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以為本 修身以為基

智真


【正見網2010年04月29日】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編輯者。他說:「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其為人忠孝節義、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實踐儒家思想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一、勤學勵志

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他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傳》,即能了其大旨」,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他懂得珍惜時間,從不貪睡眠,用一截圓木做枕,稱為「警枕」。十五歲時,便「於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凡歷代典籍故事、經書等,只要涉獵了,就一定把它弄通了不可。

司馬光說:「讀重要之書,不可不背誦」、「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他一直保持著這種勤學的習慣,儘量不放過一點學習時間,堅持「朝誦之,夕思之」的誦讀與理解並重的方法。司馬光還說:「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貴於知之」,每日審視自己是否躬行聖賢之道。因此他學習很紮實,對於背誦過的書以至「終身不忘」。他在詩中寫道:「聖賢述事業,細大無不實,高出萬古表,遠窮四海端。於中苟待趣,自可忘寢餐」(《傳家集》)。他對書籍也非常珍愛,翻閱時小心謹慎,生怕弄髒弄壞,天氣好的時候,還取出去晾曬,因此,被他翻讀了幾十年的書籍,仍保存得完好如新。這種愛護書籍的習慣,也為讀書人樹立了榜樣。

二、經世致用

司馬光二十歲時就中了進士,但他非常謙虛謹慎,從不驕傲自大,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他博古通今,通曉天文、地理、哲學、音樂、律歷等,而對經學和史學的研究尤其擅長。他敬信天命,尊崇道德,寫道:「天者,萬物之父也」(《致知在格物論》)、「違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順天之命者,天得而賞之」(《迂書•士則》),他認為天是有意識的主宰者,能賞善罰惡,人們要奉天行事,才能免禍致福。他對誠意、正心的觀點是「依仁以為宅,遵義以為路。誠意以行之,正心以處之,修身以帥之,則天下國家何為而不治哉」(《致知在格物論》)。

司馬光倡導以儒家思想治世,認為人才、禮治、仁政、信義是治國安邦之本。他上疏闡述仁君大德有三,即仁、明、武。所謂仁:即「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所謂明,即「知道義,識安危,別愚賢,辨是非」;所謂武,即「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疑」。關於人才的論述,他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馬光任諫官時,恪盡職守,五年中上奏章一百七十餘招,其中對有些重大事件一奏再奏,多重奏至六、七次。他敢于堅持原則,敢於犯顏直諫,敢於言人之不敢言,維護倫理綱常,舉薦賢人,多次為民請命,被稱為「社稷之臣」。宋神宗曾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百姓們稱他是一位正直、憂國和清明的好官。

三、編寫「通鑑」

司馬光深刻的認識到,治國平天下者必須熟讀歷史,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說:「治國安邦,不可不讀史」。他擔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幾間屋子都是史書,浩如煙海的史籍,即使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凡關國家之興衰,系眾庶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

司馬光在宋英宗、宋神宗的支持下,召集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班、劉恕、范祖禹等為助手,分別撰寫史書中的幾個部分,最後由他總成其書,由其子司馬康擔任校對。司馬光寫史,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據實直書,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編次有序,刪繁求精,「不漏不煩」;在文字功夫上做到了精練明暢,生動感人,韻味無窮。用了十九年時間完成了這部《資治通鑑》的修訂,「資治通鑑」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全書記述了從周烈士二十三年到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個年頭的歷史,共計二百九十四卷,約三百萬字。司馬光希望治世者通過觀覽此書,能夠「鑒前世之興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他多次著墨在歷史上的賢明政治時期,如對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都有著詳盡的描述,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等也尤致其詳。這部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歷來為歷史學家所推崇,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

四、美德傳頌

司馬光認為誠意、正心是對實踐道義的「君子」、「賢人」的基本要求。他終生力行於一個「誠」字,為人處事言行一致,待人以誠。如他居洛陽時,曾派人去賣他家裡的一匹馬,替他賣馬的人臨走時,他囑咐說:「此馬夏天有病,若有買者,事先告訴他」(《宋人軼事彙編》),此事後來被人傳為美談。司馬光晚年時,有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經驗,他評價自己說:「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平生所做之事,皆問心無愧,沒有一件是不可以對人說的!」心胸如此坦蕩,行為如此磊落,怎樣說就怎樣做,只要認為是應該做的,就堅決做到底。司馬光對「正心」的理解是:「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學者所以求治心者,學雖多,而心不治,安以學為」。

司馬光一生以儉樸自律,他的家庭雖然很富裕,但他從小就不喜華靡,以後身居高位,仍然如此,「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宋人軼事彙編》)。他還給兒子司馬康寫了《訓儉示康》,教育兒子「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讀書人應志於真理,充實道德,不追求外在浮華」。司馬康秉承父德,其為人、治學皆酷似其父,當時,京洛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佳話:「可為人師表者,司馬父子也」。司馬光的品德天下聞名,百姓們都敬仰信服他。陝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當地的風俗因受其影響也為之一變。人們莫不崇尚名節,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了。就是後生小輩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會互相地提醒說:「千萬別做壞事啊!恐怕會被司馬光知道,那就糟了啊!」司馬光隨便走到哪裡,在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歡欣慶幸。他出外辦事時,讀書人和百姓們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上前歡迎他。

古往今來,凡成就大事業的人,往往都對自身品德的修養特別重視,司馬光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的鐵肩擔道義的決心和毅力鼓舞著後人。其實無論在任何時候,堅守道德、良知、節操,都是做人是最重要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