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高風(五)

史鑑 整理


【正見網2010年09月02日】

孫思邈大醫精誠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喜歡談論老子、莊子。北周洛州總管獨孤信看見小時候的孫思邈,驚奇的說:「這是聖童啊!只是根器大,難以被朝廷所用。」孫思邈長大後隱居太白山。隋文帝建國後,召為國子博士,孫思邈不去。秘密告訴別人說:「五十年後有聖人出,我將下山相助。」唐太宗初年,召孫思邈到京城,當時孫思邈已是老人,卻耳聰目明,唐太宗讚嘆:「有道之士!」想封他做官,孫思邈推辭了。顯慶年中,唐高宗又召見,拜為諫議大夫,孫思邈堅決推辭。上元元年,孫思邈稱病回山,唐高宗賜予良馬,把鄱陽公主的田園借給他住。

孫思邈對於陰陽五行、推步預測、中醫中藥無所不精,孟詵、盧照鄰等拜他為師。盧照鄰有麻風,無法治癒,百感交集的問孫思邈:「為什麼高明的醫生就能治好病?」孫思邈回答:「天有四時五行,寒暑交替,天氣和合則下雨、憤怒則颳風、凝結則下雨下霜、顯現則出現彩虹彩霞,這是天的常數。人有四肢五臟,一睡一醒,一呼一吸,氣機流動則變為榮氣衛氣,顯現則變為神氣面色,發出則變為聲音,這是人的常數。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有形形體的疾病在於無形氣機的失常,這是天人共同之處。氣機失常,那麼氣機溢出則身熱,氣機閉塞則身寒,氣機結聚則生腫瘤贅疣,氣機塌陷則生癰疽潰爛,氣機急速則喘息疲乏,氣機耗盡則憔悴枯槁。氣機體現在面色,體現在動作,天地也是這樣。星光暗淡、彗星流星墜落,這是天地的危兆;寒暑反常,這是天地氣機的溢出閉塞;土石湧出,這是天地的腫瘤贅疣;山崩土陷,這是天地的癰疽潰爛;急風暴雨,這是天地的喘息疲乏;河流枯竭,這是天地的憔悴枯槁。高明的醫生治病,用藥物針灸疏導氣機、挽救氣機;聖人治天下,用自身所帶的大德來挽回大劫,用正確的為人處事來化解天災。所以疾病可以治癒,天災可以化解。」

盧照鄰問:「為人處事又是怎麼回事呢?」孫思邈說:「心欲小、膽欲大。心為君主,君主應恭敬,所以心應小,《詩經》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指人心不能膨脹。膽為將軍,將軍應該果斷,所以膽應大,《詩經》說: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就是指膽量應該勇猛。仁欲方、智欲圓。仁者靜,象大地,所以品行應該方正,《左傳》說:『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就是指不能見利忘義。智者動,象天時,所以智慧應該圓通,《易經》說:『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就是指應該抓住機緣。」

盧照鄰又問培養心性的關鍵。孫思邈答道:「天有日月盈虧,人有福禍安危,不自我謹慎,不能平安度過劫難。所以培養心性一定要先知道自我謹慎,不能胡作非為。謹慎以敬畏為根本,所以讀書人沒有敬畏之心,那麼仁義敗壞;農民沒有敬畏之心,那麼農事荒廢;工匠沒有敬畏之心,那麼規矩準繩被拋棄;商人沒有敬畏之心,那麼生意虧本。兒子沒有敬畏之心就忘記了孝順;父親沒有敬畏之心就拋棄了慈祥;臣子沒有敬畏之心就不能建立功勳;君主沒有敬畏之心就天下大亂不治。所以聖人首先怕被天理制約,其次怕被天意制約,再其次怕被自然制約,再其次怕被人制約,最後怕被自己身體制約。怕被自己肉身制約的人,他不會怕別人制裁他的肉身;怕被自己觀念制約的人,他不會被別人觀念限制;小處尚且謹慎的人,不怕大處會做錯;眼前順境尚且戒備的人,不怕今後的劫難。你明白這一點,就明白怎麼為人處事了。」

古代麻風病治療需要與世隔絕,斷絕物慾,孫思邈認為反而是修道的緣分,然而盧照鄰做不到,最終沉水自殺。

當時,魏徵等人修撰齊、梁、周、隋等五個國家的歷史,屢屢諮詢孫思邈,孫思邈詳細告訴他們。永淳初年孫思邈逝世,享年一百多歲,遺囑吩咐薄葬,不攜帶隨葬品,不殺生祭祀。

孫處約曾經讓幾個兒子與孫思邈相見,孫思邈說:「孫俊先顯貴,孫侑晚年顯貴,孫俊掌兵權會引禍上身。」後來都應驗了。盧齊卿年輕時當太子詹事,孫思邈預言:「五十年後你會當地方官,我孫子是你的下屬,希望你愛護他。」當時孫思邈孫子孫溥還沒出生。後來孫溥當蕭縣縣令時,盧齊卿是孫溥的上司徐州刺史。

(均據《新唐書》)

陽城伏閣上疏

有人雖然做官,但無心名利,頗有隱逸之風,陽城便是之一。陽城,字亢宗,北平人,家族原本世代為官,到陽城時,家裡已經窮的買不起書。陽城就請求做集賢縣的寫書吏,偷讀官書,晝夜不出書房。六年後,陽城無所不通,就歸隱於中條山。遠近人人傾慕他的德行,許多人跟從他學習。鄉裡人有爭執,不去官府打官司,而是去陽城那兒評理。陝虢觀察使李泌聽說他的高名,親自去鄉下訪問他,談的很高興。李泌做宰相後,推薦他當著作郎。唐德宗派長安縣尉楊寧帶絲綢禮品去夏縣陽城住處徵召。陽城穿著樸素進京,上表推辭。唐德宗派宦官拿官服為他穿上,然後召見,賜予絲綢五十匹,不久升為諫議大夫。

陽城當初沒有到京城的時候,人們都想望他的風采,說:「陽城是隱居山人,能自己刻苦,不喜歡名利,如今做了諫官,一定能冒死履行進諫職責。」人們都畏懼他。等陽城到了後,諫官們紛紛議論政事,細小瑣碎的施政過失沒有不指出來的,唐德宗更加討厭苦惱聽諫官提意見。陽城卻與兩個弟弟和客人日夜痛飲,沒有誰能窺知陽城的意圖,都拿徒具虛名來譏笑陽城。有人造訪陽城住處,將要問陽城為何如此,陽城望風知意,拉客人坐下,勉強客人喝酒。客人推辭不喝,陽城就自己替客人幹了這杯,客人不得已,都和陽城喝了起來。有時客人先醉,倒在蓆子上睡著了;有時陽城先醉,倒在客人懷裡睡著了,不能聽客人說話。陽城規定兩個弟弟:「我所得的每月俸祿,你們估計我家有幾口人,每月吃多少米,買柴火、蔬菜、鹽需要多少錢,先準備好,其餘都送給賣酒的老婆婆,不要留錢。」因此當官未嘗有所積蓄。家裡的衣物即使有急著要用不可缺少的,只要客人愛不釋手,陽城一定高興的拿起來送人。有陳某,經常等陽城剛剛拿到每月俸祿的時候,就上門拜訪,稱讚陽城家裡的銅錢、絲綢如何漂亮,每月都滿載而歸。

當時唐德宗在位,往往政由己出,不經過宰相,於是唐德宗身邊的奸佞得以趁機竊權,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騙取唐德宗信任的小人不久接二連三被提拔,肆意誣衊宰相、詆毀大臣,陸贄等大臣都被冤枉罷免,沒有人敢出面營救。陽城就拜伏在宮殿下上奏,與拾遺王仲舒一起評論裴延齡的奸佞,陸贄等人的無罪。唐德宗大怒,召宰相進宮商議,要給陽城定罪。當時唐順宗在東宮當太子,為陽城開解,陽城賴以倖免。金吾將軍張萬福聽說諫官公開拜伏在宮殿下進諫,急忙趕去,到了延英門,就大聲賀喜:「朝廷有正直大臣,天下必定大平了!」就拜訪陽城和王仲舒等,說:「你們這些諫官能夠這樣提意見,天下怎能不太平?」說完了連呼「太平!太平!」張萬福是八十多歲的武夫,從此名重天下。當時唐德宗想馬上讓裴延齡當宰相,陽城說:「如果有白麻詔書封裴延齡當宰相,我就把它撕掉!」陽城竟因為此事改任國子司業。陽城到了國子監,召集眾太學生,勸告他們:「求學者之所以求學,都是為了學習忠孝,你們其中有長期不回家省親的嗎?」第二天,二十多名太學生告訴陽城要回家養親。

有一個叫薛約的人,曾向陽城學習,生性狂躁,因為提意見獲罪,被流放連州。但薛約客居長安,沒有固定住所,捕快追查薛約蹤跡,在陽城家找到了薛約。陽城讓捕快在門口等候,與薛約喝酒訣別,哭著送薛約到郊外上路。唐德宗聽說了,說陽城與罪人結為朋黨,將陽城下放地方當道州刺史。太學生王魯卿、季償等二百七十人到宮殿門口請求留下陽城,請願持續幾天,小吏將太學生們擋在外面,太學生的上書無法送交皇帝。

陽城在道州,用管理家人辦法管理小吏,該罰的罰,該賞的賞,不關心收稅。道州水土養育的老百姓大多個子矮,每年朝廷常常在道州征夫,竟把道州男丁叫作「矮奴」。陽城上任後,禁止把良民百姓叫作賤奴,又可憐征夫年年離家的痛苦,上奏要求免除道州徭役,從此朝廷停止讓道州進貢「矮奴」。百姓都依賴陽城得以安居樂業,沒有不感激流淚的。之前的道州刺史貪贓枉法,觀察使正在查辦。有個道州小吏,原本與貪官狼狽為奸,現在見風使舵,檢舉貪官的不法勾當,自以為立了功。陽城立刻把他杖斃,可能是痛恨小人。道州賦稅收不上來,觀察使屢次加以責備。到考核的時候,陽城自己寫上評語:「撫養百姓操心,徵收賦稅無能,考核下下等。」觀察使派判官督促陽城收稅,到了道州,判官奇怪陽城為什麼不出面迎接,就問州吏。州吏說:「刺史聽說判官來,自以為有罪,自己把自己關在監獄,不敢出來。」判官大驚,急忙趕進監獄拜訪陽城,說:「您有什麼罪過!我只是奉命來給您請安的。」判官逗留一兩天沒走,陽城於是不回官舍睡覺,門外有一扇舊門板橫在地上,陽城晝夜坐臥在上面。判官心裡不安,辭去。後來觀察使又派別的判官去,別的判官也不願意管,陽城就載著妻子兒女離開道州,中途自己棄官隱遁。

唐順宗即位後徵召陽城,陽城已死,君子都為之惋惜。

(據《舊唐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