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3月25日】
東方文明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傳承宇宙久遠的開端和人類滄桑的起源。
西方文明則以《聖經》的形式記載了上帝創世造人的故事。《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造了這個世界,又創造了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從此,人類開始在這個地球上生息繁衍……經典不同於神話,虔誠的信徒們竭力把心中的真理向全世界傳播,到了近代,終於引來信仰科學的人們的種種質問和反駁。尤其是進化論推出以後,信仰科學的人們說:任何事物都要通過進化產生,人是進化產生的,不是上帝創造的。
信仰宗教的人們面對進化論發起的進攻不知如何反駁,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信仰科學的人們又說:既然上帝造人不可信,那麼上帝創世也是不可信的。這是一個連環推導,信仰宗教的人們既然不能駁倒進化論,自然也難駁倒其進一步的推論,只能作出一些勉強的辯解。好在科學雖有所昌明,但對宇宙、人類的起源還不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答,破而不立,也顯無力。
於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不休。時至今日,科學與宗教的爭論仍在繼續。
其實,種種事實都在證明著進化論是錯誤的,進化現象根本就不存在。
一八五九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根據一些零散的事實,提出了進化的觀點,認為今天複雜的生物界是從簡單的原始生物一步步進化而來的。但是,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昔日被進化論「解決」了的很多問題又重新被人提起,許多人發現了進化論存在的眾多問題。下面,就讓我們從理論上證明進化論並不能成立。
進化論乍一看似乎很對,實際上問題重重。進化論的形成是這樣的,達爾文看到不同物種之間有其相似性,就提出這樣一種假設:一個物種可以進化成另一個物種,而另一個物種還可以進化成第三個物種。複雜的生物界就是從簡單的原始生物一步步進化而來的。
但是相似就一定是進化來的嗎?答案是不一定。它可能是進化來的,也可能不同物種在各自產生時就是相似的。進化論其實犯了個循環論證的錯誤。讓我們來看看進化論的論證邏輯。用比較解剖學來論證進化論,形像地說就是:「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近似之處,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這是典型的「循環論證」。前一句在邏輯上沒有問題(當然,邏輯上沒問題不等於合乎事實),後一句就是狡辯了。換一個通俗的說法更清楚些:「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因為甲比乙小,甲就一定是乙的弟弟。」一聽後面就不對,因為甲比乙小,可能甲乙沒有任何親緣關係,還可能甲是乙的叔叔呢(如果甲輩份大)。
循環論證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科學上,如果一個理論的證明違背邏輯,這個理論就不能成立。但是人們對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卻不予深究,也是因為深究起來,就沒有證據可言了。似是而非的「循環論證」貫穿了整個進化論,人們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了。然而當我們嚴格地分析起來,都會大吃一驚!即便不十分懂邏輯的人也能發現這種證明是在詭辯。
其次,進化論如果成立,那麼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連續狀態為甚麼不存在呢?進化論說人是猿猴進化來的,那麼人與猿之間的中間狀態為甚麼沒有呢?照理說每一個物種都在進化,不同物種中的每一個體也在進化。不同個體的進化階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進化在先,有的進化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該每一個進化階段的物種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可以看到任何兩個物種之間的存在細微差別的生物群的存在,人與猿之間有細微變化的不同階段猿人也應該存在。然而我們卻看不到。
舉個例子來說,猴子與人的一個很大的形像差別就是猴子的吻非常突出,而人的吻則不突出。假設猴子的吻是刻度尺上的零點處,那麼人的吻則往內縮了5cm或6cm。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話:「別看他人五人六的,……」意思是「別看他象個人樣……」然後再說些貶低他人的話。假設猴子的吻往內縮了5cm或6cm,就進化成人了,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這個進化過程。
假設有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猴子都在進化,因為它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其進化程度可能也不同。當第一個地區的猴子的吻往內縮了1cm,可能另一個地區的猴子的吻還處在零點處。當第一個地區猴子的吻往內縮到2cm的時候,可能第二區猴子的吻往內縮了1cm。當2cm縮到3cm,1cm縮到2cm的時候,可能第三個地區的猴子才縮了1cm……以此類推。當第一個地區的猴子終於完成全部進化過程,其它地區的猴子可能還處在4cm、3cm、2cm、1cm的中間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猴子進化成人,但是也不斷有新的猴子加入進化過程,人與猴之間的中間狀態不會突然中斷。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過程始終在進行著,那麼在人類的進化史上,除了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人與猴的中間狀態,吻內縮了4cm、3cm、2cm、1cm的猿人都應該始終存在,為甚麼找不到呢?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教授詹腓力(Phillip Johnson)被譽為是最有資格批判進化論的人。他曾任美國大法官華倫(Warren)的助手,專長是分析明辨律師在辯論時所用的詞藻和邏輯。當他讀到進化論的文獻時,隨及意識到裡面充滿著許多邏輯上有問題的「雄辯」與遁辭。在《審判達爾文》(Darwin on Trial)一書中,他多次質問:「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進化論』是真實的?確鑿的證據何在?」他在書中做了這樣的總結:「化石向我們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現的有機體,沒有逐步進化的任何跡象……這些有機體一旦出現,基本上就不再變了,哪怕過了幾百萬年,不管氣候環境如何變化。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成立,這些條件本應該引起物種的巨大變化。」
現今所發現的生物化石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欠缺了生物進化的中間過程,生命的出現往往是突然間發生的。在長達三十八億年的化石記錄中,最令人費解的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Life's Explosion)或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Life's Big Bang,指絕大多數動物門類在寒武紀就像「爆炸」般地突然出現)。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紐惟恭的報導《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矚目》。他指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發性重大事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能動搖傳統的進化論。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報》又發表《向進化論挑戰的澄江化石》一文。作者丁邦傑指出,進化論的中心論點是:生物物種是逐漸變異的。但是距今五億三千萬年的寒武紀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現了從單樣性到多樣性的飛躍。
「中國澄江化石群」的考古發現引起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震驚考古、生物學界。澄江化石群屬於早寒武世化石(五億五千萬年前),此外在加拿大布爾吉斯發現中寒武世的頁岩(五億三千萬年前),其中也有生命「爆發」的大量地質資料。可見,在寒武紀(約五億七千萬~五億年前),幾乎所有的已知動物門類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紀之前,不僅多細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動物群為代表的、迄今所發現的新元古代(十億~五億七千萬年前)的各種化石中,尚無一種可以確認為已知動物門類的祖先。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動物門類是在寒武紀突然出現的。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寒武紀出現多細胞動物之前必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然而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這個中間演變過程的任何證據。是化石記錄不完全嗎?但是化石記錄是隨機的,為甚麼單單就漏掉了中間環節呢?
有人說進化論是突變進行的,基因的突變導致物種性狀的突變,所以沒有中間過程。猴子們經過基因突變,就能越過1、2、3、4,直接進化到「人五人六」,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事實上,「基因突變說」也是不成立的。就讓我們用現代遺傳學與現代數學機率論來審視一下這個「基因突變說」。
達爾文時代,近代西方科學正處於奠基階段,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還很膚淺。那時的人看到了家養動物的諸多雜種變異,就認為物種也能這樣變成其它種,這就是進化。由此,「基因突變」就成了現代進化論的核心了,這是現代所有的進化論者所公認的。這裡,我們就集中分析這個核心理論。
物種基因的穩定性極難逾越
基因的穩定性是物種保持自身穩定所必須的,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的基因交流,並不能使此物種變成其它物種。動植物育種專家都知道,一個物種的變化範圍是有限的,最終,培育出的品種不是不育,就是又變成原來的親本。哈佛大學的梅爾教授稱之為基因體內平衡。最常見的就是狗再怎麼雜交育種還是狗。這說明進化論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如果基因不發生根本的變化,不管後代與祖先表面有什麼差異,並沒有進化意義。然而基因又是極其穩定的,只有不正常的「基因突變」才能使之發生改變。因此,人們把突破這個障礙的可能性寄望於基因突變,這是唯一的可能了。
理論和實際上,基因突變產生高級性狀的機率幾乎是零
基因突變,是一種在基因複製或修復損傷等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所以又叫隨機突變。基因突變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現象,它發生的機率非常低,大約在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之間。低等原核生物的突變率較高,大約為千分之一,而高等類型的生物中,許多基因的突變率是十萬分之一到一億分之一。
基因突變能否產生高級特徵(性狀)呢?對基因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我們知道一個基因的核心是由幾百到幾千個鹼基排列而成,四種不同的鹼基按照一定規則排列,不同的排列順序形成了非常複雜精密的遺傳密碼。既然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差錯,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一個複雜精密的電腦程式,隨意的改動一兩個字符能夠產生更高級的程式嗎?當然不能。基因突變也是這樣。差錯造成的突變一般是單個鹼基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各種畸形、缺陷、致死,在自然條件下具有生存優勢的沒有發現一例。為了增加突變率用於研究,科學家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增加突變的機率,製造了大量的突變體,也沒發現向高等方向進化的類型。
機率計算表明,生物進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絕對不可能的程度
現代進化論用基因隨機突變假說解釋進化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突變具有隨機性、低頻率和不定向等特點。在數學公式和模型普遍應用於生物學領域的今天,進化論者並沒有提出一個全面的公式,計算從基因突變開始到一次進化實現的機率,這是為甚麼呢?
許多學者從基因突變發生的機率出發,計算出了產生新物種的機率,發現小得驚人。貝希(Behe, M.J.)的《達爾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一書中,美國生物化學家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學機制為例,講述如此複雜精密的生命現象不可能是進化來的。其中一個蛋白(TPA)產生的機率是十分之一的十八次方,經過計算至少需要一百億年才能發生。如果同時進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機率就是十分之一的三十六次方。他說:「很可惜,宇宙沒有時間等待。」 這裡我們提出一個寬鬆的公式,根據突變機率計算進化產生新物種的機率(P): P=(M ×C ×R × E ×S) n
通俗地說,就是一個物種的某個體發生了突變(機率M=0.001,千分之一的突變機率已經是最高的了),並且突變後的基因與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層次上的產物可以相容(寬鬆估計C=0.01,若不能相容則導致畸形、缺陷甚至死亡),而且在生存競爭中該個體能夠存活,有繁殖的機會(R=0.1),而且突變恰好有縱向進化的意義,也就是有益的進化(這種情況至今沒有發現,某些進化論者估計為E=0.001);而且突變基因在種群中能夠穩定下來得以擴大(寬鬆的估計為S=0.1);因為新物種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新基因的出現,每一個新基因的出現都要滿足上述機率,假設要十個(冪指數n=10,實際物種間絕對沒有這麼小的基因差異),那麼進化出一個新物種的機率為:
P =(0.001×0.01×0.1×0.001×0.1)10=10-100
按照一年繁殖十代,種群(意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個體數為一千,相應的進化所需要的時間極為寬鬆的計算也需要「十的九十六次方」年。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年齡不會超過二百億(二乘十的十次方)年,進化一個新物種的時間,是宇宙的年齡的自乘約9.4次,足見進化是絕不可能的。
生物最相近的物種也不可能只差十個基因,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的基因更是差別上萬,因此生物從低等到高等進化所需要的時間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了。
生命自然產生的機率,如同用「颶風能完成裝配飛機」一樣,是不可能的
對於生命的產生,現代進化論認為也是一個自然過程,認為簡單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在某種特殊條件下進化成複雜的生命大分子,各種複雜的大分子進一步組合演化形成原始生命。讀到這麼多串連的「理想化」過程,讀者恐怕會考慮其中的機率問題了,英國科學家霍伊爾(Fred Hoyle)曾表示:「上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正如利用席捲整個廢料廠的颶風來裝配七四七噴射機一樣。」
假設和猜測能用作證明嗎?
假設和猜測能用作證明嗎?誰都會回答:「當然不能。」如果一連串(比如5個)的假設來做證明,即使每個可能性有70%,那麼總體(5個70%相乘)可信度只有16.8%了。根據前面分析,我們知道進化論的分子進化機制就是一系列假設的組合,已經把可能性降低到宇宙不可能等待的地步了。宇宙還沒等到一個物種的進化就已經毀滅無數次了。
這樣看來,機率計算已經否定了進化論的核心──基因突變機制。
如果進化存在,那麼必然存在進化過程中物種之間的過渡類型,否則進化就是謬論。在邏輯上,過渡類型的化石也就成了進化論的三大證據之一;而事實上,這方面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用,達爾文等人猜想20世紀會找到明確的證據,也就是當時用「猜想」作了證據--這又是極不嚴肅的。事實又是怎樣呢?直到現在,發掘出的化石不計其數,禁得起推敲和鑑定的證據還沒有一例。
曾經轟動一時的始祖鳥,被視為進化論的鐵證,6具「始祖鳥化石」的相繼問世,轟動了世界,因為它既具有爬行動物的特徵,又具有鳥類的特徵而被視為鳥類和爬行動物之間過渡物種的典範。後來鑑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堅決拒絕任何鑑定。最初的「發現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進化論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證據。
一九二二年,生物學家奧斯本(H. F. Osborn)宣布發現了一顆牙齒,這顆牙齒同時具備猩猩、猿人及類人猿特徵。他給這顆牙齒的主人取了一個名字-尼布拉斯加人(Nebraska Man)。接著,相信進化論的人士畫出了這個猿人的想像圖,僅僅憑著一顆牙齒。到一九二七年,經過更深入的研究後,這顆牙齒的主人終於被鑑別出來。其實這顆牙齒不屬於人類或人猿,它的主人是一種絕種了的美洲野豬。
在從猿到人的問題上,尋找過渡物種「類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學的「十大懸案」。數次宣布的人類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年發現的人和猿之間的過渡化石「嘉伯人」曾經轟動一時。考古學家杜波瓦在嘉伯發現了一塊很象猿的頭蓋骨的骨片,在40英尺以外又發現了一塊大腿骨。他說,顯然這是屬於同一個生物的。這個生物象人一樣直立行走,又具有猿一樣的頭骨,這一定就是那個過渡環節。但後來證實這分別屬於一百萬年前一起生活在嘉伯的一頭猿和一個人。學術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卻還在宣傳。
直到1984年「嘉伯人」才被新發現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由唐納德.喬漢森(Donald Johansson)在東非大裂谷發現的「露西」(Lucy),曾被認為是早已消失的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現在科學家已經鑑定它為一種絕種的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和人無關。露茜同樣被否定了,而教科書中,對始祖鳥和露茜還是不予更正,公眾也就不知真相了。
拉瑪古猿被認為在從猿到人的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的下頜骨兼具人類與猩猩的特徵,牙床結構類似於人,不具有猩猩的門齒與犬齒,但上下頜的距離與頜骨的長度又近似於猩猩,這被視為是進化論的又一個鐵證。然而後來在非洲發現的一種狒狒與拉瑪古猿具有相同的牙齒及面骨特徵,但卻被視作一種狒狒。由此可見,這個判據也是模稜兩可的。
又如「皮爾當人」(Piltdown Man),就是一個被破解的科學史上的醜陋騙局――曾經被進化論教科書列為「人類祖先」化石的「皮爾當人」(Piltdown Man)其實是一群考古學家的刻意造假之作。
皮爾當人被描述為:「這種人種的頭蓋骨的頭頂骨已經是人型,而下顎骨幾乎是屬於猿型,除了臼齒之外,都是猿形態的。」因此他被宣稱是一種介於人與猿之間的生物,也就是半人半猿的猿人。
皮爾當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僅有少數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不過是將人的頭顱骨與猿的下顎骨拼湊在一起,但他們的聲音卻遭到忽略。然而四十年後,奧克雷(K.P.Oakley)利用含氟量測年法測定收藏在大不列顛博物館裡的皮爾當人化石,驚訝地發現,頭顱骨的含氟量與下顎骨相差甚遠,頭顱骨的含氟量微小,僅在地底埋存幾千年,非原先認為的五十萬年。
接著,經過學者專家重新檢驗這些化石,發現了皮爾當人骨頭組成:下顎骨是猿的,頭顱骨是人的。頭顱骨曾經被含鐵化學藥品塗抹過,使其看起來更古老;牙齒被銼刀銼削過;下顎骨是猿的,上顎骨是人類的,兩者被拼湊起來再經過修飾,使其看起來更象「猿人」。
一九五三年,維納(J.S.Weiner)、奧克雷(K.P.Oakley)連同其他一些英國科學家發表論文聲明,「皮爾當人」是個科學騙局。
根據諸多事實,我們發現關於猿人的報導,很大部分是投機和欺騙多於事實。下面這個爪哇人(Java Man)又是一例:
您可能不知道爪哇人被認為是猿人,其基本證據僅僅只有一根腿骨、三顆牙齒和一部分頭蓋骨。腿骨象是人的,而頭骨卻象是類人猿的。但是這兩部分化石是在同一水平的岩石上相距14公尺(約45英尺)的地方發現的,現場也有真正的人頭骨,而後一部分事實卻被隱藏了許多年。這些化石的發現者都波士博士(Eugene Dubois)在他晚年時宣布這些化石並非猿人的遺骨,而更像是一隻巨大的長臂猿的骨骼。然而,進化論者拒絕接受他所說的,於是,建立在荒謬可笑並少得可憐的證據上的爪哇人仍舊被拼湊起來,作為確實存在過的生物出現在教科書裡。
假如進化存在,過渡類型化石就應該很容易找到,為甚麼沒有呢?大家沿用達爾文的解釋:化石記錄不完全。深入一想: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隨機的,為甚麼單單漏掉了過渡類型呢?可見,猿人是不存在的,但是人們過於迷信進化論的真實性,以至於拚命地往進化論上想,有意無意地用猿骨化石或猿骨與人骨化石拼湊出那麼多虛假的真實。
同時,如果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那麼從猿類到今天人類的各個階段歷史時期,都應該有其特徵的證據,包括各階段的化石和相應的文化遺址、工具等。可是猿類的化石找到了,人類的化石找到了,而從猿類進化到人類的中間過程的化石卻沒有。事實上,所謂人從猿類進化而來的假說只是空中樓閣,這個假說卻長期被當作科學定論拿來支撐無神論。
在實踐中,許多考古學家的發現都直接地反駁了進化論的論點。例如在世界各地陸續發現了遠古不同時期的人類的直接證據,從幾萬年前至幾億年前的人類腳印到人體的骨骼化石,都無法被歸納到進化時間表中。
不少科學家為了自己的科研前途,不得不違心地把自己真實的科研成果改成符合進化論的結論。否則,公眾會舉起科學的大棒討伐他,科學家本人也有可能失去名望、利益、甚至教職。進化論,它形成了一個場,有力地桎梏著人類對科學真理的追求。
事實上,達爾文當初推出進化論也是膽膽突突的,他自己對這個理論也是有一定保留意見甚至是疑惑的。達爾文在進化論中說:一想到動物眼睛的完美結構,連他自己也不自信了。連作者本人都有所保留,後人們為甚麼要這麼盲從呢?歷史終將證明,進化論是本次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醜聞。
參考文章:
1、正見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