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9月21日】
管鮑深交 各為其主
管仲,名夷吾,潁上人。年輕時常與鮑叔牙交好共同遊歷,鮑叔牙深知其賢能與才智。管仲因生來貧困,經常欺負鮑叔牙,占他便宜,可鮑叔始終善待和禮遇他,不把這些小事放在心上。
不久,兩人因緣際會,鮑叔事奉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糾。等到小白被立為齊桓公,而公子糾被殺死,管仲成了囚徒。剛開始,齊桓公有意啟用鮑叔為相,鮑叔推辭說:「臣所以比不上夷吾的地方有五點:心胸寬廣和善、事事處處嘉惠於民,我趕不上;治理國家不失其宗柄、要旨,我搭不上;忠君施惠可結納於百姓,我比不來也;制定禮義可取法於四方強國,我湊不上;手執擊鼓立於軍門為士卒助威加油,使全部軍心都倍增勇氣,我拼不過他。」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鮑子
此時,鮑叔利用機會極力向齊桓公舉薦管仲。他說:「大王如果只想治理好齊國,那麼高,縈胛冶?逖懶餃司妥愎煥病L熱裟??瓢災詈鈧?希?敲淳頭塹眠M用管夷吾不可。夷吾如今被他所仕之國倚重,雖然這樣,大王一定要將眼光放遠,可千萬別失去他。」
管仲曾與鮑叔一同在南陽作小買賣,當有盈利可分時,他總是欺負鮑叔而多取,可鮑叔知他因為要奉養母親,時常捉襟見肘而貧困,並非私心貪念大炙之故。管仲曾說:「剛開始我很貧困時,曾與鮑叔共同做生意,等到平分財利時,我總是多給自己算點兒,可鮑叔卻不認為我貪心,知我是被貧困所逼也。我曾為鮑叔花錢謀事而使他更窮困,但鮑叔並不認為我行事愚蠢,他知道時機與際遇,有利也有不利的區分。我也曾三次出仕、三次被君王黜逐,鮑叔並不以我為不肖人物,知我生不逢辰而已。我曾經三回出戰、三回敗走,可鮑叔不認為我怯懦不堪,深知我有高堂老母在也。我出仕的公子糾敗亡,夥伴召忽也死了,我遭受幽囚恥辱,鮑叔卻並不以我為無恥之徒,他知我不拘小節,而是羞恥於自己的功名無法彰顯於天下吧了。因此我敢這樣大聲昭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這段發自肺腑的剖析之言,影響後世深遠,如此一來,人們對能交上一個知己,無所不談;或形容兩人友誼的牢固與深摯,就使用「管鮑之交」這個典故。
位居宰輔 大力改革
於是,桓公聽從鮑叔之言,用重大禮遇任管仲為宰相,管仲提出九項施惠之教化,照顧九種特殊的庶民百姓,使齊國大治:一曰老弱,二曰慈祥無依,三曰孤苦無靠,四曰有疾,五曰獨居,六曰久病,七曰通緝在案,追查日久而無據者,八曰賑濟後依然貧困的,九曰絕後者。
管仲既然得到齊桓公的認同而執掌國政,高居宰相之位輔佐齊國,當然必有一番作為。他認為以齊這麼一區區小國,只東面濱海,要想全民富足,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各國共風俗、同好惡,必須大力改革,所以他提出的方案,號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糧倉府庫囤積豐實,則庶民安居樂業而知書達禮;全國百姓豐衣足食,那麼就能講廉恥、知榮辱;居上位者能恪守法度,則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種親屬關係就牢不可破。)倘若四維(禮義廉恥)在民間不彰顯,那麼國家就滅亡啦。國家政令鮮少,有也是簡單明了,如流水擴及荒原,順民心而易遵行。世俗都這麼認同,那就適度開放而給予之;世俗都這麼否定的,那就該大刀闊斧的革新。」
知己知彼 放心給予
他的施政方針與方式,善於因為革除為禍已久之事而扭轉為全民福祉,轉變失敗局面而成為卓著功績。貴事情輕重之分,謹慎權衡得失。桓公南襲蔡國,管仲因此之故而伐楚,責備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也曾北征山戎,實際上是擴張領土,而管仲因而令燕國尊周室、奉行周召公之施政;於柯之會時,桓公本想背棄與曹沫所定之約,可管仲認為不妥因而信守然諾。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的種種作為,讓諸侯由衷佩服,於是各國齊心,與齊國聯盟共進退。所以管仲說:「知己知彼、放心給予,是為進取,這是施政之寶典也。」
鮑叔牙舉薦管仲為相之後,自己身居他的下手輔助之。鮑叔的歷代子孫均世襲厚祿於齊國,享有封邑者有十餘世,他們都道德高尚、節操出眾,常為名大夫。由此可知,天下如管仲之賢的人不多,而多的是像鮑叔一般,慧眼識英雄,能知人善任者。管仲卒,齊國仍遵行其政策,因此各方面表現常強於各諸侯。
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也因此,齊桓公把握時機,登高一呼,九次聯合諸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主地位;遊說各諸侯國,一同抵禦戎、狄等境外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於外,必須尊王──這是管仲以他先見之明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最佳謀略,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而使各國有照顧自己、壯大自己的機會。並且還一匡天下,化解了一次周王室的覆滅危機。經過近三十年的苦心經營,雄才大略的管仲,造就出威名遠播的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結語
孔子曾稱許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霸主,匡正了分崩離析的周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欠缺教化,成為蠻夷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