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不辨菽麥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2月27日】

【原文】

春,王正月庚申,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1)弒(2)厲公,葬之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3)。使荀?、士魴逆(4)周子(5)於京師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於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6)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從君,神之所福也。”對曰:“群臣之願也,敢不唯命是聽?”庚午,盟(7)而入,館(8)於伯子同氏。辛巳,朝於武宮。逐不臣者七人。周子有兄而無慧(9),不能辨菽麥(10),故不可立(11)。(《左傳.成公十八年》)

【註解】

(1)程滑:晉國大夫。
(2)弒:地位低的人殺死地位高的人。
(3)以車一乘:依禮制君主下葬要用七乘,現用一乘,不合君禮。
(4)逆:迎接。
(5)周子:指春秋時晉國國君,晉悼公。
(6)二三子:諸位。
(7)盟:盟誓。
(8)館:住、住宿。
(9)慧:智慧。
(10)菽麥:豆子和麥子。
(11)立:此指立為國君。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魯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內亂,晉大夫欒書、中行偃指使晉大夫程滑弒晉厲公,並把他葬在冀東門外,只用了一輛車。另再派荀?(音英)、士魴(音房)到周國的都城迎接襄公的曾孫周子,立他為國君,就是晉悼公。悼公當時十四歲。

晉國眾大夫到清原迎接他,周子說∶“我最初的願望不可能到這裡,現在竟然到這裡,難道不是天意如此嗎?然而一般人求立了國君,就要他發出命令。如果立了國君,卻不聽從他的命令,那立國君有什麼用?諸位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恭敬而聽從君命,這是神所賜的福澤。”大家全都回答說∶“這是我們大家的願望,不敢不聽從您的命令。”

庚午這天,悼公和諸大夫盟誓後進到城中,就住宿在大夫伯子同的家中。辛巳這天,到曲沃武公的廟中去朝見,驅逐不願稱臣屈服的七個人。悼公有個哥哥沒有智慧,他不能分辨豆子與麥子的區別,所以不能立他為國君。

後來,原文中的“不能辨菽麥”被簡化成“不辨菽麥”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愚笨無知的人。

【討論】

(1)晉國發生內亂,誰被殺?誰繼承王位?
(2)中國歷代發生過幾起“弒君奪位”之事,而“子弒其父”的逆倫事件從古至今層出不窮,你認為這和社會的道德教育有關係嗎?

【造句練習】

例:對於農作物的辨識,都市的孩子很多都是不辨菽麥,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例:他發起脾氣,簡直六親不認誰都罵,這和不辨菽麥有什麼兩樣?

【相似成語】

五穀不分;愚昧無知;目不識丁

【課後時間】

在下面四字成語中,請找出多餘的字刪除並重組。

( )美兩雙其中全∶做事能顧全雙方,讓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 )毛豐衣足羽未∶比喻能力學識淺薄,還不能獨當一面。
( )常談老舊生笑∶比喻經常聽到,而沒有新意的老話。
( )天地富珍在貴∶財勢和地位決定在天,不是自己所能控制。

參考答案∶

兩全其美、羽毛未豐、老生常談、富貴在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