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秦始皇生平(下集)

章天亮


【正見網2007年05月16日】

Real 格式 錄像片: 在線 | 下載 (62,582KB)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有一個叫淳于越的人對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的管理方法提出異議,要求恢復商朝和周朝的分封制度。秦始皇把這個建議交給群臣討論。丞相李斯上表,大概內容是說:現在皇帝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應該決定於皇帝您一人,而這些博士和百姓們不去學習陛下您的法令,而去學習古代的知識,並根據這些知識來議論您制定的制度,到了朝堂上就在心裡指責,到了大街上就去街談巷議,這會造成君主的威勢下降。我建議,除了秦國的典籍之外一概燒掉,除了博士官署掌管的之外,天下所有收藏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一概燒掉。在一起談論《詩》、《書》的處死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只有醫藥、種植和占卜的書不取締。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於是秦國上下開始燒書,史稱“焚書”。

秦始皇身邊有個方士叫盧生。始皇讓盧生為他找仙藥。盧生私下與侯生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天性暴戾而剛愎自用,以一國諸侯的身份統一了天下,認為自古以來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法律嚴酷,貪戀權勢,這樣的人我們不能給他求仙藥。於是盧生就跑掉了。秦始皇很生氣,他說我對盧生等人不薄,他們竟然敢誹謗我。於是命令御史立案勘問儒生們有沒有誹謗皇帝的事。這些儒生們互相揭發,最後秦始皇將460多個儒生在咸陽活埋,並讓天下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史稱“坑儒”。這一年是公元前212年。

始皇的長子叫扶蘇,是個仁厚的人,他勸始皇應尊重儒生和孔子,並說嚴刑酷法會使天下不安。始皇聽了很不高興,就讓扶蘇離開咸陽,到上郡去和大將蒙恬守邊關。公元前211年,從天上掉下來一塊大石頭,有人在石頭上刻字說“始皇死而地分”,意思就是秦始皇死後,國家將四分五裂。秦始皇知道了這件事,就命令御史去調查誰刻的字,沒有人承認,於是秦始皇就把石頭周圍住的人全部殺掉了。

嚴刑峻法雖然能夠讓老百姓害怕,但不能真的獲得老百姓的擁戴和尊敬。秦始皇的壽命快要走到盡頭了,秦國也面臨著亡國的危機。這一年秋天,秦始皇的一個使者 路過華陰縣,看到一個人手裡拿著一塊玉攔住去路說:請幫我把這塊玉交給滈池君(“滈”音“號”)。接著又說“今年祖龍死”。使者想問個究竟的時候,這個人 忽然不見了。使者將玉帶給秦始皇,並說了事情的經過。始皇讓內府查了一下,發現這塊玉是他在八年前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始皇覺得“今年祖龍死”的話不吉 利,就卜了一卦,卦象上說必須出遊和遷徙才能得到吉利。“今年祖龍死”是一則預言,祖龍是龍的始祖,因皇帝為真龍天子,因此“祖龍”就是“始皇”的意思。 秦始皇對這則預言很畏懼,於這一年十月開始了他最後一次的出巡。同行的人除了丞相李斯外,還有他的小兒子胡亥。

秦始皇走到平原津這個地方生了病。因為他不想聽到“死”這個字,所以百官誰也不敢和秦始皇商量後事。最後病得實在起不來了,秦始皇知道大限已到,才寫下詔書給長子扶蘇說:“請前來處理喪事,在咸陽下葬。”在次年七月,秦始皇病死在了沙丘。秦始皇的詔書被趙高扣住了,因為他知道扶蘇不喜歡他,而二世胡亥卻很寵信自己。於是趙高就和李斯一起篡改了始皇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而立胡亥為帝。

秦二世二年七月,即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人紛紛響應。秦二世三年趙高刺殺了二世,扶立子嬰即位,廢去帝號,重新稱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就滅亡了。秦始皇的死除了應驗了“今年祖龍死”的預言外,還應驗了另外一個預言“亡秦者胡”。那是在秦始皇稱帝六年,正當春秋鼎盛時,被派出去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的讖諱:“亡秦者胡也。”始皇認為定然是胡人匈奴為患,於是命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開始修築萬裡長城。誰知天道玄遠,若隱若現,預言的實際意思是,“秦王朝將亡於二世胡亥之手。”

秦朝建立八百多年前,正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請到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並以師禮視之。姜子牙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預言──《乾坤萬年歌》,預言了從周代以後數千年的王朝興替。對於周朝到漢朝的歷史,姜子牙寫道:“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其中“串去中直”是個字謎,謎底是“呂”,這裡指大商人呂不韋暗中用自己的兒子篡奪了秦王天下之事。“春禾換日頭”也是字謎,用“禾”換去“春”下的“日”,謎底是“秦”,表示秦國一統天下。秦國統一隻有十幾年,這就是第三句中所說的“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最後一句,“卯坐金頭帶直刀”也是個字謎,正是繁體的“劉”字。寓意劉邦代秦而有天下。

秦始皇的生平可以說完美地符合了八百年前姜子牙的預言。這也許是我們今天看來仍然覺得最令人驚嘆的事情。 (完)

(資料來源:《史記》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