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治國之道(四):以義為利

濁世清蓮


【正見網2008年07月22日】

《大學》曰:「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治國平天下,以義為利,君臣百姓交相履行仁義,國家則安且固;以利為利,上下交相追名逐利,則國危無日矣。歷史的教訓太多了,當政者不可不慎之。

晉國要攻取虢國,得從虞國路過。而虞國與虢國休戚與共,唇亡齒寒。晉獻公攻打虢國,擔心虞國救援;攻打虞國,又擔心虢國救援。與荀息商議,荀息說:「虞公生性貪婪,愛好寶物,您可以送名馬寶玉給虞公,向虞公借路攻打虢國。」

獻公擔心虞國大夫宮之奇會勸阻虞公。荀息說:「宮之奇是虞公從小養大的,內心明達,但個性柔弱,不能強諫;而且,寶物珍玩就在眼前,禍患則遠在虢國滅亡之後,虞公目光短淺,亡國的危機虞公看不到,必不聽宮之奇勸諫。」

果然,晉國使者一到虞國,宮之奇就勸諫虞公說:「虢國與虞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晉國今天滅了虢國,明天虞國也會跟著滅亡。」

虞公不聽,答應借路給晉國。晉國過去滅了虢國,回來從虞國路過,順便就滅了虞國,虞公只好帶著名馬寶玉投降了晉國。

智伯想攻取仇由國,但苦於仇由國道路難行,於是就鑄造了一口大鐘,告訴仇由國君說要送給他。仇由國君非常高興,準備修路來接納它。大臣赤章曼枝勸道:「不行!送鍾,是小國侍奉大國的辦法,現在大國送鍾給小國,他的軍隊肯定會隨著鍾前來攻打我們,不可以接納!」仇由國君不聽,率領國人修築道路以接大鐘。結果智伯送鍾在前,軍隊隨後,七個月後,仇由就亡國了。

虞國與仇由國的滅亡,皆在於其國君見利忘義,而把本應持守的道義拋在腦後,甚至把本國的安危置之度外,結果不僅沒得到利,連自己立身的國家也一併喪失了。

所以古代聖賢一再告誡人君:治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將對我國有什麼利嗎?」孟子回答說:「君王,何必說利呢?只說仁義就行了。君王說對我國有什麼利,大夫說對我家有什麼利,百姓說對我本人有什麼利,上下交相逐利,國家就危險了。萬乘之國,弒君篡權者,必然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君篡權者,必然是百乘之家。……如果他們都不顧仁義而只求利,不把君王的財產權力奪走是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的父母親人,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會怠慢自己的君主的。因此,君王只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講利呢?」

家國一理。齊家治國平天下者,要在以義為利,切忌以利為利。以利為利,看似有利,然利在眼前,禍在久遠;以義為利,看似無利,而利在久遠,在千秋萬代。歷代明君聖主勵精圖治,都重在用仁義道德來教化百姓。百姓們都自覺的行仁義講禮讓了,君子就可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國君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而今,中國大陸的執政者,把古聖賢「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的告誡拋在九天雲外不說,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徹底背仁棄義,帶頭追利逐利。結果上行下效,成千上萬的各級地方官員競相貪財圖利,大官大貪,小官小貪,幾乎無官不貪。學生、民眾反貪污、反腐敗,公然槍炮待之,坦克壓之。為了鼓勵民眾棄義圖利,舉報奧運期間向外國記者透露被迫害實情的異議人士、修煉真善忍的好人等,懸賞竟高達五十萬元,妄圖把善良的民眾拖向罪惡的深淵。更有甚者,中共邪黨還不惜重金收買各國政要、財團等為自己的罪惡保駕護航,歐衛事件就是其典型的一例,公然把這種違天背道的惡行輸出到國際社會,拉國際社會為自己墊背。

是可忍,孰不可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