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05月03日】
河北保定城西南門裡東側,有一中國現存三千多座古塔中,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定州塔”,因建築在開元寺內,原為開元寺中的主要建築,故名“開元寺塔” 又名“開元寶塔”,但現在寺已不存在,唯磚塔仍高聳矗立。有“中國寶塔之王”、“中華第一塔”的美稱,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
據《定州志》載:“開元寺僧會能,嘗往西竺取經,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始建塔。會能懂其役,伐材於嘉山,至仁宗至和二年始成。”北宋時寺僧會能,往西取經,得舍利子歸,為了存放天竺取回來的佛經和舍利子,將舍利子埋在塔底下石匣內(即金棺銀槨)。於是真宗咸平四年(西元1001年)皇帝下詔會能建塔,於仁宗至和二年(西元1055年)落成,歷時55年。
據史料載,”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定州“實為天下要衝之最”。當時正值宋遼之間戰爭頻繁,而定州地處大宋北陲邊防重鎮,與遼國接壤,宋遼對峙地位十分重要,此塔高聳雲端,登塔可遠眺。宋王朝便利用此塔作軍事用途瞭望敵情,根據 《定州志》載:“蓋築以望契丹”,故又名” 了敵塔”。這一功能延續到明清時期,明代的城牆城樓和開元寺塔相互守望,共同護衛著定州這一歷史文化名城。
塔建於高大的塔基之上,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塔身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為八角形,有別於宋代之前早期常見四方形式的塔。塔高83.7米,十三級,實為十一層,座基周長127.65米。塔身整體比例勻稱,結構嚴謹,外觀挺拔秀麗,雄偉大方。塔的底層高度高於其它層,塔越向上,各層塔高遞減,塔徑遞收小,上部輪廓呈弧線往內收,略近梭形,呈柔和的弧線收頂。
塔身分為內外兩層,在內部結構的中央建築一根上下貫通的巨大八角中心磚柱,磚柱的外形也如塔的形狀,猶如大塔之中包著一座小塔,被稱為”塔內包塔”,內外塔體相連環抱、緊密結合,形制非常特殊。塔的外層通體塗成白色。
塔的一至九層塔身有四個正面辟券門,門券上,繪有彩色的火焰紋圖案,一直延伸至腰檐外口為止。其餘四個隅面,則開闢以方磚雕琢而成幾何形狀的欞窗。最上兩層則是八角面均辟有拱券式券門,券外繪方形圖案,設有磚雕的門額、門簪等。
塔心設有穿心式樓梯,環繞四面盤旋的磚梯可上達各層直到塔頂。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迴廊,內設迴廊之頂部施設磚制的鬥拱,之上再施以磚制支條、四至七層並有各式精美的浮雕花紋裝飾的天花。八層以上則無鬥拱、天花,是為磚砌拱形之拱。迴廊兩側有壁龕,以及台階上設佛龕25個,內或繪壁畫,或置塑像。各塔層的迴廊的磚壁上,嵌有歷代碑刻和名人題詠碑記45塊,現存34塊。尤在首層迴廊內,尚有保存較好的宋代壁畫。
了敵塔塔身的磚木結構,磚的規格有十幾種。其間加入了松柏木質建材,為的是增加磚與磚之間的拉力,所以當地流傳此塔工程浩大用材極多,有“砍盡嘉山(曲陽境內)木,修成定州塔”的傳說,足見當年建塔工程之繁重與規模的龐大。
塔外,一層設有塔檐和平座;二層以上,僅有塔檐而無平座。塔的各層用磚,層層疊澀挑出短檐,呈明顯的凹曲線。托出一平台,唯底層有瓦脊。各層檐角皆用磚挑出檐木,外端置鐵環,檐下懸掛風鐸,並飾以各種彩繪和浮雕。明代對該塔有“頂安珠樹迎朝旭,檐奏金鈴聽晚風”的記載。
塔頂八角攢尖布瓦頂,檐部為八脊八坡,角脊前部是黃琉璃的人物、脊獸。角脊的交匯處是磚砌的仰面蓮花瓣,置覆缽,並雕飾巨大的忍冬花草,其上是塔剎鐵座,為鐵制相輪與承露盤,頂端裝砌由六節組成的銅鑄葫蘆形寶瓶、青銅寶珠。
了敵塔至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侵蝕中,經歷了十多次的地震,古塔仍巍然聳立。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六月的一次地震,塔身的東北面塌落,破壞了古建築的完整性。從1986年開始對其進行整體維修加固工程。
曾有詩云:“每上穹然絕頂處,幾疑身到碧虛中。” 來讚嘆此塔之高大。外觀挺拔秀麗,比例適當,結構嚴謹,細部手法富於變化,是宋代磚塔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