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盧琦威惠行於永春境外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7月26日】

【原文】

泉州大飢,死者相枕籍(1),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攜,就食永春,永春尹盧琦(2)命分詣(3)浮屠(4)及大家使食之,所存活不可勝計。

先是琦任永春,初下車,即賑饑饉(5),止橫斂,均賦役,減口鹽一百餘引,蠲(6)包銀、榷(7)鐵之無征者。已而訟息民安,乃新學宮,延師儒,課子弟。鄰邑仙遊盜發,琦適在彼境,盜遙見之,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為大夫百姓者何幸甚!吾邑長乃以暴毒(8)驅(9)我,故至此耳。」琦因立馬諭以禍福,眾皆投刃槊(10),請縛其酋以自新,琦許之,酋至,械送元帥府。自是威惠行於境外,故泉民皆來就食。

(出自《續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一卷》)

【注釋】

(1)枕籍:雜亂無次序的樣子。枕,墊著。籍,形容縱橫交錯的樣子。
(2)盧琦:字希韓,惠安人,登至正二年進士第。十二年(1352年),稍遷至永春縣尹。十六年,改調寧德縣尹。
(3)詣(音易):到。
(4)浮屠:佛教名詞,指佛塔。
(5)賑(音鎮)饑饉(音僅):救濟饑荒。賑,救濟。饉,荒年。
(6)蠲(音捐):除去,免除。
(7)榷(音卻):專賣。
(8)毒:兇狠。
(9)驅:逼迫。
(10)投刃槊(音碩):放下武器。刃,刀的鋒利部分。槊,長矛,古代的一種兵器。

【語譯參考】

泉州發生大饑荒,死者到處都是。還能走路的,都扶老攜幼,到永春找食物吃,永春縣尹盧琦命他們分別到佛寺及富有人家,由他們提供食物,得以存活的不計其數。

當初,盧琦任永春縣尹,剛到任,立即進行饑荒救濟,禁止橫徵暴斂,平均賦役,削減計口分攤鹽一百餘引,免除無對像可徵收的包銀和鐵專賣稅。很快訴訟平息,百姓安定,於是就興建學校,延請教師,教育縣中子弟。附近的仙遊縣盜賊起事,盧琦當時正好在該境內,盜賊遠遠看見,迎上來跪拜說:「這是永春的長官呀。有這樣的長官百姓多幸福啊!我們縣的長官殘暴兇狠,逼得我們走上這條路。」盧琦便停下馬來告訴他們什麼是禍什麼是福,眾賊都放下武器,請求抓住他們的首領,以表示自己改過自新。盧琦答應他們,首領來到,就抓起來送元帥府。從此以後他的威名和恩惠在縣境之外流傳,因此泉州百姓都來永春要飯吃。

【研析】

在民以食為天的前提下,百姓一旦得不到食物,則社會易起動亂。元朝末年正是處於此危機之下,當時災害頻傳,發生大饑荒,有的餓死,有的到別處謀食物,更甚者起盜賊之心。此時若施政不當,引起之禍害,將一發不可收拾。而永春何其幸運,碰到良吏盧琦,至正十二年(1352年)一到任馬上進行救災及改革賦稅弊端工作,等境內沒有訴訟糾紛,又興建學校,教育子弟。故至正十四年,安溪寇數萬人,來襲永春,百姓義無反顧地奮勇參與抗敵,盧琦率領他們攻賊,大小三十餘戰,斬獲一千二百餘人,而百姓無死傷的。在當時兵革四起,列郡皆洶洶不寧,唯獨永春太平。由此可見,盧琦多麼深獲人心,甚至境外邑民,看到他都自動放下武器,表示願意改過自新。盧琦不但照顧永春邑民,還充分發揮仁道精神,恩澤惠及泉州邑民,讓他們到佛寺及富有人家接受食物,救活人數不計其數。可見凡事只要用心去做,出發點是利他的,依當時的情況權宜變通處理,成效必定佳,且能感動人心,如此一來即符合良吏的要求了。

【延伸思考】

1.你認為執政者如何做才能成為良吏?為什麼?
2.基本的民生問題解決了,方有餘力從事其它的學習。請你就社會的演進,舉例說明此一問題。
3.苛政猛於虎,處在那樣的社會,人民如果道德制約力不強,被推向惡的邊緣,你想會造成什麼後果?

【參考資料】

1.《白話續資治通鑑》(第十二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