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窮節乃見: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幸紫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1月04日】

我讀小學時,沒有現代所謂的「課外讀物」,課餘之暇,除了幫忙些輕鬆的家務活兒以外,就是玩什麼跳房子、扮家家酒、捕蝶摘花……等等,沒啥新鮮玩意兒。後來被我發現,那老舊書廚的鬥櫃裡,有著堆積如山的「線裝書」──章回小說、各朝演義……,真是如獲至寶。雖然當時鬥大的字認不了幾個,可從此一頭栽進那時光隧道裡悠遊而樂不可支。

從第一本接觸的《說唐全傳》,到《西遊記》、《水滸傳》、《七俠五義》……,再到小學五年級時,看起了《三國演義》,甚至艱深的《三國志》也曾一知半解的囫圇吞棗。這些章回小說不知被我來回翻閱過多少遍,不知被我反覆咀嚼過幾多回!每次讀到我所敬仰與感佩的歷史名人消亡時,總是不忍卒睹,總是快速掠過,尤其是三國演義裡第一百零四回的「隕大星漢丞相歸天」那一段,眼光立即跳過不願再次掃描,那時總百思不得其解,這麼個仙風道骨、綸巾羽扇、鶴氅皂絛的神樣人物,咋能死呢?

儘管他行軍布陣、調兵遣將、打起仗來神機妙算;儘管他奇計百出、呼風喚雨能人之所不能!例如:博望鍋饋 流傳千古、火燒新野 舌戰群儒;耍曹操 草船借箭、七星壇 請東南風;空城妙計 化險為夷、誠信帶兵 以寡敵眾;七擒七縱 以德服蠻;施巧計 布置八陣圖、展智慧 造木牛流馬……等等,運籌帷幄、勳業彪炳。可他即使天縱英才,屢屢以其機智與冷靜化解危機,但最後也得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免不了與凡夫俗子一般,難逃病魔之掌,病逝於秋風蕭瑟的五丈原上,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壯志雄心猶存,興復漢室的余願卻未了,雖然他忠義一生,可卻是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諸葛亮(西元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常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他曾遇異人,傳授天書習得道法,因此作戰謀略百出、智計萬千!

不只如此,他可是文韜武略兼具一身呢。看看他那篇讓文天祥贊為「鬼神泣壯烈」的《出師表》,獨具風采而擁有超人的涵蓋面,文辭雖樸實無華,但卻千古傳誦不衰。究其原因在於情詞懇切,句句從肺腑流出,讀其文如見其人,這在「章表」類作品中,尤屬難得。連南宋謝枋得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文章軌範》中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所致力的復興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他就中途逝世了。現在天下三國鼎立,我們的益州又如此貧弱,這真是危及存亡的關頭!可是如今侍衛的大臣,在朝廷裡仍然勤勞有為,忠勇的將士,在國防上依然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恩澤,準備向陛下報答。在此情況下,陛下真應該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來顯揚先帝的遺愛,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勇氣;不要看輕自己,用些不適當的譬喻,拒絕他們的善意批評。)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音:至)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不論是宮裡或是丞相府、將軍府,都是一體的;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發現有做了壞事干犯法紀的,或做了好事忠於國家的,都應交給主管機關,依法分別懲獎,藉此把陛下公平清明的施政方針昭示天下;不可存有偏見私心,使內外有兩種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掉(音:衣)、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侍中郭攸之、費掉、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誠實的人,有忠貞的氣節和純正的思想,所以先帝才選拔留給陛下。我認為宮裡大小事體,都問問他們再辦,一定能避免遺漏和錯誤,得到很大益處的。
向寵這位將軍,性格和善、品行端正、長於軍事,以前試用的時候,先帝說他很能幹,所以大家推舉他做都督。我認為軍政方面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軍中和睦,無論好壞,都能安排得當。)

親賢臣,遠(音:院)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前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後漢崩潰的關鍵。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此事,總對桓帝、靈帝的亡漢誤國感到嘆息與痛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都是些忠貞賢良的大臣,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復興的日子則指日可待!)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掉、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掉、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音:資鄒) 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地方耕種為生,但求在亂世中能保全性命,不想到各地諸侯那裡求取功名。誰知先帝不嫌我低微鄙陋,竟然親自降低身分,先後三次到我的草舍裡來訪我,問我對於時局的意見,因此我非常感激,應允先帝願為國事奔走。後來正當大局逆轉,我奉命任職,是在我軍戰敗、情勢萬分危及的時候,到現在已經是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謹慎小心,因此臨終時託付我主持國家大事。受命以來,日夜憂慮,唯恐辦不出成效來,有違先帝所託,辜負了他聖明的遺志。所以五月間我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到蠻荒地帶。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也已充足,應該鼓舞起軍隊的士氣,領兵北上,平定中原,竭盡我薄弱的力量,掃滅造反叛亂的篡逆,以光復漢朝,回到我們的舊時首都。這是我報答先帝和盡忠陛下所應盡的職分。

至於施政上應興應革的決策,和盡力提供忠誠的建議,那就是攸之、掉、允,他們這些人的任務了。我希望陛下把討賊和光復的責任託付給我,倘若我不盡責的話,請給我嚴正的處分,好祭告先帝的亡靈。如果施政上沒有忠言貢獻,就斥責攸之、掉、允等人的疏忽,明白指出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該自己多作考慮,訪問尋求良好的辦法,注意採納正當的建議,深切回想先帝的遺訓。我受了陛下的大恩,萬分感激;現在就要和陛下遠別,寫這篇表的時候,不由得掉下了眼淚,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一些什麼!)

《出師表》乃諸葛亮於蜀後主(劉禪)建興五年(西元227年)出師北伐曹魏時呈給劉禪的,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是三國時代有數的名作之一。本文除見《諸葛亮傳》、《文選》、《諸葛亮集》之外,又略見《蜀志?向朗傳及董允傳》,同時《華陽國志》、《太平御覽》等亦收入,題作《出軍表》。

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以及為後主執政內外所作的苦心安排。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深追先帝遺詔」,指的是劉備的遺囑,其中有告誡劉禪的話,說:「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要他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

全文大概可分為忠言勸諫和表白心跡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先帝創業未半」到「可計日而待」止。諸葛亮為使劉禪聽取勸諫,開篇即警之以勢:「(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國家憂患之狀,如警鐘長鳴,發聾振聵。然而在危亡之際,忠臣志士齊心協力,為國家發展帶來一線契機。此時文章由勢入理,提出勵精圖治的三項建議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尤以後者著墨最多。「親賢臣」,文中清楚明白地一一列舉姓名;「遠小人」,似有暗指,因為當時後主寵信宦官黃皓,所以諸葛亮特別在表中加以提醒,並把「親賢遠佞」提高到攸關國家「興榮」與「傾頹」的地步,深刻的警諭後主。

第二部分,從「臣本布衣」至「不知所言」。諸葛亮回顧二十一年來戎馬關山的歲月,既表達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也向後主說明創業維艱的道理。接著坦述自己日夜謀慮的心志和北伐中原的決心。文末反覆叮嚀後主「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與篇首「開張聖聽」遙相呼應,「報先帝」、「忠陛下」之主旨昭然若揭。

《出師表》文思縝密周延,說理鞭辟入裡,文中連稱先帝十三次,情意懇摯,表現一代老臣的耿耿忠心,連鬼神都被他的壯烈胸襟感動落淚。尤其文章作結處,墨水與淚滴齊下,更令人動容。陸游在《書憤》中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為至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