年),時值太守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誦華嚴經降龍,並在龍潭邊建一小寺,名為「華嚴台」,但不久荒廢。五代後梁開平二年(西元908年)將潭填平,在之上建寺。並邀請神晏法師來寺住持寺務,取名「國師館」。宋咸平二年(西元999年),真宗御賜「鼓山白峰湧泉禪院」匾額。明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成祖賜名為「湧泉寺」。

明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及嘉靖二十一年(西元1542年)時,發生兩次大火,寺內建築焚毀,所剩無幾。明代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至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間重建,明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又一次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康熙皇帝欽筆御頒「湧泉寺」 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寺門上方。近年於1983年重修至今,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與布局。整座佛寺大小殿堂共有25座,以「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三大殿堂為整座寺院的主體、依順著山勢建造,層層上升、構築成完整精美的建築組群,檻廊連綴,瓦棟參差,占地面積共1.67公頃,素有"閩剎之冠"的稱譽 。

分立於湧泉寺山門前的千佛陶塔,燒制於北宋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原為福州南台島「龍瑞寺」之物,因寺毀壞,西元1972年移來此地作為鎮寺之寶。雙塔分峙左右,東塔為「莊嚴劫千佛寶塔」,西塔為「普賢劫千佛寶塔」。塔牆貼有塑像1078尊,故名「千佛陶塔」。

此二塔造型相同,均為九層八角形,仿木結構樓閣式塔,通高8.3米,座徑1.2米,自下而上逐層縮小,造型輕巧玲瓏。塔上的塔身、門窗、柱子、鬥拱、塔檐、瓦隴、椽飛等各種構件,都是用陶土分層燒制,仿造得極逼真,造型之精美為國內獨有。

它是宋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用上好的陶土分層燒制、再施以釉色,呈紫銅色釉彩,表面光澤明亮,然後再按卯榫分段安裝,拼合壘疊而成的。塔有須彌座兩層,底層基座上角柱雕刻8尊袒胸露臂、力負千多姿態的托塔力士像,上層束腰則飾有奔跑追逐的獅子、麒麟等動物浮雕,以及花卉圖案等。並陰刻塔名、建造年代及施捨者與工匠姓名。

塔的每層八面,每面均雕有跏趺佛像。塔檐上雕瓦當、滴水,檐下鬥拱層層出挑。各層塔檐檐角上塑一尊鎮塔武士或僧人共72尊。轉角處的檐下每翹角下掛一個陶制鈴鐸共72隻。塔頂置寶戒芒,塔剎為三重寶瓶葫蘆狀,上冠以寶珠。剎座飾有蓮瓣浮雕。

陶塔已屹立了近千年,如此體型巨大,燒制又極精美的大型陶土寶塔,為建塔史上罕見,是研究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重要實物。足證中國古代燒陶高超的工藝。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