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84):宦艾魚容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8月26日】

宦(ㄏㄨㄢ?)。(huàn)

【歷史來源】

出自於閹宦以外的仕宦人家,以官名為氏。由於姓氏書籍記載的資料極少,究竟源於何時何地,至今不得其解。但根據清代《姓氏五書》的資料上記載,「宦姓,當取意於仕宦,不以閹宦為姓,今貴州遵義具有此姓,江蘇丹陽亦多。」而且根據《姓苑》記載,「宦姓,望族出東陽。」及《江陰縣誌》記載,「明朝永樂二年進士宦績,字宗熙。」

【郡望】

1、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西曆266年)置,相當於今浙江省金華地區。

2、中山郡,分別如下:

(1)中山國,戰國都顧(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西曆前296年為趙所滅。

(2)漢商帝置郡、國,治盧奴(今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

(3)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

(4)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改今名,中山故裡在縣南翠亨村。漢高帝置。

註:據《郡望百家姓》引《姓苑》所述:宦氏,望出東陽。又《姓氏五書》云:今貴州遵義縣有此姓。江蘇丹陽縣亦多。

【堂號】

宦姓的主要堂號有東陽堂。

【歷史人物】

宦績:明代江陰人,字宗熙,據《江陰縣誌》載,永樂二年進士,擅寫文章,又富氣節,名重一時。

艾(ㄞ?)。(à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夏後氏,以祖字為氏。夏朝少良當國時,有大臣汝艾(另一作為女艾),於是後代子孫便以祖字為姓。通常認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因為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艾氏為「夏少康臣汝艾之後」。

2、出自於春秋孔艾之後,以封地名為姓。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大夫名孔,因為住在艾陵(今山東省泰安東南),人們就叫他孔艾。他的後代,便以居住地名的第一字-艾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通志・氏族》記載,艾氏為「春秋大夫孔艾之後」。

3、出自於複姓改為艾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艾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後來便改為單姓艾。

4、出自於回族之中有艾姓,主要來自經名首音。如清代,歸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後裔遂以艾為姓。回族艾姓從西亞遷徙而來中土.為唐時外來八大姓之一,信仰伊斯蘭教,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肅、寧夏及江蘇等地。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地區。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2、河南郡:漢高帝二年(西曆前205年)設置,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3、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西曆前114年)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東漢永平十七年(西曆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魏仍改為天水郡。

【堂號】

愛民堂 宋朝吳興令艾若納愛人民,恨惡吏。他在桌旁寫了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胥吏手,何勞誦《大乘》?」

【歷史人物】

○艾晟:宋徽宗崇寧年間真州(今江蘇省儀征)人,曾任通仕郎行杭州仁和縣尉管句學事、秘書省校書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陳承的《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作為參校本,並摘取幾十條陳氏的議論,冠以「別說」附入逐藥味之末,校正、增補了《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幾百年間多次以官刻頒行全國,被視為本草範本流傳於世。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學者,江西省東鄉人,勤奮好學,博學多才,無所不通。七歲即作《竹林七賢論》。萬曆末,與同郡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以興起斯文為任,世人一致認同翕然歸之。天啟年間中舉於鄉,深惡當時科場文風的迂腐,便以革新文風為己任,得到很多學者的支持。後因在鄉試中有諷刺權臣魏忠賢的言論,被處三科之內不准應試,但他的名聲卻愈來愈大。崇禎初詔許會試,不就,後負氣入閩,見唐王,陳《十萬憂疏》,授為兵部主事,改御史,沒多久病卒於延平。著有《天擁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歷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東副使、江西和陝西參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為官剛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視江山,針對豪富橫行、流民四起的狀況,彈劾不法勛貴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並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撫暗囑他對一私仇者,羅織罪名,置以死地,他經過仔細核查,認為無罪可治,予以堅決拒絕,督撫以詞威脅,他義正詞嚴地回答:「殺人以媚人,我不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聲,獲得了朝野好評。

魚(ㄩ?)。(y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以祖字為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目夷字子魚。宋襄公想當中原霸主,便相約齊、楚等國在盂會盟,臨行前子魚說:「楚人不講信用,我們應該帶軍隊作警衛。」宋襄公卻認為已約好大家都不帶軍隊,因此不聽勸告,沒想到卻在會上被楚人扣留。子魚便逃回宋國,帶領著宋人抵抗,迫使楚王放回襄公。不久宋、楚兩國又在泓水交戰,子魚勸襄公趁楚軍半渡而擊,襄公認為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行為,因此不同意此做法。沒想到等楚軍準備就緒,弱小的宋軍卻吃敗仗。戰後子魚便批評襄公:「打仗就應當盡一切辦法戰勝敵人。假如你在作戰時要講仁義,那只有投降了。」於是子魚的後世子孫當中,便有一支以祖父的字為姓,為魚姓。

2、出自於他姓所改。唐代時,鮮卑族人大將軍尚可孤,拜唐朝監軍魚朝恩為養父,並改名為魚智德,他的後代也有姓魚的,為冒姓魚氏。

【郡望】

1、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今山西省代縣一帶。
2、馮翊郡:漢武帝時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今陝西省大荔縣。
 
【堂號】

靈渠堂 唐朝時候,荊州刺史魚孟威,用石頭修了鏵堤,綿亘40裡,用大木做了十八重閘門,船可以順利通行,便利了人民。

【歷史人物】

魚玄機

魚玄機(844年-868年,一說約871年),字幼微,一字蕙蘭,著名女詩人之一,她的地位僅次於薛濤,唐朝長安人。她於長安咸宜觀出家為道,與溫庭筠等以詩篇相贈答。後因殺侍婢綠翹而被處死。著有《魚玄機詩》。

魚玄機的父親去世後,她與母親搬到平康裡居住,平日做一些漿洗的工作,用以餬口。溫庭筠慕名而來,找到魚玄機,讓她當場以「江邊柳」為題賦詩一首,魚玄機不慌不忙地念道: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

溫庭筠為其才華折服,做了她的老師。不久溫庭筠離開長安,魚玄機寫下一首《遙寄飛卿》表達思念遠人:

階砌亂蛩鳴,庭柯煙霧清;月中鄰樂響,樓上遠日明。
枕簟涼風著,瑤琴寄恨生;稽君懶書禮,底物慰秋情?

溫庭筠和魚玄機一直保持著介於師生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唐懿宗年間,溫庭筠回到了長安。一天,二人到城南風光秀麗的崇貞觀中遊覽,見到一群新科進士在爭相題作。魚玄機羨慕不已,悄悄在牆上題下:

雲峰滿月放春晴,歷歷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這首詩被初到長安的名門之後李億看到,他非常傾慕魚玄機的才華,而且他又與溫庭筠有一面之識,於是找到溫庭筠,請他幫忙引見。溫庭筠非常欣賞李億,於是撮合成全了他們的姻緣。

後因李億原配裴氏聞訊不容,沒過兩天,就逼李億寫下休書,把她轟了出去。於是她就在咸宜觀修道,「玄機」的道號就是觀主給起的。

容(ㄖㄨㄥ?)。(ró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虞姓,以祖名為姓。舜有8個兒子,都是聰穎精明的,號稱「八愷」,其中便有一個叫仲容,他的後代便以容作為姓。

2、以官職為姓。周朝的禮樂之官的官名為容,所以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官職為姓。

3、以國名為姓。古代有個國家叫容,這個國家的子孫後代便以國為姓。

4、出自於黃帝的史臣,以祖名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黃帝有一位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岳的後代,他創製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曆法。而他的後代便以容為姓。

5、出自於春秋南容氏的後裔,以父字為姓。根據《萬姓統譜》記載,春秋時期有一位以南容作為字的人,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作為姓,稱容氏。

【郡望】

根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容氏望出敦煌郡。
敦煌郡:漢武帝時期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置出來。在今天的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堂號】

律歷堂 相傳上古的時候,黃帝的手下有一個叫容成的史臣,傳說他創製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曆法和第一部法律,因而得此堂號。

【歷史人物】

容萱:金朝知府,他夫人很能幹,名叫適姑。結果內亂發生,容萱戰死,朝廷就讓適姑承繼他的軍權,統帥軍隊。

容悌輿:字行白。明朝時期香山人。個性?厚,學問淵博,孝敬父母。永樂年間,他在家鄉香山擔任教席,母親得了風癱,臥床13年無法活動,他日夜侍侯,從來沒有厭倦。於是鄉人稱讚他為「孝行先生」。著作有《雲嵐集》。

容若玉:明朝人,舉進士為官,上任江西。容若玉為人正直,為官清廉,為百姓著想。死後,家貧無一物,靠同僚親友周濟,才將他靈柩運回老家安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