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窮節乃見:崖山忠魂 萬古流芳

幸紫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8月07日】

華夏──五千年圖卷,波瀾壯闊,中土──神輔導文化,偉岸雄奇!宋末元初的朝代更替,造就了一批無名英雄,他們忠貞的事跡,讀來讓人鼻酸;同時也使那座向來連鳥都不在那兒生蛋的不知名小山──崖山,在當時聲名大噪、名聞遐邇。西元1279年,元滅宋的最後戰役就發生在這兒。

《宋史本紀第四十七 瀛國公二王附》是這樣記載的:
……十六年正月壬戌,張弘范兵至崖山。庚午,李恆領兵也來會合。宋張世傑領全軍乘舟船泊于海中,如棋盤般連結巨艦千餘艘,中為船頭外為船尾,各船以大索連貫固定,四周築起樓棚宛如城堞一般,可觀測與射箭,讓帝.m坐居其中。元大軍攻之,船艦堅不可動。元兵又以船載上茅草,澆灌膏脂,利用風勢縱火焚燒。可宋朝船艦外殼盡皆塗泥,綁上長木以排拒推開進攻的火舟,火攻不能得逞。……

癸未,有黑氣出自山西。李恆趁早潮時分退而攻其北面,世傑以淮兵作殊死戰。到午時漲潮,張弘范攻其南面,南北雙方受敵,宋兵士都疲憊不能應戰。忽然有一舟桅杆上的檣旗仆倒,其他舟之檣旗於是紛紛都倒。世傑一看,知道大勢已去,乃抽調一部分精兵進入中軍。

自此諸軍潰散,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投降。宋大軍移師中軍,適逢日暮,且風雨交加,昏霧四塞,咫尺之間無法相互辨識。世傑乃與蘇劉義截斷纜繩,召集十餘條船奪路出港而去,陸秀夫走到居中的王舟,王舟大,而且與諸舟環結固定,揣度不能突圍出走,於是陸秀夫背負.m二人同投海中自盡,後宮及諸臣,有很多跟從他倆赴死的,七日之後,浮屍飄於海上的有十餘萬人。楊太后聽聞.m死消息,撫著心口大慟說:「我含恨忍死、艱難困苦一路護持至此,正為了有趙氏這一塊肉而已,如今無望矣!」跟著蹈海自死,世傑葬之于海濱,不久世傑也自溺死。……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攻陷臨安,年僅六歲的幼主被虜,和臣子妃嬪等被押解北上。 宋益王趙.g與弟弟廣王趙.m,自行渡浙南行。宋忠臣義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接踵來保駕,奉二王至福州,立趙.g為帝,尊楊淑妃為皇太妃,同帝聽政。各路義軍舉兵勤王,殘宋一隅,似乎有了一線生機。其時,離南宋都城的陷落已經整整三年了。幾個文弱書生的官員與並不熟悉海戰的武將,守著最後一絲希望,抱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毅氣節,重新立了小皇帝,海陸並進、輾轉流離,從杭州到泉州再到崖山,期望著奇蹟能夠出現。
然而在元軍的掃蕩下,各路宋師,倏起倏滅,後來竟單剩張世傑一軍,奉帝.g走井澳。誰知夜中狂風傾覆坐舟,帝.g溺水不久病薨,年僅十一。有幾個臣子見大勢不妙欲散去,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道:「度宗皇帝還有一子尚存,何妨嗣立。古人只剩一成一旅,還能中興,何況現今百官有司都具規模,士卒尚有數萬。天意倘若並未要宋朝滅絕,難道各位竟不能為國祚著想嗎?」於是與眾人共立趙.m為帝,年方八歲。恰巧有黃龍現於海中,因改元祥興,楊太妃仍同聽政。這樣一路到達廣州,發現外海的崖山,地勢天險,乃擇崖山移駐,希冀在此可以東山再起恢復中原。

《元史》是這樣記載的:

……十五年,益王死,其樞密張世傑、陸秀夫等又立衛王.m,守廣東諸郡,……十六年二月,弘范從漳州起兵,直指崖山,李恆率所屬部眾會合。張世傑集結海艦千餘艘,相互間以巨索貫穿,四周圍柵以自固。李恆派遣軍士截斷其飲用水之路,於是宋軍糧草補給情況日益窘迫,並且告諭不可投降。元軍於是布陣於船尾,由北面逆向而行,搗毀宋軍的欄柵。連結繩索全斷,可世傑猶作殊死戰,自早至晚。不久,弘范督率南面諸軍共進,合力出擊,於是大敗宋師。

陸秀夫 先沉妻子于海,接著抱衛王赴海而死。跟從死者十餘萬人。搜獲宋室所攜皇帝金璽、後宮及文武之臣被俘不少。其大將翟國秀、凌震解甲歸降。船艦焚燒傾覆之餘,尚得八百餘艘。當天,黑氣如霧,有突圍乘舟向南逃遁者,李恆以為是衛王,一直追至高、化等地,詢問投降之人,才知衛王已死,逃遁者乃世傑也。世傑接著也溺死於海陵港。……

文天祥當時早已被俘,正在元軍枷鎖囚車之中,元軍令文天祥勸降,天祥斷然拒絕,便令天祥於囚車中觀戰,後天祥見大宋軍民如此悲壯豪邁氣象,仰天長嘯,大悲大慟乃作「哭崖山」:「寶藏如山席六宗,樓船千疊水晶宮。吳兒進退尋常事,漢氏存亡頃刻中。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淚灑南風。早來朝市今何處,如悟人間萬法空。」(寶藏像山似的,那受人尊敬的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等六神,席地而坐護衛著,幾千艘結集的樓船如水晶宮一樣富麗堂皇;想當初,吳地兒郎經常在此處進進出出,可漢祚能否延續的存亡關頭,卻決定於頃刻之間。所有輔佐的仁臣義士,他們的一片赤誠丹心,全付諸流水;而被俘觀戰的孤臣──我,涕淚隨著陣陣南風飄灑。眼看早上熱鬧至極的市集,轉瞬間而今安在?此時我像是突然了悟,人間萬法俱是空無的真諦。)並有《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此時強大的元朝兵力已經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當然啦,境內四方脆弱的抵抗,在其剽悍的武力下,無異以卵擊石,不久,即把南宋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頑強抵抗最後終結在這崖山之下。隨著這最後一仗,歷史展現了最悲壯的一幕──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宋史》;從死者十餘萬人《元史》。

讀罷,你能不掩卷唏噓?覽畢,你能不涕泗滂沱?千萬別認為他們,走投無路出此下策,那《宋史》裡不也記載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投降了嗎?十餘萬人齊心選擇一死,同為宋室忠魂,不簡單啊!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從此,十幾萬縷忠貞魂魄,一下子飄蕩在崖山海域,散發著幽幽異香……也許,今生他轉生成你我;也許,今朝他成了崖山草叢中,幾朵不知名的野花兒,默默的注視著過往的慷慨壯烈……

文化歷史,是時間豐碩的積澱軌跡;氣節風骨,是天地正氣的傳承延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