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時空之旅(四):設展羅浮宮(組圖)

Arnaud


【正見網2007年11月28日】

有著美麗花園的新古典式宮殿、伴隨著諸多藝術長廊的主體建築、以大量精美雕刻、壁畫作為裝飾的廊柱,古樸端莊,精緻典雅,這是對稱為世界藝術聖堂的羅浮宮的基本描繪。

 

 

羅浮宮德農館中部建築穹頂一覽 (攝影/李東尼)

曾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王宮的藝術聖殿羅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賽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建築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這個舉世矚目的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共收藏藝術品40萬件,其中油畫6000件,素描10萬件,東方藝術珍品8萬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品3萬件。羅浮宮整個建築群和廣場及草坪總共占地45公頃,展廳面積大約為138000平方米,收藏了人類美術史上的精華,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總索引」之譽。

 

 

法國巴黎羅浮宮正面夜景

 

 

法國巴黎羅浮宮夜景(攝影/李東尼)

 

 

羅浮宮夜景. 路易十四像(攝影/李牧)

雖然1871年5月,共產主義始祖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在羅浮宮和鄰近的居勒裡宮內點火,試圖燒毀所有這些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藝術瑰寶,(當時巴黎公社決定燒毀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滿載藝術珍品的標誌性建築)居勒裡宮被完全焚毀,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焚毀,但主體建築和大量藝術品倖免遇難。否則今天在塞納河北岸的那片土地上將不會有每天長龍般排隊等候參觀展覽的人群了。

 

 

此作題為《浩劫中的羅浮宮大畫廊幻想圖》,為法國巴黎畫家羅伯特 (Hubert ROBERT 1733 - 1808) 作於1796年。畫家於1796年在作品中描繪了預感中羅浮宮遭受浩劫的夢幻情形,在75年後成真,宮殿和大量藝術珍品真的被巴黎公社焚燒。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焚毀,但幸好主體建築無恙。

在潮水般的人流中,想看好展覽實在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也沒有辦法。有許多大型博物館藏品眾多,但展廳不大,因此許多展品之間的空間太小,導致了很多堵塞和擁擠,結果最後誰也沒看好,走馬觀花一遍罷了。事實上,就算人不多,展品間也應該有足夠的間距,以保證每一展品的獨立性與其自身的重要性。

專門針對油畫、漆畫等表層放光反光的作品,對展覽的燈光、所展作品面朝的方向以及對自然光取光的協調就很重要了。經常,走到一幅畫跟前,無論從畫的全正面或四分之三側面去看,全是反光,什麼都看不清,晃眼。有的大一點的作品則需要退到很遠很遠,只能從大概看到基本輪廓的遠處去看才能看見,如果想站近一點看根本沒有辦法。可見,展館、畫廊等地方得有協調好光線與位置的能力。

 

 

在人山人海的羅浮宮裡欣賞藝術很多時候只能走馬觀花,圖為羅浮宮大畫廊(La Grande Galerie, 又譯作「大長廊」) (攝影/李牧)

有些很精細的作品應該放在離人的視線近的地方以便於觀看和近距離研究,而不論其畫幅大小。有時候在展覽的時候,兩幅作品放置為一上一下。有些放在上面的作品在展覽館就起不到很好的展覽效果――因為有些置於上方的作品的底部與地面之間就有兩米多的距離,那麼畫的上部根本就看不到了。如果是粗放的或裝飾性很強的作品,沒有什麼細節就無所謂了,因為這樣的作品適合於遠觀。然而若是技藝精湛、水平高超絕倫的作品,將其放在視線夠不著的地方就太可惜了,因為近距離的欣賞對於這類佳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況,就是除了作者自己希望以人造有色光來照亮他的畫面以形成某種獨特的藝術效果外,儘可能不要用有色光來用於展覽時的燈光。一張畫,尤其是色彩作品,作者在作畫的時候就對色彩進行了嚴謹的考慮,並且反覆修改顏色以達到最佳效果。在展覽時,如果以人造的冷色或暖色燈光來作為展出時打到畫面上的光線,就會在客觀上起到一種改變色彩作品冷暖性的作用。正如一張白紙,用黃色的燈光打上去就是黃色,藍燈照上去就成了藍色。可見光源色也是展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當然在某些宮殿類建築裡,如果需要達到藝術品與建築合一的整體的光照效果那另當別論。而這裡說的是在展覽時應儘量使用自然光或無色彩傾向的白色光源照明。

 

 

圖為羅浮宮新古典主義時期繪畫展廳,來自整個天頂的白光無色彩傾向,還原了畫作原有的真實色彩。(攝影/李東尼)

碩大的羅浮宮由於藏品眾多,在設展方面雖有其不太盡人意之處,但宮殿處處都是歷代藝術巨匠們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讓人嘆為觀止。無論如何,參觀這座藝術殿堂始終是使人難以忘懷的美好享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神傳文化網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