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阿育王寺─東南佛國

牟梅


【正見網2007年08月13日】

在浙江省的鄞縣五鄉鎮的育王山,坐落著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的阿育王寺,寺內以珍藏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及寶塔而聞名於世。

史料記載,公元前3世紀,統一印度的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皈依佛教,並大肆弘揚佛法。他不僅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還取出王舍城大寶塔阿贄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這些舍利塔因系阿育王下令建造,故稱「阿育王塔」,共建造了8萬4千座,其中中國擁有19座。鄞縣五鄉鎮阿育王寺中的捨利塔是目前中國唯一保存下來的。

傳說,在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著名僧人劉薩訶(慧達)雲遊到此,發現了一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塔四方五層,高約尺四,方廣七寸。劉薩訶遂在此修行並結茅供養。唐名僧道宣《感通傳》載此傳說:晉太康二年,惠達(即慧達)東詣嘹縣,入烏石岙,結茅以寓,遍訪海>迕?健:鮃灰刮磐料輪由??幢曛酒浯ΑT餃?眨??笊?呷耍?械攬罩校?匭穩纈浚??窖易矗?從肯盅遙??窆庹沼常?蚺僂燎籩??靡皇???杏猩嶗?λ?A??誑斬?ィ?簧???謔??蛞悅??傘?p>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晉安帝敕建塔亭和禪室,並派27名僧人守護。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宋文帝下旨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及塔寺,阿育王寺初具規模。梁武帝時期,大興佛教。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賜寺名為「阿育王寺」,並擴建寺院。自此,阿育王寺名揚天下,成為信徒朝拜之所。

唐朝天寶三年(744年),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失敗後,暫時寄居在阿育王寺,並在此講授佛法,眾多信徒紛紛來此聽法。唐中宗時,阿育王寺進入初盛時期。會昌時期,唐武宗滅佛,舍利塔被藏於越州官庫中,後被重新安置在阿育王寺中。懿宗咸通時期,當地官員上奏稱舍利塔發出異光,認為是國家祥瑞之兆,懿宗下令派27名僧人守護。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定名為「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是時「法席鼎盛,名播天下」。阿育王寺走入鼎盛時期。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遣使將舍利塔迎奉到開平府華嚴寺暫時供奉,並下令修繕阿育王寺,其後又將舍利塔送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為賜名阿育王寺為「阿育王禪寺」,冊封其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萬曆時期,阿育王寺得以修繕和再次擴建。清初,阿育王寺的佛殿毀於火災。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的。

名寺出名僧。在阿育王寺中修行的僧人中不乏高僧。比如最早發現舍利塔的僧人劉薩訶和北宋時期的大覺禪師懷璉等。

如今留存的阿育王寺占地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有房屋600多間。因寺前有形似筆架的玉幾山,好像是五隻鳳凰伸向寺院,故有「天童(寺)是九江捧珠,阿育王是五鳳朝陽」。

進入山門,沿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藏經樓;東側則有鐘樓、念佛堂、客堂、先覺堂、大悲閣;西側為大壇、祖師殿、傅宗堂、碑閣、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築。此外,還有養心堂、退居室、引堂寮、拾翠樓、朴青閣、白雲竹院、普國塔院等殿堂樓閣。

上述建築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舍利殿了,為其它寺院罕見。它高15.3米,面闊5間,在殿外檐間方形額上是由宋孝宗題寫的「妙勝之殿」四字。殿內正中上懸豎額書「佛頂光明之塔」,乃是宋高宗的筆墨。殿正中是高約7 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舍利放光」之木塔。石塔後面供置著長約4 米的釋迦牟尼佛臥像。殿後還有長約2 米,寬約1.5米的「母乳泉」。

除了阿育王寺內的建築,佛寺周圍亦有佛跡岩、佛跡亭、仙書岩、上塔、下塔(合稱般若塔)等佛跡。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