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大臣論仁政

心緣 整理


【正見網2006年04月15日】

唐朝歷史學家吳兢在《貞觀政要》第十三篇《仁義》中記述了唐太宗與大臣對實行仁政的看法。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大臣說:「我看自古帝王,凡是用仁義來治理國家的,政權就能長期鞏固;凡是一味依仗法律來控制駕馭百姓的,雖然在短時間內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離國家的衰亡也就不遠了。我們既然已經見到前人的經驗教訓,就足以作為借鑑了。現在我走仁義之道,以誠信之心來治理國家,希望能由此革除近代不好的風氣。」聽了唐太宗的話,身邊的大臣建議要弘揚仁德必須要任用賢才。唐太宗深以為然。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我一直以為社會在長期動亂之後,風氣很難轉移;近來見到百姓已經漸漸懂的廉恥禮讓,官民都守法奉公,盜賊一天比一天少,因此可見百姓是沒有長久不變的習俗的,只是政治有治亂善惡之分罷了。所以治國的根本,必須貫徹仁義之道,樹立起政府的威信,依民心的向背,拋棄那些苛刻的政令,不搞心血來潮的事情,天下自然安寧無事。各位大臣一定要同心同德的施行仁義啊。」

貞觀四年,大臣房玄齡向唐太宗進言:「最近我查看了國家武庫中存放的武器裝備,比隋朝當年的儲存可多很多啊。」唐太宗說:整頓武備防止外寇固然是國家不可忽視的要事,但是我更希望各位大臣盡忠竭慮,使百姓安樂,一心一意治理好國家,這便是我當皇帝的最好的『武備』了。隋煬帝不是因為兵甲不夠而招致滅亡的,而是因為他不修仁義,致使臣下一個個背棄了他的緣故。「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樹林茂密了,鳥兒就來棲息;水流深廣了,魚兒就來游泳了,仁義的德行積累的厚了,各方人物自然會來歸附。人們都知道避免災害,害怕災禍,就是不知道仁義可以消除各種災害。這仁義之道,就好比食物對於人體的益處,使人飽腹,才能保存人的生命。隨行的大臣連連叩首:「皇上您深明此理,這是天下蒼生的幸運啊!」

評:仁義可以興國,不興仁義必將導致國亡,自古這是天理。而當今中共政權迫害良善,施行暴政、苛政,甚至允許進行活體器官移植的罪惡發生,其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歷史將再一次證明:天理昭昭,疏而不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