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52):甄曲家封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07日】

甄(ㄓㄣ)(zhēn)

【歷史來源】

1、來自於舜帝,以官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時,舜帝品德高尚,處處以身做則。他聽說東夷部落的燒陶技術落後,便到東夷部落去燒陶。部落的居民在舜的指點之下,很快的就掌握了燒陶的技術,而且成了著名的陶器產地。由於經濟的發展,東夷部落的所在地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城邑,就是甄城。舜的子孫有的便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業。後來甄官的後代便以這一官名為姓。

2、以封地為姓。根據《元和姓纂》記載,上古部落首領皋陶的兒子仲甄在夏朝做官,後來被分封到甄,他的子孫於便根據祖先的封地和字,將自己的姓氏定作甄。

3、出自於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三字姓的郁都甄氏,入中原後改為甄氏。

【郡望】

中山郡:戰國時期設置中山國。秦代時改為鹿郡。漢高帝的時候在此設置中山郡,治所在盧奴,即今天的河北省正定縣。漢景帝以後改為中山國。
 
【堂號】

1、還金堂:梁朝時期的甄彬家庭貧困,曾經把一束苧麻典當,後來把苧麻贖回來的時候發現裡面夾著一塊重有5兩的黃金。他馬上將黃金送回了當鋪。皇帝知道後,為了表彰他的誠實,將他任命為益州錄事參軍兼婢縣令。

2、中山堂:因為甄氏的郡望為中山,所以得此堂號。

3、甄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舜河堂。

【歷史人物】

甄權

甄權(公元541-643年),隋唐年間醫學家,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為母親生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隋文帝開皇初年,甄權為秘書省正字,後來稱自己有病而被免職。
當時的魯州刺史庫狄縊苦於風患,手不能拉弓,無醫能為他醫治。甄權說:「保持射箭的姿勢,一針紮下去,就可以射箭了。」於是甄權針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針下去,刺史當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閉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剌其手指,氣息即通,第二天飲食如故。甄權治病,多如此類。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親臨其家,問他飲食起居,訪詢用藥之道,並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職,賜他壽杖衣物。當年甄權逝世,享年103歲。他一生著述很多,繪有《明堂人形圖》,撰有《針經鈔》、《脈經》、《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可惜今已失傳。其中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彩圖」(已佚)。


曲(ㄑㄩ)(Qū)

【歷史來源】

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64位的姓氏,大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6%。

1、出自於姬姓,以地名為氏。根據《風俗通義》記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8代孫子也就是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個地方(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子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

2、源自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當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郡望】

1、平陽郡:三國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2、雁門郡:戰國趙置,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3、陝郡:治所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4、晉昌郡: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5、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陝西省安康縣)。


【歷史人物】

曲環
>

曲環,唐代陝州安邑人,官至司空。喜研兵法,又善騎射。玄宗時因從征吐蕃有功,天寶年間(742-756年)被授為果毅別將。

安祿山叛亂時,他據守鄧州,後又與其他將領征討史朝義,平河北,累官至金吾大將軍。

代宗時,又數次大破吐蕃,威名大震,以功兼太常卿。德宗時,平涇州叛將劉文喜,累遷開封府儀同三司,封晉昌郡王,並拔擢為隴行營節度使。最後官做到檢校尚書左僕射。

家(ㄐㄧㄚ)(jiā)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以祖字為氏。根據《姓苑》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孝王之子,周幽王時在朝中做官,稱周大夫,他看到幽王愛喝酒,沉迷於女色,而且殘暴無道,整日游逸淫樂,把國家大事丟在一旁,便不滿意,就做了一首《節南山》詩(見《詩經•小雅》)來諷刺他。家父忠誠正直,後世子孫以他為榮,就取家字為姓,世代相傳。

2、源自於祖字為氏。根據《姓苑》和《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魯莊公之孫名駒,字子家,子孫取祖字為姓。

3、出自於複姓家僕氏。根據《中國姓氏大全》資料記載,周代晉國有位大夫家僕徒,是家僕複姓之始。後來改為單姓家。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相當於今陝西西安至華縣一帶。

2、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188)分漢陽郡置,治狄道(今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今甘肅隴西東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堂號】

京兆堂、南安堂。

【歷史人物】

家鉉翁

家鉉翁(西元1213-?年),號則堂,宋代眉山(今屬四川) 人。以蔭補官,累官知常州,入為大理少卿。咸淳八年(1272)知紹興府。德佑初年,遷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

宋恭帝德釣二年(1276年),賜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後元兵逼近城郊,丞相賈餘慶、吳堅倆傳檄天下,下令勿守以城降,鉉翁獨不署。後以參知政事的身份,充元任祈請使,先後奔赴元大都和大都,被扣留於北方。

宋朝滅亡後,家鉉翁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才被放歸,賜號「處士」,時年八十二歲。《宋史》有傳。有《則堂集》六卷留世。

封(ㄈㄥ)(fē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是炎帝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根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經是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封於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姓,一為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

2、出自於複姓改姓而來。根據《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時,有鮮卑族代北複姓是賁氏改姓封,之後世代子孫也稱為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也就是現今的河北省滄縣。

【郡望】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治所在浮陽,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

【堂號】

平盧堂: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寫一個《告慰邊疆將士》的聖旨。其中兩句「傷居爾體(傷雖然在你們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評。

【歷史人物】

封衡

據考證,封衡,字君達,東漢末年人,生於公元116年左右。其出生地原屬今甘肅隴西縣管轄,清康熙年間改屬寧遠縣(今武山縣)。封衡自幼即入道家門,亦研習醫藥。據有關醫藥文獻及地方志記載,他幼學道術,服黃連五十年,入山採藥百餘年。相傳曾採藥於今甘肅渭源縣烏鼠山,體健長壽,百歲如稚童。後返回鄉裡,每遇有病者,不論相識與不相識,輒取腰間竹管中的丸藥與之服用,均應手而愈,且不以姓名告人,常騎青牛雲遊四方,所以人們稱他為「青牛道士」。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獻帝召問養生大略,當時有華佗、左慈等16人應召。獻帝與魏王曹操見封衡長壽不衰,俱請教養生之道。封衡說:「減思慮,節嗜欲而已」。論及養生方術,封衡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慮;省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收藏」。

大意是說:身體勿過於疲勞,飯食要去肥膩,少吃酸鹼或太咸;減少思慮,不以喜怒傷神;除嗜欲,遠色情; 春夏易池瀉,秋冬宜閉藏。獻帝、魏王依法習練,收效顯著,大喜,乃召見封衡,欲留朝中任職,衡堅辭不受;又以重金相贈,衡亦委婉謝絕,就跨青牛飄然而去。曹操嘆曰 :「封衡乃神醫也 !」

封衡與皇甫謐交誼甚篤。皇甫謐曾問封衡,為何堅辭不受曹操封官、贈金?封衡淡淡一笑,說:「衡志在醫術,心在民眾。濟世醫疾,解除民苦,衡平生足矣。豈能為名利而動心乎?」其道德醫風可見一斑。

封衡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有與華佗齊名之說。據傳,封衡活百多歲而卒。 著有《容成養氣術》、《靈寶衛生經》、《墨隱形法》數十卷。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