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宗教建築 (中)

王晶


【正見網2007年02月25日】

從宗教建築的地理位置看其等級

從唐代長安城設計中寺廟及道觀的位置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把對神佛道的信仰甚至擺在了人間帝王之上。

唐朝長安城的歷史其實是從隋朝開始的,當隋文帝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後,仍定都於漢長安,選址於舊長安城的東南方,一片叫龍首原的地方。西元618年,唐取代隋統治天下,把隋朝都城改名為長安。

龍首原是一片地形類似龍頭形狀的平原。根據堪輿風水的說法,這裡有條龍脈,從秦嶺向北延至渭河,龍首原即是龍頭所在,是聚天地精華之地,四周的山川地勢圍繞著龍首原,其方向位置恰好形成一個八卦。這片平原肥沃開闊,舊有漢朝的未央宮坐落於龍首原的北側,隋的新都則選在地勢略高、腹地更廣的南側。

唐長安地勢圖

介於龍首原與南邊的山區之間有六道東南、西北向的平行坡地,高度依序向南遞增,其線條恰好形成周易乾卦的卦象。乾卦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象徵天;六爻皆為陽,以龍為喻,正好符合天子之都的意象,是故長安的布局便順應六爻的爻揲設計,根據各爻的爻揲規劃最適合該地的使用方式,效法天地不息之運轉,以期王朝國勢亦能長治久安。

在乾卦的六爻中,以第五爻「九五」 「飛龍在天,利大人」最為尊貴,古來稱皇帝為「九五之尊」,其來源即出於此。但在長安城的規劃中,第五道坡地上建造的卻非天子所在的宮殿,而是佛教的寺廟及道教的道觀。古人通過這種無聲的建築語言表達人對天對神的崇敬,皇帝雖然貴為天子、擁有天下,卻也不敢妄自稱大,並不認為君德足以配據一片有飛龍在天之勢的土地為己用。風水寶地只有用來建造供奉神佛的寺廟塔樓才能。一東一西,九五高地上巍然聳立著長安城中最大的寺廟及道觀,與其它遍布城內眾多的寺院塔樓共同塑造出長安城壯麗的輪廓線。

每逢假日,長安居民不分貴賤,都喜歡攜家帶眷郊遊踏青,或到九五高原(當時叫「樂遊原」)上去禮佛掃塔並登高遠眺。晚唐詩人李商隱著名的五言詩《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寫的就是這片視為最尊貴的九五高地。

從宗教建築的色彩與規格看其等級

唐長安城中,佛寺道觀大都創建於隋,據傳記所載,創建於唐代的,反而不如隋朝多。在隋朝每一格土地稱為一「裡」、在唐朝則稱為「坊」,除去作為皇宮、市場等用地的部分外,長安城住宅區共有108個裡坊,在長安全盛時期有佛寺91座、道觀16座,幾乎在每個坊裡至少都有一所佛寺或道觀,以供各界朝拜。可見當時宗教信仰深入民間,百姓禮佛之風興盛。

唐代建築的等級分明,當時沒有專門管建築的部門,建築歸「禮部」管,也就是說,建築體現出的等級是最重要的。從顏色上看,黃色是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使用的顏色,而民舍則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唐代私宅制度也有規制,據《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常參宮施懸魚,對鳳,瓦獸,通-螅?榱骸!?p>橫向平行的兩個相鄰柱子之間的空間是一「間」,一「架」是縱向平行的兩個相鄰柱子之間的空間,間以奇數為單位,架以奇數或偶數為單位。概括地說,民宅小,而且顏色是黑、灰、白系列,王公貴族房屋開闊,可以用有顏色的色調。而從唐長安城中有的寺廟是從皇親貴族的本宅改建而成的這一史實來看,寺廟建築的形制是和貴族私宅的形制是一樣的。比如小雁塔所在的寺院大獻福寺就是唐中宗李顯的在藩舊宅改建的。五台山的佛光寺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大殿平面廣七間,從形制上看,比三品堂的五間還要高一級。

通過這個私宅制度的規制,就可以勾畫出一幅唐代城市中建築物的群像:一個「坊」裡,色彩鮮艷,規模宏大,房屋寬闊的王府官宅和寺院道觀,在黑、灰、白為基本色調的民舍的背景中,猶如鶴立雞群般的醒目。

在結合上面「從宗教建築的地理位置看其等級」中所述,供奉神佛的寺廟塔樓比皇帝的宮殿還要尊貴,這樣唐朝人精神層面的表象也更加清晰:身為天之子的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他也要遵從上天的旨意按一定的等級次序統治天下;從王公貴族到庶民百姓也要按照皇帝順天意定下的規矩生息。

建築特點

從現存的,建於晚唐時期的佛教寺院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來看,唐代建築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鬥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反映出唐代建築風格特點:舒展樸實,莊重大方,氣魄宏偉,色調簡潔明快。這是在宋、元、明、清建 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五台山唐代建築南禪寺

而且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是統一的。包括鬥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都體現了外形與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

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佛塔採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尋塔在內的中國現存唐塔均為磚石塔。

壁畫

唐代佛寺道觀,能展示功德,起到教化人的作用的,多在壁畫塑像之上。寺觀內壁幾乎都飾以壁畫,皆為佛道的修煉故事,既莊嚴神聖又繽紛絢麗,對佛道教的發揚起了極大的作用。吳道子,尹琳,楊廷光,韓乾等均以壁畫名於當代,而楊惠之、竇弘果等,則以塑像聞名。

安史之亂以後至唐末五代,兵亂迭起,加上唐武宗會昌年間(840年-846年)滅佛,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被迫還俗,寺廟遭廢被毀,佛經典籍散落民間,建築繪塑也遭此大劫。現存的兩座唐代佛教寺院,五台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中還殘存一些唐代壁畫和彩塑,因為其地處偏遠,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和會昌滅佛期間逃脫了被毀的厄運。

唐代壁畫大都出於宮廷畫工之手,描繪 了人物、仕女、界畫、山水等各種形像,線條或嚴謹勁健,或灑落而有氣概,用色絢麗。

石窟藝術

唐代佛教的發展,也對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帶來很大影響。從石窟藝術來說,魏齊以來,鑿崖造像建寺之風,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都很多,其中最著名,工程最大的,要數洛陽龍門武則天所建的奉先寺(奉先寺大佛,連脅侍菩薩、羅漢、神王、力士,共九尊,俗稱九龕洞),其大佛造像相貌端嚴,表情溫雅,衣褶簡潔,菩薩像裝飾華麗細緻,堪稱傑作。

敦煌二二○窟是唐代壁畫中最莊嚴精美的代表。此窟壁畫工筆線條流暢,賦色重彩華麗,場面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相好莊嚴、寧靜安詳。菩薩雍容華貴、慈眉善目,戴寶冠、穿天衣、帶瓔珞。化生童子清純可愛,飛天自在喜悅輕盈。

敦煌千佛洞中唐代造窟數目也很多。唐代壁畫進一步融合了西域民族藝術的表現技法,從內容到形式煥然一新。色彩豐富鮮濃,形態豐滿有力,寫實逼真,線條細密流暢用色構圖豐滿充實。唐代壁畫另一個特點是出現了構圖宏偉、色彩豐富的通壁大畫,內容多以佛經故事為主,其背景大多是寺院、住宅、宮殿,橋樑,樓閣、城廓等,而且建築的細部如柱、枋、鬥拱、台階、門窗、屋頂、瓦件、鋪地、裝飾等都有較詳細準確的描繪,色彩上則以暖色為主。特別是220窟所繪的《維摩詰》、《帝王聽法圖》堪稱一代藝術精品。156窟的《張議潮出行圖》畫面高約1米,長達8米,氣勢雄偉。唐代壁畫是莫高窟佛教藝術最為燦爛的時代。唐代塑像在造型技巧上也達到了高度嫻熟的程度,造型洗鍊,此後總的趨向逐漸衰退。

石窟壁畫中的大量建築形像以及細部表現彌補了現在遺留下來的建築實物不足的缺憾,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像圖樣和寶貴資料。現存的四座唐代木購建築之一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發現就有賴於敦煌壁畫。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偶然看到一本名為《敦煌石窟圖錄》的圖片冊,他看到第61窟中,有一張唐代壁畫,繪製了佛教聖地五台山的全景,並指出了每座寺廟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正是憑藉這張圖,梁思成一行四人才於1937年發現了處於人煙稀少的深山裡的佛光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