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余闕愛兵 注《易經》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7月23日】

【原文】

闕(1)號令嚴信,與下同甘苦,然稍有違令,即斬以徇(2)。嘗病不視事,將士皆籲天,求以身代,闕強衣冠而出。當出戰,矢石亂下如雨,士以盾蔽闕,闕卻之,曰:「汝輩亦有命,何蔽我為!」故人爭用命。稍暇,即注《周易》,帥(3)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或欲挽(4)之入翰林,闕以國步危蹙(5),辭不往,遂死於安慶。贈淮南、江北行省平章,追封豳國公,諡忠宣。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四卷》)

【注釋】

(1)闕:余闕(1303年―1358年)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族(色目人),其父曾在廬州(今安徽合肥)做官,遂為廬州人。元朝元統年間進士,歷任泗州同知、翰林學士、監察御史,參與編纂《宋史》。1353年,守安慶,為都元帥,淮南行省右丞。1357年冬,陳友諒圍安慶。1358年正月,城破,余闕自殺。著有《青陽集》。
(2)斬以徇(訓):斬首示眾。徇,對眾宣示。
(3)帥:引導、率領。
(4)挽:拉。
(5)危蹙(音促):危難。蹙,緊迫。

【語譯參考】

余闕號令嚴明,言而有信,與部下同甘苦,但部下稍有違反命令,就斬首示眾。曾經生病不能處理公務,將士都呼籲上天,祈求以自身代病,余闕只得勉強穿戴衣冠出來辦事。每遇出戰,箭石亂如雨下,將士要用盾將他遮蔽起來,余闕拒絕這樣做,他說:「你們也有一條命,為何光遮蔽我!」因此人們都聽從他的命令。稍微有空暇,便為《周易》作注,帶領諸生到郡學講學,讓軍士們立在門外聽講,使他們懂得尊敬君主親近長上的道理,有古代良將的作風。有人要推薦他進入翰林國史院,余闕以國家危難,推辭不前往,於是死在安慶。贈淮南、江北行省平章,追封豳國公,諡忠宣。

【研析】

作為一個率領軍隊的將領,必須紀律嚴明,否則一盤散沙,焉能作戰。但若只是一味的嚴厲,也不盡情理,無法獲得將士的信賴,也不是個好領導者。所以恩威並重,能體恤愛護將士,方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國家效力。余闕即充分掌握了此一原則,深得將士的心。生病了,將士祈求以自身代病;出戰時,用盾保護他。反觀余闕卻以同理心回饋他們,如此的愛護將士,當然他們會聽從他的命令。而空暇時還不忘教導大家傳統的文化,懂得忠孝,接受文化的洗禮,並且以身作則。縱使有人要推薦他進入翰林國史院,也以國家危難拒絕,一心繫著國家的安危,最後安慶城破,自殺身亡。如此一位良將,生在自然災害頻發生,又施政不當的元朝末年,加上兵荒馬亂的時代,只能徒嘆有志難伸,生不逢時呀!

【延伸思考】

1去翰林國史院與戍守城池,余闕選擇了後者,如果是一般人,會選擇何者?為什麼?
2.為何要讓人民接受正統文化的薰陶?
3.余闕處處為將士著想,與部下同甘苦,故能讓人信服。除此之外,你覺得領導者還需具備哪些特質?

【參考資料】

1.《白話續資治通鑑》(第十二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