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屠刀,改惡從善的阿育王

榮欣


【正見網2010年07月04日】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軍隊。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由於他出身在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親是帝國的第二代國王賓頭沙羅。阿育王只是賓頭沙羅王眾多王子中的一個。他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滅掉不好的慾望,使人平和安分,這對治理國家很有好處。

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逝。不久,為了奪取王位,王子和公主們進行了殘酷的內戰,其中最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長兄之間的戰爭。在這場爭奪王位的鬥爭中,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奪取了王位,但直到稱王后的第4年,阿育王才舉行正式的登極典禮(灌頂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後,就追隨祖父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開始向外擴張。他曾征服過濕婆薩國,但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他舉行登極典禮後的第八年(約公元前262年)開始向羯陵伽大舉進犯。最後羯陵伽國被他征服,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10萬人。

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戰爭結束後,阿育王望著堆積如山的屍體,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淒涼和痛苦,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其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成為佛教教徒後,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發布了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 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

阿育王當時所說的「法」,是以佛教的道德觀為基礎,強調仁慈的實踐和虔誠的思想。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以家庭為基點,首先在家庭中體現道德。例如,要服從父親,尊崇老師和長輩;對親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待動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阿育王以身作則,宣布在全國廢除鬥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裡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遊戲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刊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為了弘揚佛教中的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裡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在阿育王執政期間,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除了宣傳佛教,他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裡,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

在感慨阿育王的事跡時,我們更多的是感慨佛法的偉大,慈悲寬容,恕人罪惡,博大精深,包容萬象。雖然阿育王早年殺人無數,但一朝覺悟,真誠反省己過,並虔誠悔改時,終成正果。

如今萬古不遇的法輪大法在世間洪傳,可是在中國大陸,一些人被中共謊言洗腦,無知中對大法和大法弟子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慈悲偉大的佛法還在給他們機會省悟,奉勸那些對大法犯罪的生命,快快放下屠刀,改惡從善,了解真相,退出中共,那麼依然會有有美好的未來在等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