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漏網之魚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3月2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孔子曰:“導(1)之以政,齊之以刑(2),民免(3)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老氏(5)稱:“上德(6)不德(7),是以(8)有德;下德(9)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10),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11)嘗密矣,然奸偽萌起(12),其極也,上下相遁(13),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14),非武健嚴酷,惡(15)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16),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17)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18),斲雕而為朴(19),網漏於吞舟之魚(20),而吏治烝烝(21),不至於奸,黎民(22)艾安(23)。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史記·酷吏列傳》)

【批註】

(1)導:引導。
(2)齊:約束。
(3)免:免除死罪。
(4)格:正。
(5)老氏:指老子李耳。
(6)上德:具備崇高偉大的德行。
(7)不德:不修德行。
(8)是以:所以、因此。
(9)下德:道德低下。
(10)滋章:越來越繁苛。
(11)網:法網。
(12)萌起:發生。
(13)遁:音盾,逃避。
(14)救火揚沸:比喻治標不治本,禍患難除。
(15)惡:音屋,如何、怎麼。
(16)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17)下士:淺俗的人。
(18)破觚而為圜:指削去稜角,改方為圓。比喻去嚴刑峻法而從簡易。觚,音姑,古代具有八個稜角的盛酒器具;圜,音元,圓形。
(19)斲雕而為朴:指去除雕飾而變為質樸。斲,音卓,削木;朴,音菩,同“朴”質樸。
(20)吞舟之魚:指能吞舟的大魚。此比喻犯罪重大的人。
(21)烝烝:德業純厚寬大。
(22)黎民:人民、百姓。
(23)艾安:太平安定。艾,音易。

【故事闡述】

對於如何治理百姓,孔子說:“使用政令去引導人民,用刑罰來約束人民,人民只會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不會有知恥之心。使用道德來教化引導人民,用禮制來約束人民,人民不但會有知恥之心,也會改正錯誤返回正道。”老子說:“具備崇高道德的人,並不表現在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才有德;道德低下之人,表現為堅守形式上的德,所以實際上是沒有德。法令越是嚴苛,盜賊越是不斷增加。”

太史公說:這些話是可信啊!法令是政治的工具,不是管理吏治清濁的根源。從前天下的法網非常嚴密,但奸詐虛偽的事情卻不斷產生,發展到最嚴重的情況時,官吏和人民居然互相欺瞞,使國家落到了一蹶不振的境地。正當這個時候,官吏治事就像抱著木柴去救火,或揚湯止沸般,假如不用勇武剛健的人及嚴刑苛酷的法令,如何能稱職且結果令人滿意呢!。要是命倡言道德的人來做這些事情,則必失職。

所以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和別人是一樣的,但重要的是必需使人們之間不發生訴訟案件。”老子說:“淺俗的人聽了道的真理後,就會哈哈大笑。”這些話並非不切實際的言論。漢朝成立後,將嚴酷的刑罰變的較為寬簡,就如同削除外在的雕飾,而露出內在淳樸的本質般,法網的疏闊程度,如同吞舟之魚都能漏掉的魚網,然而官吏的政績純厚寬大,沒有什麼奸邪犯法作亂的事情,人民生活安定。如此看來,治理人民重在教化,而不在法紀的嚴苛。

後來,“網漏於吞舟之魚”就演變為“漏網之魚”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有罪而能意外從法網中脫逃的人,或比喻驚慌失措而逃的人。

【討論】

(1)孔子認為治民應該如何做?
(2)現今的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人人為私為我,你覺的個人要如何做,才能對社會道德的回歸有幫助?嚴刑峻罰有用嗎?請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有少數的重大經濟罪犯,逃到第三國,藉以規避刑罰,成了法網的漏網之魚。

例:警察接獲密報後,計劃周詳迅速出動,才能逮獲毒梟而無漏網之魚。

【相似成語】

漏網遊魚;網漏吞舟;亡命之徒

【課後時間】

成語重組:

( )動天驚地人
( )分寸得尺進
( )彈亂正反撥
( )二氣一作鼓

參考答案:

驚天動地、得寸進尺、撥亂反正、一鼓作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