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台灣未來科學文化研討會論文:再談春秋戰國時代

─神下世講法、傳道,奠定人正信正行的時代
史正


【正見網2005年06月27日】

摘要

從遠古記載的大洪水過後,華夏古國經歷了三皇五帝、夏、商兩朝及西周,歷史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東周的春秋戰國階段。

在先前朝代中,人類的文化尚未恢復到可以有效地記載或敘述歷史,而春秋戰國時,各方面、各領域---其中包括文化,恢復發展,開始有能力以文字的形式記載, 描述各種事物而流傳至後代。隨著人類的繁衍,社會、文化、技術等的發展,人類漸漸地忘卻了神因為人的敗壞而懲罰人的教訓─既大洪水的教訓已成為過去,很多 人只是把它當作傳說。對神的信仰也開始動搖,減弱,致使人類的道德也開始下滑。每當人類處在這樣的情況時,神總會安排覺者下世,講法,講道,度人回升,同 時保持人類的道德規範不至下滑得太快。從全世界看,東方的釋迦牟尼,西方的耶穌,中國的老子都在這一時期下世傳法,講道。所以這一時期是人類得法,得道, 回復人對神的正信,奠定人類文化思維,對修煉的了解以至從新開始修煉的時期。

覺者度人,講道使神傳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大地加強,同時也 帶動了社會、文化、藝術、經濟、技術、思想、軍事、信仰、修煉等各方面的發展。許多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及做人的規範都有了全面的文字表示,說明,為後世 更詳細地闡述,解釋,演繹人類應有的正信、正行奠定了必須的基礎。以至於後世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重演這段史實,當然有了更深刻的描述和解釋。比如, 道、儒開傳,春秋五霸迭起,戰國各國家興衰有聲有色地揭示了仁、義、禮、智、信的內涵,諸子百家的出現體現了相生相剋的理,等等。

本文之意並非重寫歷史,而是借史實闡述神傳文化的實質和原因以還原歷史之真諦。

一、神下世傳法、講道,教人返本歸真之道

世界上每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是信神的。正是對神的信仰,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們才會主動約束自己不做壞事,才能維持社會道德的水準。本次人類對神的信仰 大致來源於兩個方面,(1)五千年前大洪水對人類的懲罰使留下的人們知道了神的存在,從而信神畏神。無論在中國或世界其它地方都有很多有關大洪水及神的口 頭記載。大洪水摧毀了幾乎所有生產工具、技術、及文字記載能力,但文化、神的事跡以口頭的形式流傳下來。可是,隨著人類的更新,未親身經歷的緣故,這些史 實被一些後人當作傳說或“神話”。同時,史前的一些信仰,修煉仍然流傳下來,使人看到修煉的神跡。對中國而言,由於中國歷史的“半神文化”的特點,很多 “人”帶著神力下世開創新的紀元,如修煉飛升的黃帝,治水的大禹,還有神農、后羿,數不勝數。當然到了近代,特別是共產黨鼓吹無神論,有意歪曲歷史,抹掉 歷史中對神的記載,使人們看不到真的史實。(2)隨著人類的繁衍,人們道德的下滑,對神信仰的減弱,神也減少了示人的神跡。直到老子的出現,以及釋迦牟 尼、耶穌的出現,使人們再一次親耳聆聽正道、正法,建立正信。史書中記載了很多他們的神跡。

大洪水過後,經歷了新的石器時代、三皇五帝、 夏、商兩朝,人類開始重新繁衍,增多。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及摩擦怎樣處理,人的業力如何消減,神要演繹出處理這些的規則,為今後人類發展到更多國 家相處時所用。人類發展至此時,已遠離仁德治國,善理天下的無為大道。但要繼續維持人類社會的有序發展,解決國家、民族矛盾,消除人類積攢的業力,除疾 病、自然災害等方法外,戰爭則是另外一種方式。所以,初看這一段歷史,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以。其實,當走過這一段歷史時,我們不難看出,春秋五霸迭起, 戰國七強爭雄----正是演繹了“兵爭天下,強者治國”的這一規則。當然,在這幾百年中,很多具體事例都為今後留下了範例,有可歌可泣的忠臣義士,有奸詐 卑鄙的奸臣小人。順天行道者,為諸侯稱讚和擁戴而成強者,國富民強。逆理而行者,受到懲罰以至被消滅。這幾百年裡,修煉、文化、藝術、醫學、軍事、思想等 各方面都有了很多詳實的記載傳於後世,使我們看到後代歷史中,很多都是在重演春秋戰國時的歷史。

(一) 東周的開始

西周自周幽王寵褒姒,貪淫亂,烽火戲諸侯,被申侯打敗被殺,歷十二王,最後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了東周。從此王室日衰,諸侯愈強。被後人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數百年,百國紛爭,五霸迭起,弱肉強食,都在證明著一個理:兵爭天下,強者治國。

有關褒姒亂國,西周滅亡之事,神也給過世人警告。自周宣王時,就有童謠:月將升,日將沒;檿弧箕箙,幾亡周國。

眾 童稱為一紅孩所教。古人皆知,若上天警戒世人,常叫熒惑神─既火星神傳一些警言與人類,火星屬火,故有紅孩傳此童謠。當時,善於占卜的太史伯陽父也已告誡 宣王,月升日沒,陰盛陽衰,恐災禍來自後宮女流之輩。宣王君臣雖知“檿弧箕箙”所指為弓箭和箭袋,直到以後褒姒被棄,而被一買賣箭袋的人收養才證實童謠之 事。為此,宣王還錯殺了大夫杜伯,以至杜伯的怨魂索命,宣王命終。而這個“幾亡周國”的褒姒長大後進宮為後,廢長立幼,攪擾國政,遂使西周滅亡。

後世相傳的“千金買笑”的典故既出於褒姒。為了讓褒姒笑。奸詐乖巧、善於阿諛奉承的虢石父為幽王出主意,點燃了戰時召集諸侯的烽火,諸侯見到烽火,趕到之後,卻無敵寇,褒姒看罷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賞千金與虢石父。而當後來幽王真的被圍,再點烽火時,卻無人來救。

幽王耽於聲色,不理朝政,任奸佞之徒,不聽忠臣進諫。時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已示西周將亡之兆。他卻不以為意,罔顧天譴。太史伯陽父占之,預言不出十年,西周必亡。結果應驗。

東周始建,更無威德。秦私自祀上帝,魯效之,眼中已無周平王。平王知道,也不敢作聲。從此,諸侯各自擅權,互相侵伐,遂成紛爭局面。

(二) 春秋五霸迭起,戰國七強爭雄─兵爭天下,強者治國的演繹與加強

神 為人類安排了兵爭天下,強者治國的這一規則。通過戰爭,人類可以消去積攢的業力。同時正義之戰也會用來消滅惡人、惡勢力及惡團體國家。有了這一規則,就要 通過實例來演繹。在東周之前的時代, 這些實例未能有效的用文字記載而流傳至今, 但仍有很多以其它形式傳留了下來。 如黃帝伐蚩尤, 成湯伐桀, 武王伐紂, 等等。

隨著人類敗壞,業力積攢的增多,天災人禍,戰爭也就越加頻繁。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成了演繹及規範這一規則,並流傳給後世的合適時期。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五霸之首齊桓公(前685年--前643年)是一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為相。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 齊桓公不僅加以駁斥,而且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 才智,輔佐齊桓公富國強兵,尊王攘夷,敗戎制狄,救燕縛楚,遂使齊國得成霸業。後人常贊春秋戰國管、樂之才。管,即管仲,樂,則是戰國時的將軍樂毅。這其 中,管仲行事遵守仁、義、禮、智、信的規範也已初見端倪。

如管仲建議齊王出仁義之師,救燕伐戎。大功告成後,將所獲之地擴充燕疆,並讓燕君 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從此齊國仁義美名愈受諸侯敬重。其中,齊、燕軍隊討伐山戎,攻打孤竹,誤陷“旱海”“迷谷”,面臨全軍覆沒之即,管仲用老馬 將全軍帶出迷路,也成為後人稱讚管仲才智的又一佳話,此既是後人常用的“老馬識途”典故的出處。

著名的曹沫劫齊凸顯管仲深講信義。當時魯國 屢敗,欲請求獻出部分領土來與齊媾和,桓公答應並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桓公 被迫答允。後來桓公被放後,想不歸還魯國被占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 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 願意歸附。

桓公與諸侯在葵邱盟會一事可見管仲對禮的重視。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 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卻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禮而有的,如果 齊桓公不遵守禮的規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遵守禮,那麼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桓公聽到管仲之言而懼,結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

其後,宋襄、秦穆、晉文、楚莊連續稱霸。但凡成霸者,皆由其順天意,尊神靈,任賢臣,遠奸佞,得民心而國富民強,為諸侯稱讚而歸附。因篇幅所限,這裡就不詳述。

隨 著諸多小國被吞併,最後只有七個較強的國家留了下來,即齊、楚、燕、韓、趙、魏、秦 等一些小國。歷史進入了後人所謂的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戰爭規模更大,戰略、外交、合縱、連衡將小國紛爭之式推演至大國之爭,把兵爭天下,強者治國演繹到 了淋漓盡致的地步。為後世寫下了精彩的一頁。

戰國時代,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很多自己特色的文化、 思想、史實寫進了歷史,流傳給後代。 例如,自古燕趙多悲歌。 趙國有很多名相、名將。 完壁歸趙的藺相如,屢敗強秦的廉頗、李牧,有他們在, 使強秦不敢正視。 但終因趙國君王不能任賢拒奸,聽信讒言, 中了反間之計,使他們無用武之地。 燕國的太子丹,為抑制強秦, 養死士以刺殺秦王。遂有荊軻刺秦王之舉。 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 仰天噓氣兮成白虹。”一直流傳至今。 當然, 神有神對時局的安排, 並非人力所能改變。 但這些可歌可泣的史實卻大大的充實了人類思想內涵, 和辨認是非曲直的能力。

齊、楚雖為大國,但被秦國的“連衡”外交,遠交近攻的策略所制, 眼看其它韓、 趙、 魏國被秦蠶食而不能“合從”反秦, 最終為秦所滅。

秦國自用商鞅為相, 變法強國後, 又任用白起、王剪等戰將, 順天時, 得地利, 最後一統中國, 建立了第一個朝代, 結束了春秋戰國時代。

這 一段歷史雖然表面上錯綜複雜,紛紜無序,但神卻教會了世人如何主持正義,尊道敬天,權衡利弊,處理紛爭。並通過最後結局----秦國一統天下, 建立秦朝,讓人進一步明白了兵爭天下,強者治國的理,天意不可違反的規則。趁著這一段複雜的紛爭,神又演繹了無數刻骨銘心的風流人物,才子佳人故事,及奸 佞賣主求榮,忠臣保家衛國的可歌可泣的史實。所有這些,流傳至今,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內涵及思想情操。為後世人類能認清好壞,明辨是非奠定了必不可少 的基礎。

(三) 道、儒初傳,百家相擾

1. 老子與《道德經》

正當百國爭戰,亂世紛紜之際,世人被這混亂時局迷惑之時,一大覺之士悄然下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開始在本次人類傳法,講道並傳下了道家修煉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老 子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裡(今河南鹿邑縣)的人。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詳。相傳老子十分長壽。他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 博物館館長)和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相傳其氣質稟賦也與眾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老子受牽連 而被罷免官職。為了避免禍害,老子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

老子很早就來到過人世間。本次文明之初,三皇五帝之黃帝軒轅氏、帝嚳高辛 氏都曾經分別在峨嵋、牧德從老子那裡得道,還有後來的大禹以及最後的尹喜。道家之原,出於老子,不過早於春秋就有了史前遺留的道術,如易經、八卦、河圖、 洛書等。那時,有道家修煉卻沒有世間傳道的師父,大家都是你我口言相傳、自守清修,並沒有系統的經典指導大家修煉。

老子的《道德經》,短短 五千言,對修煉者言,指導本次文明道家的修煉。對常人講,闡述做人、治國、行事之道、之法,亦涵蓋了儒家思想。難怪儒家始祖孔子問禮於老子後,對其弟子 言: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又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道德經》博大精 深, 兩千多年來一直有人試圖解釋、說明, 並以常人之心度大覺者之境界, 結果不光是白費心機還貽誤後人。 老子站在如來的層次上講出了道(法)生萬物的真機, 宇宙一定空間中相生相剋的機制, 告訴修煉人在人世間達到無為的境地才能得道, 才能功成圓滿才能具足神通而無不為。道也是如此,無形的大道,看似無為,卻無不為,順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還指出了世人遵循道法,隨其自然,無為而治的 治國,行事之道。也把中庸之道,用兵之道囊括在寥寥數語之中……。

老子深知人世間的險惡,只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便匆匆離去。 由於道家的單傳習慣, 老子沒有象釋迦牟尼、 耶穌那樣普度眾生, 廣傳佛法。 即使這樣,《道德經》的流傳使本次人類的道家修煉者有了修煉的指南, 使無數道家修煉者功成圓滿, 使後人知道了什麼是正道修煉, 為後世更大規模救世、度人、 修煉奠定了良好基礎。而且,正法的傳出,對社會,對人類都起到了好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中國及世界其它國家的人民都從《道德經》中汲取了很多治國安民,為 人處世的正面的內涵和有益之處。 許多國家翻譯了《道德經》,不得不將老子稱為歷史上對世界最有貢獻的人物之一。

2. 孔子與中庸

幾乎和老子同一時代,另一個被後人稱為聖人的人出世,即孔子。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音鄒)邑。其父叔梁紇年老時娶顏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們到尼丘山向神明禱告後而得孔子的。孔子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早年喪父,家道逐漸衰落,家境貧窮。長大之後,曾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出納錢糧算得公平準確;也曾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吏,牲畜生長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

孔子四十二歲那年,魯定公繼位。後來魯國出現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孔子不願意再繼續做官了,就回到家中,專心研究整理《詩》、《書》、《禮》、《樂》這些典籍,而他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來自遠方,無不虛心向孔子求教。

幾年後,魯定公又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長官,一年後,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辦法。孔子便由中都長官提升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為大司寇。

魯 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魯國與齊國和解,並約定在夾谷會晤。魯定公準備好車輛隨從,毫無戒備的前去赴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辦會晤典禮事宜,他 對定公說:“我聽說辦理外交必須要有武裝準備,辦理武事也必須有外交配合。從前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帶齊必要的官員隨從。請求您安排左、右司馬一起 去。”定公說:“好的。”就帶了左、右司馬一道去。

定公在夾谷與齊侯相會。在那裡修築了盟壇,壇上備好席位,設置了三級登壇的台階,雙方用 國君的禮節相見,拱手揖讓登壇。彼此饋贈應酬的儀式行過之後,齊國管事的官員快步上前請示說:“請開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樂”。齊景公說:“好的。”於是齊 國的樂隊以旌旗為先導,有的頭戴羽冠,射披皮衣,有的手執矛、戟、劍、楯等武器也跟著上台了,喧鬧著一涌而上。孔子見狀趕忙跑過來,揚起衣袖一揮,說道: “我們兩國國君為和好而來相會,為什麼在這裡演奏夷狄的舞樂,請命令管事官員叫他們下去!”主管官員叫樂隊退下,他們卻不肯動,左右看看晏嬰與齊景公的眼 色。齊景公心裡很慚愧,揮手叫樂隊退了下去。過了一會兒,齊國的管事官員又跑來說道:“請演奏宮中的樂曲”。景公說:“好的。”於是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身 材矮小的侏儒都前來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過來說:“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請命令主事官員去執行!”於是主事官員依法將他們處以腰斬。齊 景公大為恐懼,知道自己在道理上不如他,回國之後很是惶恐,對他的大臣們說:“魯國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僅拿夷狄的辦法教我,使我得 罪了魯國國君,這該怎麼辦呢?”主管官員上前回答說:“君子有了過錯,就用實際行動來向人家道歉認錯;小人有了過錯,就用花言巧語來謝罪。您如果痛心,就 用具體行動來表示道歉吧。”於是齊景公就退還了從前所侵奪的魯國鄆、汶陽、龜陰的土地,以此來向魯國道歉並悔過。

魯定公十四年(前 496),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實理最高行政官職務。孔子參預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 沒人撿走;各國人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齊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害怕了起來,擔心魯國強大起來會稱霸,便送給魯國國 君美女,使其不理國家政事。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到了衛國,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長顏濁鄒家中。

後來季康子派人帶著禮物迎接孔子,孔子就回魯 國去了。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後,又回到魯國。魯哀公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 說:“要舉用正直的人,拋棄邪曲的人,那樣就使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憂虛盜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 偷竊的。”但是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來做官了。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殘缺不全了。孔子探 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尚書》之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書傳》、 《禮記》都是孔子編定的。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複的刪掉了,選取其中合於義的用於禮義教化的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將其演奏 歌唱,以求合於《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先王的樂制度從此才恢復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完備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 《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錫辭》、《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磨斷了多次。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至於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說:“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於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 (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事跡為借鑑,推而上承夏、商、周的傳 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漢高祖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 豬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謁孔子墓,然後才去就職處理政務。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崇他為宗師。從天子王 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作為判斷衡量的準則,後世人稱孔子為聖人。

老子下世度人, 揭示了人類生存的最根本目地是返本歸真, 使本次人類再一次親耳聆聽覺者講法, 傳道, 使本次人類的道家修煉走入新的階段。 孔子則告訴了人們什麼是中庸,為後世奠定和規範了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思想,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儒相傳,闡明了本次人類中國以至東方傳統的出世修煉,及入世為人的準則。無疑使人類再一次明確了如何修煉,如何做人,致使人類的道德一直維持在一定水平,不致過早的衰敗。也使春秋這一時期成為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時期。

但凡正法傳出,必有邪法干擾。道、儒問世,諸子百家齊出,正邪相混,真假難辨。除道,儒之外,春秋戰國時期,又有很多人自成一家,如兵家、墨家、法家、縱橫 家、陰陽家等等。很多人略有成就,就自成一家,讓世人信奉他們。當然,有些人是神安排來豐富,造就人間的文化和內涵的,也有很多人是被安排來干擾,破壞正 道,正法的流傳的。特別是那些以弟子或者傳人自居的人士,他們的所謂解釋、評論、結論比其它什麼人都更具有迷惑性。這些亂法者多借弘揚之名,迷惑眾生,行 亂法之實。而世上常人,皆在迷中,自無法分辨。殊不知,覺者、聖人傳法講道,遠非常人,或低層次修煉人所能理解。任何對高層次覺者所傳之法的所謂解釋、評 論、結論,皆為亂法,因為它使後人不能按正法進行修煉,行事。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戰國時期的孟軻,莊周。世人皆曰,莊子、孟子繼承老子、孔子學說,並發 揚光大。後人多將老莊、孔孟相提並論。加之莊、孟每每為老子、孔子學說解釋,註腳,很多世人則將其亂法、亂道之解釋反視為光大弘揚之舉。相生相剋的理註定 了正邪相擾,所以這一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就成為必然。

二、奠定人類對神的正信,做人的正行

由於這一時期承前啟後的特殊性,我們可以看到神為人類的發展,樹立正念正信,做了細緻的安排。隨著道儒傳出,人類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展,修煉、文化、音樂、醫學、軍事/戰略、科技等等,為後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一) 修煉

1. 尹喜得道

在修煉界,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事例,修煉之風十分盛行。老子的徒弟尹喜修煉成仙的事例曾廣為流傳。

尹喜出生在周朝的天水。成人之後,目光炯炯,身材修長,姿態優雅,臂長及膝,相貌堂堂。從小尹喜就喜歡鑽研修行之術,善於觀測星宿。他修德養身,仁義善良,不求顯達。
 
有一天他仰觀天象,看到東方有紫氣西去,知道有聖人將會過關西去。於是他請求去做函谷關令。到了函谷關他告訴官吏說:“如果看到容貌與眾不同,車馬服飾異常的人,一定不要放他過去。”
 
果然老子坐著白車,駕著青牛,徐甲做車夫,要過關往西去。尹喜聽說後高興極了:“我今天終於可以見到聖人了。”他盛服出迎,跪拜叩首,苦苦挽留老子。老子於是特意為尹喜留在函谷關一百多天,傳授他修煉之法,《道德經》也由此問世。
 
後來老子同尹喜約好一千日以後在四川青羊集市相會,然後聳身騰空,坐在雲霧上,面放五明,身現金光,冉冉升空。光燭館舍,五色玄黃,很久才散去。尹喜目送老 子消失,涕淚泗流。這一天江河暴漲,山川雷動,有五色光貫穿太微,遍及四方。從此尹喜按照老子教給自己的治國修身的方法修煉了三年。到丁巳年,就起身往西 蜀去,尋訪青羊集市去了。
 
這時老子又分身出生在蜀國大官李氏的家裡。青牛化生為羊,毛色青金,總是圍繞在嬰兒旁邊,同孩子嘻戲玩耍。可 是有一天青羊不見了。李家的僕人後來在集市中找到了青羊。尹喜到了四川,到處問有沒有青羊集市,突然看到僕人牽著青羊走過來。他想,既然集市中有青羊,這 裡應該就是大仙說的地方了。他問僕人這是誰家的羊,要牽到哪裡去?僕人回答說:“我家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孩子非常喜歡這隻羊。羊丟了兩天了,孩子哭個不 停。現在好容易找到了,正要回家。”尹喜於是告訴僕人說:“請你轉告夫人的兒子,說尹喜到了。”
 
僕人回去後將尹喜的話講給孩子聽,卻見 孩子立刻起身說:“讓尹喜進來。”尹喜進了李家,李家的房宇庭院忽然變得高大起來,蓮座湧出。孩子變化成了數丈高的白金之身,光明如日,坐在蓮花座上。李 家的人見了,又驚又怪。孩子說:“沒有什麼好怕的,我是老子。”轉眼之間,諸天帝君、十方神王、諸仙眾都浮空而至,二手各執香花,伏首聽令。老子於是封尹 喜為無上真人。從此尹喜位列仙班。

2. 蕭史和弄玉

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 “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裡繁瑣的禮儀。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裡,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麼喜歡笙,命名 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將來可做國君夫人。但弄玉不從,自有主張,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於她。

有一天夜裡,公主在月光下賞月,倚著欄杆吹起笙來。這時似是有一陣裊裊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細一聽,是從東方遠遠傳來的洞簫聲。一連幾夜,都是 如此。公主趁閒談的機會,把有人在遠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 “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裡。”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來到秦宮,正好是中秋節。穆公見他舉止瀟洒,風度翩翩,心裡十分高興,馬上請他吹簫。蕭史取出玉簫,吹了起來。一曲還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龍、彩鳳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贊道:“真是仙樂!真是仙樂!”

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的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台。蕭史、弄玉就住在那裡,不飲不食,不下數年。

後來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公主也說:“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願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從此二人便隱居在華山的中峰之 上。有一天,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而去。當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從此以後華山中峰又被稱為玉女峰。後人在中峰建起了玉女祠,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妝檯;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台、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3.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是春秋時代晉平公時的人,隱居在鬼谷山中,因此就用鬼谷作了自己的名號。鬼谷先生實際上姓王名栩。鬼谷先生修練多年,對數學、占卜、兵法、遊說,出世養生皆有相當造詣。

鬼谷先生的四個有名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學謀略),學藝下山後對當時的戰國時期的軍事、政治都起了很大的影響。

孫臏,龐涓勢不相容,鬼谷先生早就明察,並改孫賓的名字為孫臏,暗示他將遭臏刑(臏為當時一種刑罰)。

鬼谷先生悲嘆其道將會失傳,當孫臏、龐涓下山後,常常流著淚給蘇秦、張儀講學,希望他們能悟道,終因根基太淺,二人始終未能開竅。後來他倆下山時,鬼谷先生也為他倆占卜前程,後均應驗無誤。

鬼谷先生專心致志地修道。他為人樸實無華、大智若愚。他在世間活了好幾百年,最後不知所終。秦始皇在位時,西域的大宛國有很多含冤而死的人橫臥在路上。有一 種鳥銜來了一種特殊的草,蓋在死人臉上,死去的人就能馬上復活。官府覺得詫異,就把這事報告給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帶著那種草去請教鬼谷先生。先生說: “大海之中有十座仙洲,它們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光生洲、鳳麟洲、聚窟洲,這種草是祖洲的不死草。它長在瓊玉田中,又叫養神芝。 這種草的葉子像菰米茭白,不聚在一起長,而是孤零零的獨自生長。一株不死草,能救活上千的人。

這些修煉人的事跡,讓世人知道了什麼是修煉,從而使神的概念具體化了許多。

(二) 音樂/文化/技術:

音樂作為神傳與人的一種文化在春秋戰國時代也進一步的得到了發展和普及。真正造詣很深的音樂家更可以以音樂“通神”甚至預知事情的發展與結局……

1. 音樂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 山流水”的故事,中國人應該都不陌生。春秋年間,晉國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國修聘,中秋之夜泊船於一座山崖下,適逢雨收雲散,皓月當空。伯牙撫琴一曲,剛好 樵夫鍾子期在山崖下躲雨聽琴。伯牙問子期:“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子期答應一試,於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 弄。鍾子期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鍾子期又贊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子期對 伯牙的問題對答如流,伯牙大驚,推琴而起,遂與子期結為兄弟。當他再來時,子期已然去世。

伯牙慨嘆世無知音,摔琴以謝知音,從此再不彈琴,留下千古傳奇。

2) 師曠止亡國之音

晉 國的琴師曠,字子野,自幼好音樂,但總是專不下心來。自嘆:技之不精,由於多心,心之不一,由於多視。乃以艾葉熏瞎眼睛,專意音樂。能察氣侯之盈虛,陰陽 之消長,天時人事,吉凶如見。一次,晉平公與楚國相戰,不知楚兵情況,師曠通過琴聲占卜。他先奏“南風”,聲不揚,多肅殺之聲,而“北風”和平可聽。他告 訴晉平公不出三日,楚兵必走無疑,無須進兵。果然不出三日,人報楚軍因大雨雪,死傷過半,已班師而回矣。

又一次,晉平公為和楚靈王媲美蓋了 一間大宮殿並讓諸侯慶賀。衛靈公及其琴師涓路經濮水, 夜半時有音樂自水而出, 學而習之。 在宴會上, 晉平公讓師涓演奏新學之曲。 曲未及半, 師曠以手按琴說:且止。 此亡國之音,不可奏也。晉平公問: 何以見之? 師曠說: 殷末時, 師名延者, 與商紂王奏糜糜之音,紂聽之而忘倦,即此聲也。 及武王伐紂, 延抱琴東走, 自投濮水, 有好音者過此,其聲輒自水中而出, 涓之途中所聞, 必在濮水之上。 衛靈公暗自驚異。晉平公問:此前代音樂, 奏之何傷? 師曠說:紂因淫樂, 以亡其國, 此不祥之音, 故不可奏。 晉平公一再相強, 師涓只好奏完。 晉平公大悅問: 此是何曲? 師曠說:此所謂清商也。 清商雖悲, 不如清征。 晉平公問: 清征可得而聞乎? 師曠說:非有德之明君, 否則不可聽之。 晉平公強師曠奏之。 玄鶴八雙, 飛鳴而至, 舒翼而舞, 滿坐皆歡, 踴躍稱奇。師曠更告訴:清征之上, 尚有清角, 乃皇帝大會鬼神於泰山而作。 自後君德日薄, 不足以服鬼神, 神人隔絕。 若奏此聲, 鬼神聚集, 有禍無福。 晉平公迫之再三, 師曠不得已, 復援琴而鼓, 玄雲狂風,
雷雨如注。 平公從此受驚。 而師曠辨新聲, 奏神曲為歷代世人稱頌。

從這些史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神傳的音樂文化與神有著緊密的聯繫。當人們潛心學習, 在修煉中提高, 還會具有神通。 可是當人們不重德, 不信神, 就會神人隔絕。 無德而妄聽神曲還會遭災惹禍。 這正是古人強調重德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2. 文化與科技

文化藝術方面, 史前遺留的文化再加上神的進一步安排和傳播, 在這一時期更是得到了長足進展。 很多文人墨客寫札記, 記國史, 更兼諸子百家的出現, 使得這一時期很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

當然, 這裡有正神為神傳文化發展而做的安排, 也有負的一面的破壞和干擾。所以, 此時正邪同在, 再加上各種族, 國家, 群體都希望在“文化復興”,神下世傳法講道這一時期樹立自己特點的文化, 就使得世事更加繁雜紛紜。 世人往往迷在其複雜的表現, 其可讀可鑑, 可歌可泣的具體事物中, 驚得目瞪口呆, 而流連忘返。

當大洪荒毀滅了所有的生產工具後,上一次史前留下的科學技術及其成果皆付之一炬。但畢竟會有一些流傳下來。從出土文物中,我們不難看到史前遺留的高科技的痕跡。而這些絕不是按進化論所能解釋的。

1) 歷二千多年無鏽蝕和具形狀記憶的青銅劍

1965 年,在湖北紀南城發現一柄名貴的青銅劍。拔劍出鞘,寒光耀目。雖然深埋地下二千多年,但毫無鏽蝕,刃薄鋒利。劍全長為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 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在劍身一面近格處刻 有兩行篆文,共八個字。初步釋讀的六個字為“越王”、“自作(乍)用劍(左金右僉)”。

經研究發現,劍的表面含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 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 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有鉻鹽化合物。據研究推測,劍的鑄造是採用了複合金屬工藝,即分兩次 澆,使之複合成一體。這種複合金屬工藝,是世界上其它國家到近代才開始使用的。

秦皇兵馬俑曾出土了一把含有“形狀記憶合金”的青銅劍。在挖掘時發現,劍身被一尊重達一百五十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彎曲度超過四十五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青銅劍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原狀。這種“形狀記憶合金”是當代冶金學家正在研究的難題。

2) 編鐘

“編 鍾”分為鈕鍾、甬鍾、(左金右專)鍾三類,有從大到小不可顛倒的組合關係,因而稱之為“編鐘”。古時樂有“八音”,即金、石、絲、木、土、革、匏、竹。金 指以鍾為代表的青銅鑄造樂器,“八音”之中,楚人所愛以鍾為最。鍾作為一種樂器,也成為楚國重要禮器,楚人曾大量鑄鐘。曾侯乙編鐘是其中的代表作,堪稱 “編鐘之王”,世界音樂史之奇蹟。在曾侯乙編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鍾架橫樑、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磬銘文、磬盒銘 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編鐘大小共64件,每件都能發出兩個樂音,全套編鐘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能旋宮轉調,演奏各 種採用和聲、復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

“青銅工藝”本身是技術性較高的工藝類型,不僅要具備礦石冶煉技術,掌握銅、錫、鉛的比例關係,同時更需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和製造方法。

3) 最早的指南器─司南

司南,是最早的指南器,在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已出現和使用。當時的司南不僅做為度量工具,其寓意還用於謀略和國策。據成書於公元前四世紀的《鬼谷子·謀篇》記載: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這些記載和發現,都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已經能把史前遺留的一些高科技成功地繼承和運用。所以象含有“形狀記憶合金”的青銅劍至今還是難題的高科技產品出現在2000年前,就不難解釋。而不是象進化論所說的人類是一點一點進化到現在的。

(三)醫學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很多“神醫”的記載。他們的醫術來自神傳,他們自己也都有神通。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這樣的歷史記載。

1. 神醫扁鵲

扁鵲姓秦,名叫越人,祖籍齊國勃海郡,後遷居鄭國,約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由於他與上古軒轅皇帝時代的名醫扁鵲有類似之處,因此與他同時代的人也尊稱他為扁鵲。

扁鵲年輕時在客店遇異人,得真傳並從此能隔牆看到另一邊的人。實際就是常人說的天目開了。用這種功能診察疾病,完全能看到五臟六腑疾病的病根和體內病物的部位,他只是把診脈當作一種名份上的事情。

在 晉昭公的時候,趙簡子得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其它大夫們都惶恐不安,便把扁鵲召來。扁鵲進去給他看了病。出來時,董安於向扁鵲詢問病情。扁鵲說:“他的血 脈和順,你們有什麼值得驚怪的呢?從前秦穆公也曾經像這樣,七天才醒過來。現在你們主君的病和他的病相同,不超過三天必定能病癒,而且病癒後也必然有話要 說。”

過了兩天半,趙簡子甦醒了,說道:“我到天帝那兒去了,非常喜樂,和眾多神人一起在天帝居住的中天遊覽。天樂奏了九遍,千萬神人共 舞,與夏、商、周三代的音樂都不類似,那種音樂聲簡直動人心魄。有一隻熊想來牽拉我,天帝命令我射殺它。我射中了它,那熊就死了。又來了一隻羆(俗稱人 熊),我又射它。被我射中後,羆也死了。天帝很高興,贈送我兩個笥(方形竹器),都是帶把的。我看見我的兒子在天帝旁邊。天帝把一條翟犬委託給我,說道: ‘等到你兒子身體健壯以後,就把這條狗贈送給他。’天帝還告訴我:‘晉國要一世世地衰落,經過七世以後便要亡國。一位姓嬴的人將要在范魁的西邊大敗周國的 軍隊,但也不能占有該國。’”董安於聽到這些話後,把它書寫下來並且收藏好了。他又把扁鵲的話告訴了趙簡子,趙簡子便賜送給扁鵲四萬畝田產。

那以後,扁鵲來到虢國。虢國太子剛死去。扁鵲來到虢國宮廷門前,訊問死因並請稟報國君,說我是齊國的秦越人,現住在鄭國,不曾拜見、侍奉他而仰望其風儀神采。聽說太子不幸的死去,我能使他復活。”

虢 君走到宮殿中門來迎接扁鵲。扁鵲說:“像太子這種病,就是所謂的‘屍蹶’。太子並沒有死。”扁鵲就讓徒弟子陽磨利針具,用來針刺頭頂的百會穴,過了一會 兒,太子甦醒了。又讓徒弟子豹施行藥力溫滲體內五分的熨法,用八減方劑的藥物混合煎煮,不斷更換熱藥熨貼脅下部位,太子能起身坐了。再進一步調適陰陽,僅 僅服藥二十天就恢復了原狀。所以天下人都認為扁鵲能起死回生。扁鵲卻說:“我並不能起死回生,像這種本來應當活的人,我不過能使他康復罷了。”

扁 鵲來到齊國,齊桓公把他當作客人。扁鵲上朝拜見齊桓公,說:“您有疾病在腠理部位,如果不治療將要深入。”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退出。桓公對身邊的 近臣說:“醫生好圖利益,想要治療沒病的人,以之邀功。”五天後,扁鵲又去拜見桓公,說:“您有疾病在血脈之中,如果不治療恐怕會深入。”桓公說:“我沒 有病。”扁鵲退出。桓公不高興。五天後,扁鵲又去拜見桓公,說:“您有疾病在腸胃之間,如果不治療將會更深入。”桓公不應聲。扁鵲退出。桓公又不高興。五 天后,扁鵲要再去拜見桓公,可是遠遠看到桓公就掉頭跑開了。桓公派人去詢問其中緣故。扁鵲說:“疾病在腠理時,是湯藥和熨法的效力所能達到的;在血脈時, 是針刺砭石的效力所能達到的;疾病在腸胃時,是藥酒的效力所能達到的;疾病在骨髓,即使是主管生命的神靈也不能把疾病怎樣了!如今疾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 請求為他治療了。”五天後,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召喚扁鵲,扁鵲已經逃離齊國。齊桓公最終還是死了。

扁鵲的名聲傳遍天下。扁鵲來到邯鄲,聽說 當地人尊重婦女,便做婦科醫生;來到洛陽,聽說那裡的周國人敬重老年人,便做治療耳、目、□疾的醫生;來到咸陽,聽說那裡的秦國人珍愛兒童,便做兒科醫 生。總之是隨著各地習俗的不同來改變自己行醫的側重點。秦國太醫令李醯知道自己的醫技不如扁鵲,就派人刺殺了他。

2. 名醫醫緩

另 一個神醫的事例。晉國的晉景公曾夢見一厲鬼,披散的頭髮一直垂地,捶胸頓足,厲聲罵道:“你殺我子孫,不仁不義。我已向天帝訴冤!”說罷,厲鬼毀壞大門和 正門而入,就向景公掐撲過來,景公大懼,往內宮奔逃,厲鬼又破戶追入內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醒後,晉景公即召見桑田的一位巫人,巫人所卜和景公的 夢境完全相同,景公驚懼地問道:“那怎麼辦才好?”巫人說:“不得吃新麥。”

巫人去後,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就遣人往秦國求醫。秦桓 公派遣名醫醫緩來晉為景公治病。秦醫未到時,景公夢見疾病化為兩個童子,其中一個童子說:“醫緩醫術高超,他來治病,恐怕會傷害到我們,我們逃到何處才安 全呢?”另一童子回答說:“我們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即使有良醫,又怎能奈何我們?”

等到醫緩到來,給景公診病後說:“這病 已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力也不能到達此處,實在不可治了。”想到醫緩的診斷與夢境相符,景公嘆道:“你真是良醫!”於是 厚禮送醫緩回秦國。成語“病入膏肓”既出於此。後來,景公忽然想吃新麥,吃了麥粥,頓覺腹脹,急急起身如廁。沒想到,景公竟然跌入廁內,陷於糞池中而死。

這些名醫的治病實例,其通神的奇蹟都揭示了古代中國中醫的高度發達。並且其高超的醫道來源於神傳或修煉。中國的中醫至今才被西方一些國家承認,其主要原因就是對中國古代神傳文化的不理解。對經過修煉能具有超常的功能不理解,不承認。

(四) 軍事/戰略/爭戰中所演義的人類在這一時期的道德規範

春 秋戰國時期,百國紛爭,戰事迭起。軍事戰略的發展和應用開始有了詳實的記載。怎樣用兵,怎樣興正義之師,怎樣順天意,應天時,都在這幾百年的演繹中為後人 留下了典例。其中孫武作為代表人物一直為後人稱頌,還有他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仍作為經典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我們從楚、吳、越三個國家興衰榮辱的這段歷 史來簡述孫武軍事思想,戰略的發展流傳。從這段歷史演繹出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中,闡述後人怎樣從這段史實中知道什麼是忠臣,什麼是奸佞,怎樣為中庸 之道,怎樣激流勇退。當然, 這一時期, 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很多動人的史實, 為那個國家地區的文化、 歷史注入內涵。 但因篇幅所限, 我們不可能一一列舉。

1. 吳楚之爭與忠、孝、節、義的內涵初步演繹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

伍 舉、伍奢父子皆為楚國世代忠臣。楚平王殺三兄繼位後,枉殺伍奢極其長子伍尚。仍要追殺次子伍子胥。幫助伍子胥微服過昭關逃離楚國的東皋公曾是扁鵲的弟子 (此時也有一、兩百歲了),見到楚平王殺了良臣伍奢及長子伍尚,又要趕殺伍子胥,動了惻隱之心。 便請和其一起要出外雲遊的好友黃甫訥扮做伍子胥被抓,正巧, 伍子胥因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愁白了頭髮, 順利混出關卡。 這就是後世所傳的,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

子胥入吳後幫助當時的公子光得了王位,並推薦孫武為帥。孫武首次總結、整理、創編了此次人類最早的軍事巨著 《孫子兵法》,並在後來對楚的戰爭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吳國以弱勝強,幾乎滅楚後,大勝而歸。孫武只留下他的《孫子兵法》,功成身退,不染世俗,為後世稱為 武聖,名垂青史。孫武的後人孫臏, 繼承祖志, 運用《孫子兵法》在戰國時期也寫下了軍事, 戰略史中動人心魄的一章。

在這段史實中,有 很多故事豐富了人們的思想內涵及文化傳統。如專諸進炙刺王僚, 要離斷把臂刺慶忌, 伍子胥解鄭之圍以報恩於魚丈人, 擲千金以謝浣紗女救命之恩的故事為後世傳頌效仿, 並把忠、孝、節、義的內涵初步演繹了出來。 當然, 後世經過更多的事例把這些文化精髓, 思想內涵演義的更加刻骨銘心, 以至於深深的融進中國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思想中。

吳國大敗楚國後,空前強大,又打敗了越國,並把越王勾踐作為 人質壓在吳國。越王勾踐利用賢臣, 范蠡、文種保住了越國,又與吳國奸臣伯嚭相通,最後讓吳王釋放了勾踐。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 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層的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 客熱情城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

勾踐用文種之計,獻美女西施,使吳王難一心朝政。又用蒸熟的大米送還吳國使吳國來年顆 粒無收。 越國還治軍習武,加強軍備。 伍子胥忠言進諫,可吳王只聽伯嚭等讒言, 最後吳王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子胥大笑道:“我輔佐你的父親稱霸,又擁立你為王,你當初想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 因讒言殺害我。唉,唉,你一個人絕對不能獨自立國!”子胥告訴使者說:“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國都城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入都城”。 吳王還殺害了其他敢於進諫的忠臣, 良將。 當吳國在黃池大會諸侯稱霸之時,勾踐乘虛而入打敗吳國。吳王出兵之前, 吳太子友曾巧用“螳螂捕蟬,黃雀再後”警告吳王,其背後的越國一直伺機滅吳。 但吳王不聽, 自取其敗,元氣大傷。

四年後,越國再次攻打吳國。越國大敗吳軍,並包圍吳都三年,吳軍失敗,越國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吳王自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又殺死了太宰嚭。

但 是勾踐是一個可以“與之共患難,卻不可以與之共享樂”的君王。范蠡在他成為霸主後,離開了越王,功成身退,只舟出五湖而去。他勸文種“子不記吳王之言乎?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高鳥盡,良弓藏。……子今不去,禍必不免。”文種不聽。 最後被勾踐賜“屬鏤”劍讓他自殺。 文種仰天嘆息,悔不聽范蠡之言。但想能用“屬鏤”自刎,堪配子胥,亦復何恨? 有人見子胥同文種前後逐錢塘潮浪而去。今錢塘江上, 海潮重疊, 既有前潮子胥後潮文種之說,以念吳越春秋中這兩位忠臣。

短短几十年楚、吳、越的爭戰,從興衰榮辱的演義中,後人看到了忠、孝、節、義,領略 了卓越的軍事, 戰略典範及輝煌的軍事篇章。子胥的忠勇、仁義;伯嚭的奸詐;專諸的孝;要離的智;孫武的謀;越王的韜誨、隱忍, 范蠡激流勇退, 超然於世,文種輔佐盡忠,流芳千古。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大戲, 一個個動人心弦的劇情,使這段史實千古傳唱,一直為後人讚嘆並仿效。為後世人的行為、思想、文化中應有的正念正信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戰國 時期的吳起為盡忠於魯國, 殺妻求將。 為帥後與士卒同衣食, 臥不設席, 行不騎乘, 治軍嚴謹, 屢戰屢勝。 先後幫助魯國、魏國、 楚國富國強兵, 不失為戰國名將。 燕昭王任用樂毅合秦、 趙、 韓、魏、燕五國之兵, 為上將軍, 一舉幾乎滅齊。 當時秦國名將白起, 趙國名將廉頗等都在樂毅麾下, 後世人都稱樂毅為戰國時代的名將。

在軍事指揮上, 孫臏、龐涓師從鬼谷子, 兩人下山後, 對戰國時代的軍事, 戰爭影響極大。 孫臏巧妙地應用了其祖之《孫子兵法》, 屢戰屢勝打敗了當時強大的魏國(龐涓為帥), 充分地演繹了戰略戰術在戰爭中的應用, 他以弱勝強,圍魏救趙, 誘敵驕兵的戰例都被後人引用、借鑑, 在中外軍事史中留下了輝煌的典範。 其中孫龐鬥智也為後世描畫了正直、奸詐惟妙惟肖的畫像。

隨鬼谷先生學謀略的另外兩個學生, 蘇秦、張儀出山後也在戰國史上留下了“合縱連衡”的一頁, 也為後世國家紛爭中, 如何利用外交、戰略、權衡經濟、軍事、地利、 邦交等各方面利益留下了可讀可鑑之例。

2. “結草”與善惡有報

整 個春秋戰國時期,人類重義守信,善惡有報的史實比比皆是。 人類敬天敬神, 自律律人,致使道德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例如, 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之戰。杜回勇猛異常, 魏顆及其弟魏琦屢戰不贏。 忽有人夢中告訴魏顆“青草坡”三字。 魏顆遂在該處名叫青草坡的地方設伏。 將杜回引至青草坡,忽見杜回一步一跌,立腳不住。而魏顆則見一老人以青草挽結, 以攀杜回之足。結果杜回被捉兵敗。魏顆是夜夢見那老人說:將軍知杜回所以獲呼? 是老人結草以御之。魏顆驚曰:素不識叟面, 乃蒙相助, 何以奉酬? 老人曰:我乃祖姬之父,而用先人之治命, 善嫁吾女祖姬, 老漢九泉之下, 感子活女之命, 特效微力, 助將軍成此軍功。

原來魏顆之父, 有一愛妾祖姬, 其父囑魏顆:吾若戰死沙場, 汝當選擇良配,以嫁此女。 但當其父病篤之時又讓魏顆以祖姬為其殉葬。 魏顆知此為其父臨終混亂之言, 不從亂命。 並將祖姬擇人而嫁之, 有此陰德, 所以有老人結草之善報。

還 有,前文中提到的龐涓, 與孫臏有八拜之交, 曾發誓若背信棄義, 則遭萬箭穿身。當其騙取《孫子兵法), 殘殺孫臏的陰謀敗露後, 孫臏逃回齊國並在最後一戰中, 將龐涓引至“馬陵道” , 龐涓最後應其誓言, 被亂箭射死在“馬陵道”,也正好兌現了鬼谷先生所占龐涓將“遇馬而瘁”的預言。

可見,善惡有報,天網恢恢。人做的任何好事,壞事都有善 惡之報。 正是由於人們知道善惡有報這一道理, 這一時期,人類的道德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其實, 在人們信神敬神的任何一個時期,人類都不敢胡作非為。只是到了共產邪靈統治的時期,滅神毀道,宣揚無神論,才使人類的道德急劇下滑,因為人類沒有了心靈的 約束。

因為篇幅所限,本文不能列舉所有史實。 所有這些能在歷史畫頁上留下史實的人物,及其事例都在通過很長的時間,很動人的事件,將要啟示,留給後人的思想內涵、道德規範細緻地演繹出來,以期後人能 深深的印在腦海裡, 融入意識中,成為正統的神傳文化主流。其中的主要人物,大戲的主角都可看出是神的直接安排。

三、結語

春 秋戰國的幾百年間,神下世傳道、講道、度人、為人類奠定對神的正念、正信,告訴人什麼是修煉,什麼是做人的準則,使人類從新直接聆聽神的教誨(不只是史前 的傳說)。 同一時期,在世界其它地區,也有神下世度人,講法、講道。隨著正神的講法、傳道,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出現。從相生相剋之理來理解,就很容易清楚其 必然性。同時也知道後世亂法,亂道的必然。

當然,這繁榮、復興的背後有著更複雜的因素─正神的安排,壞神的搗亂。所以才使這段歷史更加如此錯綜複雜,令人眼花繚亂。其實,讓世人看不清歷史是為何安排的,忘掉神的主宰,迷惑返本歸真的做人目地,擾亂人的正信等,正是壞神干擾的目地之一。

在 共產黨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中,神傳文化被認為是迷信。修煉及修煉人所顯現的神跡被詆毀,被誣衊。共產黨無視人類繼承史前科技,及經神傳而具有的高度 發達的科技、醫術、文化、藝術、音樂,等等。 它們把中國的歷史劃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其定義都建立在剝削,被剝削的地位及從屬關係上。它們鼓吹無神、無佛、無道、無前生、無後世、無因果報應。鼓勵窮人,被剝削者無須償還業力,無須安分守 己,反應巧取豪奪,造反發家。

在它們的歷史描述中, 逆天叛道、 草寇、土匪、流民等, 被捧為英雄─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而王侯、富人、有知識的學者則一律被視為革命,造反的對像,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垃圾。 站在常人、無產者、被剝削者的角度,共產黨所倡之造反有理,窮人當家,暴力革命,好像是為窮人著想。所以迷惑了黨文化培養出的幾代人。但在天理看來,信奉 共產主義,人們則不信神明,作惡無度。前生造業無數,致以今生淪為無產者---被剝削者。當人們不思承擔罪過,消災減業,反逆天而行,奪別人財富,肥自己 腰包,業上加業,罪上加罪時,整個人類將加速處於罪大業大而被毀之邊緣。共產黨近幾十年的實踐恰恰證明如此。 與天鬥, 與地鬥, 鬥得中國如今黃沙狂舞, 旱澇頻頻。 與人鬥, 鬥得神州億萬生靈塗炭, 八千萬陰魂不散,道德敗壞,良知滅盡。

歷史是神創造的! 人只不過是按照神的安排走過這段歷史,扮演歷史大戲中的各個角色而已。 中華民族,悠悠數千載,春秋戰國時代,雖短短几百年,卻在神的呵護安排下, 演繹了很多正反兩方面的史例, 為後世借鑑、效仿,充實了人類內涵。更主要的是, 為炎黃子孫,後代百世, 更進一步明白了重德講道,信奉神明,尊師愛長,扶老攜幼,君臣分禮,忠奸明辨的做人,處事的原則。幾百年的紛爭、戰事, 當然也為後代明確了“兵爭天下,強者治國”的規則。

謹以此文,借這段輝煌歷史,講述中國歷史之神傳文化的本質,糾正共產邪靈篡改,扭曲的歷史,為世人明鑑。

結尾詞:

洪荒滌舊紀元起, 悠悠五千文明。 興衰榮辱戲告終, 且問劇中人, 痴迷何時清?

細覽長卷千秋史, 處處可見神靈。 改朝換代巧調停, 皆為迷中人, 徹悟在今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