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1月31日】
吳起,戰國時期的軍事家。衛國左氏(現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曾受業於曾子門下,初任魯將,繼任魏將。屢建戰功,曾被魏文候任兩河守,擔負起抗拒秦國和韓國的重任,並取得了攻下秦國五城的輝煌戰果。到西元前387年魏文候薨,魏武候繼位,吳起繼續效忠魏武侯。
一天,魏武侯與幾位重臣乘著大船順西河而下,視察吳起的防區,當船漂流到中流的時候,魏武侯憑欄遠眺自己治下的山河:雄關險阻,尤如銅牆鐵壁,固若金湯。魏武侯懷著一種很自豪和興奮的心情對西河守吳起說:「我們的河山多麼美麗壯闊,她是如此的堅固,這才是我們魏國真正的國寶啊!」吳起聽後很平靜的對魏武侯說:「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不在乎山川河流的險固,而在於能否以德治國,國君是否以德化民。從前三苗氏(西元前2070年)所統治的國家,左臨洞庭湖,右靠彭蠡湖,依仗山河的險要,而不能夠講修德義,結果讓大禹王把他們給滅掉了;到了夏桀稱帝(西元前1600年)的時期,桀的領土左有黃河和洛水天險,右有泰山和華山為屏障,伊闕山象龍門把守南大門,北面羊腸路,狹窄迂迴,易守難攻。可夏桀帝自恃有這些險峻的天險奇關無人能敵,不施德政,只知暴虐百姓,也不講修仁政,最後夏王朝在他的手上覆滅,桀自己也被商湯放逐南方去了;更為典型的是殷紂王,他的王朝左有孟門山天險,右有雄偉的太行山,巍峨的常山(即恆山)在北方,浩浩蕩蕩的黃河橫亘南疆,四面依山傍水,險隘重重。但殷紂王荒淫殘暴,酷虐百姓。從不修德政,執政僅三十年(西元前1075~1046年),商王朝在他身上終結,紂王自己也被武王義軍所殺。縱觀歷史,一個王朝的興衰主要在於國君是否修德,並以德治國,而不在於山河關隘的險峻。倘若君王不修德政,咱們今天同一條船上的人,都可能背叛您,象敵對國家一般和您對立。因此,我認為,一個國君以德治國是最重要的,它是國家昌盛和長久的根本啊!」武侯聽後,很感動的說:「說的好!有道理!」
吳起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在魏武侯那裡尚未實施,就遭到魏國貴族的構陷和排擠。為了避禍,吳起只好離開魏國,投奔楚國。楚悼王很早就了解吳起的賢能,當吳起一到楚國,毫不猶豫的馬上就封他為相。吳起也不負楚悼王的重託,大刀闊斧的開始了楚國的新政改革。他首先嚴肅法紀、頒布新的律令;第二,淘汰冗員;第三,廢除公候世襲受爵制度,強迫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種地。吳起所頒布的法令多帶有強制性色彩,和他自己向魏武侯所倡導的以德治國行仁政的主張大相逕庭,對內對外都是獨斷專行,強力推行新政。完全以刑、罰替代了德化與仁愛治國。但是,這種形態的改革在當時成就是顯著的。吳起把這些方面的改革而節省下來的資金,全部都用來供給軍隊將士,目地就是強兵!從西元前387年到381年,短短的六、七年的時間裡,「諸侯皆患楚之強」(《資治通鑑》)。
在吳起強力推行改革後的楚國,一個原本就好戰的國家,綜合國力更加強盛。很快就南平百越國;北面擊退韓、趙、魏三晉的進攻;並西進向強大的秦國開戰。各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但楚國的強盛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吳起的新政剝奪了楚國舊的宗族貴胄們的權益,他們都十分的怨恨吳起,大有不共戴天之勢。西元前381年,楚悼王薨。在楚悼王屍骨未寒之際,貴戚大臣立即作亂,他們聯合在一起追殺吳起。吳起被逼的走投無路,只好奔向停放楚悼王屍體的靈堂大殿,情急之下,吳起爬伏在悼王的屍身上,抱住了悼王。想以此來逃避被射殺的命運。但喪失理智的貴族們,讓弓箭手們聚攏起來,同時射殺吳起。吳起在箭雨中喪生,楚悼王的屍身上也扎滿了箭簇。事後,殺吳起的貴族們有七十多家被楚肅王滿門抄斬,處以極刑。
吳起,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太史公司馬遷這樣評說:「吳起說武候以形勢不如德,然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史記》)司馬公說,吳起向魏武侯評說治國的宗旨,與其仰恃山河的險固不如實施德政更為可靠。然而,一旦到了自己為政的楚國,卻又不修德政,反而以刻薄、暴虐、寡恩待人行政,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做人不可言行相悖啊!實實的為他深感悲哀了。
吳起與魏武侯的那段「在德不在險」(《資治通鑑》)的著名論斷,讓多少讀史人至此都眼前一亮,拍案叫絕。一位以殺伐為業的兵家能如此把德治看的高於一切,真真是難能可貴!
然而,再看下去就不禁令人扼腕嘆息,這位軍事家不能言行一致,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和操守,最後走上了追求功利唯我獨尊的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