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仙李白

天樂


【正見網2007年10月21日】

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的詩歌今尚存900多首,題材飄逸脫俗,風格雄奇豪放,想像奇偉豐富,內容瑰麗多彩。 他最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杜甫對李白極為傾服,對他的詩歌曾給予極高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韻》)

李白出身於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使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的少年時代生長於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甚大。道教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大約十八歲左右,他學習縱橫術。他嚮往著修道成仙,脫離俗世。這使他的詩中具有超凡脫俗,跨越時空,縱觀宇宙太空的神奇構思及豪放洒脫的氣勢。

開元十四年(726),二十六歲的李白辭親遠遊,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遊,歷兩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區,足跡踏遍近半個中國。這一時期的詩歌多描寫自然山水和漫遊生活,作品有《丁都護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越中覽古》、《春夜洛城聞笛》等,風格已經成熟。

他的《丁都護歌》深刻地描寫了縴夫的苦難生活。

丁都護歌

雲陽上征去, 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 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 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 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磐石, 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 掩淚悲千古。

頭兩句是說,自雲陽乘舟北上,兩岸商賈雲集。在這熱鬧非凡商業繁榮的長江下游,縴夫的悲苦生活與巨商富賈們行成了鮮明對比。夏日炎炎,牛兒氣喘吁吁,縴夫們一步一顛地拉著船,口渴難忍,可是江水渾濁如泥漿,這哪是人喝的呢!他們哀聲唱著拉船的號子,即「都護歌」,淒楚哀怨,淚如雨下。如此大而多的磐石,即便是萬人來拖,也無法到達江邊。縴夫的悲苦命運真是可以感傷千古了!這首詩裡,李白把縴夫的艱難生活描寫的如此生動,表達他對縴夫深切的關心和同情。金錢、名譽、地位和權力在李白眼裡尤如糞土,在他心中,那些曾經的榮華富貴尤如過眼煙雲,這些有什麼可值得去追求的呢?他的《越中覽古》正表達了這一思想。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詩人遊覽越中(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詩的第一句「越王勾踐破吳歸」點明了詩人要寫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事情。第二、三句「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描寫了越滅吳後,越王和其戰士凱旋歸來,戰士們受了賞賜,不穿鐵甲,而穿錦衣,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的越王和戰士們都得意忘形地驕傲自滿了起來。 越王不但耀武揚威而且縱情聲色,如花般美麗的女人,占滿了宮殿,每天都是這麼繁盛、美好和快樂,好像以前臥薪嘗膽的事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了。最後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詩人筆鋒巧妙地一轉,由前三句描寫昔日的繁華轉到當前的淒涼。淒涼對繁華,就更加淒涼了。「只今惟有鷓鴣飛」感嘆出詩人看透得失,明白榮華富貴尤如過眼煙雲的人生哲理。歷史上哪一個統治者不希望長命百歲,世世代代擁有榮華富貴呢?可是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哪裡是人可以左右的了啊!人生如戲,繁華落盡終是空,詩人以修煉人的角度道出了生命的真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李白對孟浩然深厚的友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老朋友孟浩然與我辭行於黃鶴樓,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份,去那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揚州了。這兩句詩色彩明麗描寫了李白愉快和對友人的旅行充滿祝福的心境。「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友人乘坐的船兒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那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邊流去。望著漸漸遠去的友人,依依惜別之情由然而生,我這老朋友什麼時候可以再相見呢?這浩蕩的江水就好似我對老友的情義,綿延不絕地向天邊流去,真切地表現了李白內心的寧靜與廣闊。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鍾愛孟浩然,瀟洒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年輕的時候就拋棄了功名爵祿,晚年在青松白雲間隱居。在月光下飲酒常常沉醉,迷戀景色不願意侍奉國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怎麼能夠仰望得到?我只能在這裡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李白與孟浩然同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潔君子,不愛功名利祿,但求超然脫俗,這種不含任何雜質的友情,純真而深厚,真如那浩蕩廣闊的長江之水直流天際啊!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金樽斟滿清酒,一杯要十千錢,玉盤裡擺滿珍美的菜餚價值萬錢。面對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劍來,四處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卻被堅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卻被滿山的白雪阻攔。閒暇時坐在溪邊垂釣,忽然又夢見乘船從白日邊經過。行路艱難,行路艱難,岔路這麼多,今後要去哪?總會有乘風破浪的那一天,掛起高帆渡過茫茫大海。

《行路難》大約是天寶三載(744)詩人被讒離開長安時所寫。此詩體現了詩人矛盾愁苦的心情,在宮廷生活的這不滿兩年,看盡了聖上的昏庸和權貴的腐朽,自己被排擠打擊,拯物濟世的遠大抱負被徹底粉碎了,真是心痛啊!朋友欽佩李白的才華,惋惜這樣一個天才被棄置,不惜千金,設了盛宴為他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面對這樣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會豪飲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卻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坐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這一串動作,形像地顯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的激盪變化。曾經在宮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卻因為小人進饞而「賜金放還」從此險山惡水,天各一方。

未來的生活中,閒來垂釣,宛如昔日垂釣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歷史上又有這樣一個典故:伊尹在受湯之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起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詩人又有了對未來的新的信心。 雖然現實是那麼艱難,道路是那麼渺茫,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最終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相信終有一天會達到理想的彼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慷慨激昂,氣勢雄壯,成為千古名句。

梁甫吟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
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
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 爾為徒勞。
梁甫吟,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山兒)兀當安之。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曲調,音調悲切悽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大概寫在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後。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後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悽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髮。

接著,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歷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實際上寄寓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裡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淒風急雨劈面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著夭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可是,兇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只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儘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麼強烈,就像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谷險灘一樣,旋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藉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惡獸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像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設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麼「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湧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迴盤旋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干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勳,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正在於布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面描寫,起「以古為鑑」的作用,接著藉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致:它時而和風麗日,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天寶三年 (744) 春,李白離開長安,懷著理想幻滅的痛苦與悲憤,開始了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第二次漫遊,歷時十一年,「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但對國事仍然非常關心。天寶三年秋,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伴同行,暢遊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等,深刻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首詩的大意是,海上旅客談起仙山瀛洲,說在隱約的煙波浩渺中實難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名山天姥,它在雲霞時明時暗中也許可目睹。
天姥山橫臥在天邊上端直入霄漢,氣勢挺拔超過五嶽把赤城山遮掩。
天台山據說有四萬八千丈那樣高,面對天姥山它像在往東南方傾倒。
因為想游天姥我在夢中遊了吳越,一夜間飛度鏡湖滿天是朗朗明月。
明月把我的身影投在湖裡,又一路上把我直送到剡溪。
謝靈運當時的住處至今還在那裡,綠水蕩漾著清波有猿猴聲聲哀啼。
腳穿當年謝靈運登山木屐,步步登上高入青雲的天梯。
雲間崖壁前看見東海日出,半天雲裡聽到啼鳴的天雞。
千萬山岩中道路左右不定的迴轉,迷戀山花倚靠山石忽覺天色已晚。
熊的吼聲龍的長吟震撼岩石山泉,片片深林直發抖啊層層峰巒驚顫。
聚起沉沉烏雲的天空像要下雨,漾著淡淡水波的水面騰起雲煙。
閃電破空驚雷巨響,山丘峰巒崩裂毀壞。
神仙洞府大石門扇,在轟隆隆聲中打開。
廣闊浩大的藍色天空人眼看不透,日月交相輝映同時照耀著金銀台。
以彩虹雲霓作衣服啊以長風作馬,雲神們啊在祥雲簇擁中紛紛飄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啊鸞鳥拉回去車駕,仙人們啊排著隊翩翩起舞多如麻。
忽然神魂驚動精魄震撼而心悸,恍恍惚惚中驚醒不免長嘆惋惜。
身邊只看到醒來時的枕頭睡席,方才夢中的美麗煙霞無蹤無跡。
世間行樂之事也不過像這個夢幻,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去流水一般。
告別諸君而去啊不知何時再回還,暫且把那白鹿放養在綠山崖之間,
需要的時候就騎著走訪名山大川。
我怎能低眉彎腰的去事奉那些當權者,使得我心中不開朗臉上沒有笑顏!

此詩的重點是說「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我的目的是訪仙求道,超脫塵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人蔑視權貴及昏庸的皇帝,與其與他們同流合污,自甘墮落,而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就像夢幻一樣很快消失,還不如騎著白鹿,訪仙求道呢!雖然李白以仁政治天下的遠大抱負未實現,但這一理想的破滅,卻使本身就修道的他,更加堅定了修煉的決心,感慨人世間的行樂不過是場夢,更加不可能去事奉那些當權者,做這種令自己不開心的事了!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你難道沒看見黃河的水遠從天邊流下,急速地流入大海,就不再回頭 了嗎?你難道沒看見,老一輩的人對著鏡子,看到自己的白髮而悲傷 嗎?早上才如青絲的一頭秀髮,怎料到了傍晚就像山頂的白雪了。人 生短暫,應該及時行樂,千萬別讓酒杯空對著月光,無人暢飲。上天創造了我們,必定有可資利用的長才,千金萬兩揮霍出去,還會有賺回來的時候。所以我們就盡情地煮羊殺牛,飽食為樂,痛痛快快地喝它個酩酊大醉。岑先生啊!丹邱先生啊!喝乾了這些酒吧!酒杯不要 讓它停了下來。我來唱首歌給你們聽,你們仔細地聽好。我說,那悠 美的音樂和昂貴的食物,都不值得珍惜,最可貴的是可以永遠醉死, 而不用醒來。自古以來的聖賢豪傑都是寂莫無人了解的,只有善於飲酒的人,才能留下不朽的名聲。想當初陳思王曹植在平樂觀飲宴,大量地飲用價錢昂貴的酒,極度地縱情歡樂。你不必怕付不起酒錢,只需要痛快乾杯就行了。我拿了五色的良馬、千金的衣裘,叫兒子換酒去,我們就痛快地暢飲,消除無窮無盡的煩惱吧!

大約是公元752年,他與朋友岑勛到嵩山的好友元丹丘的穎陽山居作客。三人登高宴飲,實為人生快事。李白當時正在「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便借酒興鼓動詩情,把胸中全部鬱結的塊壘,淋漓盡致的宣洩到這首千古名作之中。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痛徹淋漓地體現了李白雖然懷才不遇,但仍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人生如夢,財富空虛,人間既然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何不痛飲直到醉死呢?

天寶十四載 (755) ,安史亂起,李白懷著消除叛亂、恢復國家統一和安定的志願,參加了永王李麟的隊伍,不料永王和肅宗爭奪帝位,肅宗消滅了李麟的隊伍,李白獲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詩人含不白之冤,發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還。《朝發白帝城》一詩就記述了當時的心情。

朝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一個霞光燦爛的清晨,詩人的冤屈終於昭雪,告別白帝城,登上歸舟,沿江而下,只一天便回到千裡之外的江陵。「彩雲間」,形容白帝城地勢高峻,晨光迷人;「千裡」、「一日」,表現江流湍急,船行神速。所有這些,又都烘托著詩人大赦後一路歡欣喜悅的激情。

從白帝到江陵,要穿過七百裡三峽。這裡山勢雄奇,林木蒼翠,上有變幻多姿的雲霞煙霧,下有驚心動魄的險灘急流。對這一切,歸心似箭的詩人全不在意,只聽得兩岸山上猿猴的叫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輕快的小船早就掠過峽谷,把一道道山巒拋到身後去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兩岸的猿猴不停地叫著,好像是曾經給李白蒙上不白之冤的勢力代表,不論它們怎麼啼叫,李白乘坐的小舟早已飛一樣地飄過座座山川了。真是氣壯山河,瀟洒飄逸的絕世之作啊!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歲的李白,聽說太尉李光弼率兵追擊史朝義,決定投軍,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寶應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的一生波折坎坷,但他始終懷著以「仁」治天下的志向,不被世俗利益誘惑,不向權貴低頭,尤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潔堅忍。他高尚仁愛的道德情操,超凡脫俗的修煉思想,堅忍不拔的精神及廣闊謙遜的胸懷,體現在他那一首首奇麗的詩中。李白,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