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85):向古易慎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27日】

向(ㄒㄧㄤ?)。(xià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姜姓,炎帝神農氏之後。神農氏有位裔孫名向,被封為諸侯,所以後代子孫便以向為姓。

2、出自於祁姓,帝堯的後裔。周代有向國,姜姓,都國於向(今山東莒縣南部)。後來國家滅亡,因此向國國君的後代便以原國名為姓。

3、出自於子姓,湯王的後代。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個兒子,名叫泌(音ㄒㄧ?),字向夫,世代為宋國卿士,因而世代子孫也姓向。
  
【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改秦朝三川郡為河南郡,轄境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水下游一帶,治所在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堂號】

1、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2、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歷史人物】

向秀

向秀(?―約275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與任愷等相善。

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餘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向秀少年時即為同郡山濤所知。在山濤的接引之下,結識嵇康與阮籍,同為「竹林之遊」。向秀所著一書、一論、一賦三種作品,均為問鼎之作:其《莊子注》開創注《莊》新思路,後人難望其項背;《難養生論》匠心獨運,與嵇康難分高下;《思舊賦》更是堪稱絕唱,魏晉時期無賦可與之比肩。

關於向秀注《莊子》,還有個有趣的插曲。開始向秀注釋的時候,嵇康說,《莊子》中的玄言妙旨會被注釋弄得僵滯,以前也沒有一個較好的注,向秀不如不注。後來向秀把注基本寫就,拿出來給嵇康看,嵇康才知道向注使《莊子》的理更加美妙,因此對向秀的才識大為嘆服。

向秀與嵇康關係最密,同時又通過嵇康結識了東平人呂安。嵇康「性絕巧而好鍛」,於是經常可以看到二人在嵇康家門前的柳樹下打鐵自娛,嵇康掌錘,向秀鼓風, 二人配合默契、旁若無人、自得其樂,同時也為了「以自贍給」,補貼一點家用。向秀還經常去呂安家幫他侍弄菜園子,三人可謂情投意合。


古(ㄍㄨˇ)。(gǔ)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周族先祖古公?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姓。根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所以,古公?父也就是周太王,而後代子孫便以古為姓。

2、以邑名為姓。根據《潛夫論》資料上有關於「古成氏之後分為古氏。」的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所以後人以斜音古成為姓,之後去掉成字,而改單姓古。

3、出自於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

4、回族中有古姓。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外根據江蘇揚州的一位中學退休教師古城厚先生說,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到北宋時遷至揚州。而在《揚州府志》有記載。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位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和河南地區。

【郡望】

1、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代因之.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改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大業初省東垣入新安,唐貞觀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2、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縣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豳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州,後曾一度改為新平郡。治新平(今陝西省彬縣)。下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轄區約當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縣地。

3、河內郡:楚漢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一帶)。
 
【堂號】

1、新安堂 源自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

2、古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國寶堂。

【歷史人物】

古公?父

古公?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稱為周朝的「太王」。他「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是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古公?父原是一個小國豳國的國君。當時,西北邊地的戎狄進攻豳國,「欲得財物」。給了財物以後,他們還不滿足,又要再來進攻,欲得地與民。豳國百姓被激怒了,紛紛主張打仗。

這時,古公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老百姓的福利。現在戎狄想來攻打我們的目地,是因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那裡,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老百姓們為了我個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殺死別人的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地,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原文: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我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因此,古公?父只帶了近親私屬一群人,學他的祖先不?一樣,離開豳國,遷徙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定居。

古公?父的這個舉動被老百姓知道了,不僅原來豳地民眾扶老攜幼,離開戎狄而追到岐山來,照舊跟著他。而且附近的鄰國,也久仰古公的仁義賢名,都來歸附於他。他們開墾耕地,進―步發展農業生產。
  
古公廢除了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又設宗廟,立太社,設立各種官職,來辦理各種事務。民眾都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古公?父奠定了周人國家的基礎,被周人尊為太王,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盛世的關鍵人物。


易(ㄧ?)。(yì)

【歷史來源】

1、來自於姜姓,以易為姓。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武王信任,便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姜尚的後代便是以地名作為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2、出自於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因而以易為姓。是為山東易氏。

3、出自於姜太公後裔,以封邑名為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姓。是為河北易姓。

4、以地名為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人民以地名為姓。

5、出自於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納西等族均有易姓。

【郡望】

1、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2、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堂號】

純孝堂、植栗堂:宋朝時,易延慶為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後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又任大理丞。後又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於是他守墓時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墓前又生出兩棵靈芝。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

【歷史人物】

易元吉

易元吉(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葉),湖南長沙人,字慶之。自幼聰穎,很早就因善畫得名。最先他工畫花鳥,後來看到了另一位北宋善畫花果名家趙昌(活動於十一世紀前半)的作品,深感折服。同時他也認知到,只有擺脫前人的畫法習慣,超越古人的所見,方能成為名家。

於是他到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搜奇訪古,並且深入萬守山區,對猿猴獐鹿等動物作近距離的觀察。另外他也在長沙住所後方,開闢假山假水,蓄養水禽山獸,藉著小洞窺看它們的動靜作息。如此經過長期努力,終能將眼中所見,藉畫筆全然表現,同時呈現出盎然的生趣。治平元年(1064年),景靈宮建孝嚴殿,易元吉受召入宮,畫迎厘齋裡皇帝座後的屏風;又於開先殿西廊畫猿,不久染疾而去世。


慎(ㄕㄣ?)。(shèn)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以先祖名字為姓。春秋時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為慎子,所以後代子孫便以他的字作為姓。

2、源自於羋姓,以封邑名稱為姓。春秋時期的楚國太子白公勝的後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孫便以邑名作為姓。根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楚國有個地方叫慎縣,是白公之邑,因此後人便以地名為姓,望出天水。

  另外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考證,楚過時期的慎邑在今安徽省潁上縣西北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西曆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東漢永平十七年(西曆74年)改為漢陽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啁(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其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

【堂號】

敦睦堂

【歷史人物】

慎東美

慎東美(生卒年待考),字伯筠;錢塘人。宋朝逸士,工書畫。為人狂放而不願受約束。曾到京城應試,見試院森嚴,便說:「就這樣對待天下的士子嗎?」於是,拂袖而去。

秋夜,慎東美於錢塘江邊等待觀潮,在沙上露坐,設置一大酒樽及一酒杯,對月獨飲,意象傲然飄逸,吟嘯況然自若。顧子敦正巧碰上了,也準備了一酒杯,就著他的酒樽坐下與其對酌。期間,慎東美不聞不問,顧子敦也不和他說話。酒喝完後各自散去。

宋嘉佑年間,慎東美由宰相韓琦推薦,入朝做官。慎東美工書,王逢原贈之詩,極稱其筆法,評曰:「鐵索急纏蛟龍僵。」就是指他的筆力老勁、飄逸,不迎合時俗。蘇東坡見其題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這有什麼好,就像竹掃帚、枯人骨罷了!一點都不圓潤。)慎東美聽了,笑曰:「此意王逢原已經說過了。」今日唯有丹陽有《戴叔倫碑》,是其書法遺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