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1月21日】
長安城的具體設計
長安城的具體設計主要是參考《周禮考工記》匠人篇裡記載的藍圖所定:“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凃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周朝依禮治國,人或事不分大小,皆依禮制而行,《周禮》就是記載周朝制度的典籍,其中也包括都城的設計與格局。根據這個藍圖,都城為方形,每邊長九裡、一邊開三門,每個門由三條街道聯結,城裡共有九條南北向、九條東西向的大街,每條大街寬九軌;城的中央是宮殿,宮廷的左邊是祖廟、右邊是社稷壇,二者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之地;前面是朝廷、後面設市場。
圖6:三禮圖中的王城圖
至於城市面積與居民人數的比例關係,在《周禮・王制》中提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三相得也,無曠地無遊民。”立都乃國之大事,所謂“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在準確推算未來使用狀況下設計出來的京城,才不會造成土地過度開發,形成資源浪費;或是居住空間不敷使用,造成人多屋少的情況發生。此外,城市還依照《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宮,不仕者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來進行功能分區,使百姓依職業分區居住,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民安排在其工作地點的附近,以減少每天來往的距離及時間。
中國傳統思想講求“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體現在長安的具體設計當中,將天地之數與宇宙的結構用象徵性的手法納入城建之中,以期京城乃至國運能“壽與天齊”。例如皇城之南設四坊,象徵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九逵之制;皇城兩側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徵年有閏月,而外郭城分為108坊恰好對應著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長安有一道堅固的城牆圍繞,其中的各個裡坊也由坊牆所圍繞,裡坊內的各個居住單位還有各自的宅牆來與鄰戶相隔;皇帝的宮城與官員辦公的皇城亦各有其宮牆屏護。每個圍牆內自成一世界,數個小世界復被另一更大的圍牆所包含而形成一大世界,如此大環套小環、小世界組成大世界的結構,模擬著宇宙結構小粒子組成大粒子的方式 (4),故有外籍學者直接稱呼長安為“宇宙之都”(5) 。
整個長安的建設工程分為三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施工的先後順序則依照其重要性而定。宮城在城北中央,為皇宮所在,皇帝處理政事與居住之處,最為重要,所以先造宮城;皇城在宮城之南,集中了各部官署與祭祀建築群如太廟、社稷等,為全國行政之樞紐,屬於第二優先順序興建的部分。宮城與皇城的東西南三方則由外郭城所圍繞著,供貴族官員百姓居住,具備城市所有的功能與設施,在這裡先作區域發展的先期開發,例如開闢街道、沒設下水管道、劃定裡坊(住宅區塊)的界限、興建市場、寺廟等公共建築,以待將來人口入遷。隋文帝在正式遷都大興城時,外郭城城牆並未完成。直到隋煬帝大業九年(西元613年)時動用10萬餘人力修築,長安才有一道護城的城牆。到了唐朝,對長安又陸續作了多處增修,成就了它歷史上為人習知的規模。
宮城
皇城
外郭城
圖7:唐長安城平面圖
*外郭城
長安方型的外郭城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2米,城牆一般寬約12米、高約5米多,每邊有三道門,除在中軸線南端的主城門明德門有五個門拱外,其餘的都是三門拱,門寬五米。從城外的角度來看,右門拱是入城之道,左門拱則是出口,中間的門拱為皇帝專用,平時關閉著。
整個長安被南北11條、東西14條大街,以及無數的街道巷弄貫穿著。連接各個城門的大街至少100公尺寬,而連接明德門與皇宮入口朱雀門的朱雀大街則寬達150公尺(約等於現代45條馬路線道寬),一般的街道也至少有25公尺寬。這些道路皆為正南北向及東西向,互相平行或垂直,筆直寬敞,高低起伏的坡地地形使棋盤式的街道網在城市景觀中絲毫不顯生硬單調。
街道采上下行的雙線道,兩旁有開放式的溝渠,依道路的寬窄而異其規格,最大的溝渠位於朱雀大街的兩旁,寬3.3公尺、深2.1公尺。沿著溝渠的兩旁則遍植樹木,除了官方植樹外,民間也興植樹之風,以解決材薪問題,街樹多為槐樹或榆樹,也夾種著桃、杏等果樹,宮城與皇城內則多為梧桐樹或柳樹。花木夾蔭、綠意盎然,景色隨四季變化而變,如詩如畫,“宿雨長齋鄰舍柳,晴光照出夾城花。” 白居易如此讚嘆著,可想而知長安綠化的市景是如何地優美動人了。
整個長安被25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切割成114個棋盤式大小不一的方形土地,在隋朝每一格土地稱為一“裡”、在唐朝則稱為“坊”。除去作為皇宮、市場等用地的部分外,住宅區共有108個裡坊,占全城的86%。這種裡坊布局及結構嚴密整齊,白居易曾形容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6)。
作為住宅區的裡坊以圍牆與大街相隔,四面各開一門,以寬約15米的十字街道相連,每個分區內又有寬約2米多的十字巷道,將之分割成16個小區,每個小區內又有三條橫弄區隔各戶的建築群。居民住於坊間,其住宅不得臨街開門,亦不得建造閣樓;但貴族、官員及寺廟等不在此限。這些宅院通常占地極廣,堂殿池亭、閣樓塔台矗立其中,在四處整齊劃一的裡坊城景的襯托之下,營造出長安寬宏壯麗的景觀。
圖8:裡坊想像復原圖
據說長安城的每棟有名的建築都有它動人的傳說,建築物所組成的建築群也有其傳說,已不單單只是冰冷無生命的物體,可惜它們在唐末全被拆毀,後人只能從傳奇小說裡的隻字片語拼湊出片斷來。長安的發展極快,據考古推測,在全盛時期的長安約有百萬人口,無疑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城市。城裡的每個坊中都有一定數量的手工業者與店鋪,以供本坊居民的日常所需,一個坊其實就如同一座自給自足的城中城。
唐人崇敬神佛,修煉的思想濃厚,從皇帝到百姓興廟禮佛之風極盛,幾乎在每個坊裡至少都有一所佛寺或道觀,以供各界朝拜。在長安全盛時有佛寺91座、道觀16座。有的寺廟占地極廣,有的甚至是從皇親貴族的本宅改建而成的。寺院裡殿閣綿延,寺內繪畫與雕塑琳琅滿目,皆為佛道的修煉故事,既莊嚴神聖又繽紛絢麗,對佛道教的發揚起了極大的作用。
圖9:唐時興建的大雁塔
最能體現寺廟特色的建築就是佛塔,磚造的佛塔增多,逐漸取代了木塔,留下佛教在中土盛傳的歷史見證。唐朝對宗教採取開放寬容的態度,是宗教蓬勃發展的時期,除了佛道教以外,還有從波斯傳入的襖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有各自的廟宇或祭所。
長安以對稱的方式在東西方各以兩坊之地設立兩個市場“東市”和“西市”,面積都在一平方公裡以上。市場四周亦有圍牆,每面各開二門,裡面開闢井字街,供店鋪面街而立。市場裡挖掘水池,並有溝渠連接城外河道,使貨物能經由水路從江南沿海直接運至京城。根據考古研究,水池除了作為防火的水源外,也有“放生池”的作用,池邊還建造佛堂,以供牲畜亡靈之超度。
圖10:市場一景
市的中心除了設有管理市場的官署外,所有地方都林立著各式店鋪、手工作坊或金融機構。大大小小的商店臨街營業,同類商品的店鋪集中於同一區,叫做“行”,根據記載,唐朝時東市有220行,“行業”的叫法由此而來。到東西市購物成為長安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東西”的典故便是從“東西木頭市裡的貨物”簡化而來。
據《唐六典》記載,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西域各國“入居長安者近萬家”,每年都有大批各國人士來到長安。唐朝設有專門接待外國人的機構與禮賓住所。外國商旅統一集中居住於一地,長期居留從商的胡人則大多住在西市附近。西市是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其附近的裡坊成為東西方商業、文化與藝術交流之處。 唐朝人時尚新奇事物,外國服飾飲食,樂於接納各國文化,盛世天朝相容並蓄的態度也促進了外邦遣使留學的意願。
圖11:外國商旅圖
* 皇城/宮城
皇城在宮城之南,為太廟與社稷壇所在之地以及官吏辦公之所,總面積約5.2平方公裡,內有七條南北大街、五條東西大街,“皆廣百步”。各街之間設置中央衙署及其附屬機構,以中軸對稱的方式設置建築物。今日的西安即是建立在唐時的皇城舊址之上。
圖12:皇城平面圖
宮城位於長安北端中央,是皇帝聽政及生活之處。這裡由一道堅固高大的宮牆包圍,牆的四面開13座城門,南面正中央的承天門是宮城主殿太極殿的正門,向南直對長安的中軸朱雀大街。承天門是朝廷舉行正式儀式的地方,門上建有宏偉的樓觀,門外左右有東西朝堂,前面的東西橫向大街寬達440米,幾乎等同廣場大小,國之大典諸如接待外邦來使、軍隊出征、發布赦令、宴請群臣等,皆在此舉行。北牆正中的城門為著名的玄武門,由於玄武門建在龍首原的余坡上,地勢比太極宮高,為宮城北面的重要門戶,唐初的玄武門之變就是發生於此。
宮城由太極宮、東宮與掖庭宮組成,太極宮居中,為皇帝親政與晏居之處;東側的東宮是皇太子工作起居的地方;西側的掖庭宮為宮女僕役居住所。
圖13:太極殿想像復原圖
三大宮殿群呈一字型排開,氣勢洪大,總面積比北京的紫禁城還大,布局與長安其它地方一致,為中軸對稱、主建築沿中軸線設置,四周以側殿圍繞,宮內殿閣亭池錯落有致。太極宮是朝廷的象徵,其格局也依古籍中記載的宮室建築規矩“前朝後寢”而規劃,將宮城的使用功能大分為二:南邊也就是前面,是天子處理政事的地方,主體是太極殿,為重要儀式如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等舉行之處。北邊的甘露殿及其側殿則是后妃寢居之處。位於中間的兩儀殿屬於禁內,是皇帝平日召見近臣之處,不少記錄在《貞觀之治》中的君臣對談,就發生在這裡。
宮城裡的太極宮的地位最尊,但其規模則略遜於後來興建的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長安外郭城外的東北方,原本是唐太宗為高祖避暑所建之行宮,後來唐高宗時加以擴建,將朝廷移至此處,大明宮遂逐漸成為唐朝的政治中心。大明宮由於地處東邊,所以又被稱為“東內”,而太極宮則相對的稱為“西內”。
大明宮位於龍首原坡上,從長安城裡遠望,大明宮如海上仙境似的巍然聳立在高地,巍峨宏偉,總面積廣達3.2平方公裡,是中國曆朝興建的最大型的宮殿群之一。“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透過王維的詩句,大明宮的磅礴壯麗生動再現。雖然大明宮的建地並非規則的四方形,其宮院的布局仍如太極宮一般采三朝中軸對稱的方式。以高大的含元殿為主殿;中間的宣政殿是皇帝日常臨政處,這裡也設置朝廷的各個重要機構如中書省等;紫宸殿是緊連後宮的便殿,官吏若被召人此殿朝見是件極光榮的事,亦稱“入閣”。這個稱法成為現代政府延攬精英組成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叫做“組閣”,最高政務官又叫“閣員”,即源於此。
圖14:含元殿想像復原圖
唐朝的宮殿除了東內與西內外,還有“南內”興慶宮。南內原是唐玄宗當太子時的宮殿,在他登基之後,便將本宅改建為朝廷。南內的面積在唐朝三大宮殿中最小,卻比明清北京的紫禁城還大出一倍,氣派的宮殿裡,花樹園林疏落有致的分布於池亭樓閣之間,“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李白著名的《清平調》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相見歡的場景,便是發生在興慶宮的後花園裡。而李白自己使得玄宗“龍巾拭吐”、“御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同樣也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奇逸事。
圖15:麟德殿想像復原圖
長安在盛唐時期增建興慶宮後,基本上就沒有大的更動了。它的輝煌持續了一百七十餘年,直到安史之亂(天寶14年,西元755年)時被叛軍攻破,長安遭受嚴重的破壞。這場持續8年的動亂也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國庫拮据,藩鎮又割據叛亂,致使物資無法順利運至京城,造成各項所需短缺,長安城不僅無法進行重建,連維持現狀都顯得有點吃力了。
唐德宗貞元三年(西元788年),一名16歲的少年帶著自己的詩集到京城長安去求見顧況。顧況是當代有名的詩人,也在朝廷裡任職。那時的後生小輩經常請名人閱讀自己的作品,除了能獲得前輩的指導外,可能還希望得到其賞識,進而爭取晉升仕途的機會。顧況生性詼諧,看見遞上名帖與詩集的小伙子叫白居易,就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百物方貴,居大不易。”顧況說的雖然是玩笑話,卻也如實反映出長安當時的社會情況。經歷近兩百年的風風雨雨,這時的長安開始露出它人老珠黃的景象。
當老詩人讀到白居易詩裡的其中二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馬上對他刮目相看,認為有此文才,任他想住哪兒都容易。長安城內雖然有些地區荒涼空曠,渺無人跡;有些寬闊的大街兩旁則被居民闢為菜園,但是好地段,尤其是涼爽乾燥的坡地上,仍是居民競相選擇的地方,那裡的房價依然不菲,經常只有達官貴人或商業巨賈才能負擔的起。城市的發展越來越不均衡,形成北實南虛、東貴西窮的形勢,城市逐漸萎縮衰敗。
參考資料:
3、宋敏求《長安志》引《隋三禮圖》記述
4、關於宇宙粒子請詳見李洪志先生的著作《轉法輪》
5、妹尾達彥“《八世紀前半葉的長安”》
6、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