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煉故事:隱士仙人朱桃椎

大法學員


【正見網2011年01月25日】

朱桃椎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隱士。他是益州人,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朱桃椎在隋末時曾官至國子監祭酒,是當時最高學府的負責人之一。後來有一天,生性淡泊名利的他,在隋末那樣一個日漸混亂的時代主動棄官辭職,與此同時還捨盡了家產。

回到四川後,他便歸隱山林獨自修道,據史料記載他當時主要居住在「蜀縣白毛女村」一帶,大約就是今天的成都龍泉驛區附近。歷史上龍泉驛區的地名幾經變更:唐中期在此設縣,後改名為靈池縣;宋時又改為靈泉縣。故而朱桃椎成仙后,一段時間內民間多稱他為:「靈池朱真人」或「靈泉朱真人」。

歸隱的初期,他靠織草鞋為生。他賣草鞋的方式也很特別:常將織好的草鞋放在路邊,當地人都知道此乃朱桃椎所織,他們便將米等生活必需品放在原處,然後取走草鞋。從中可看出朱桃椎賣草鞋已經不光是不討價還價了,而是完全的隨人自取。世間財物的得失多寡,他已完全不放在心上了。

因為朱桃椎隱居前是飽學之士,故而許多好學之士也來與他交往,他也常有高見來滿足他們的詢問,這使其聲名遠播。唐代竇軌為益州長官時,聽說他的事跡後讓人將他喚來詢問他的生活狀況,送予他鹿皮頭巾、麂靴等高檔物品,禮請其出任鄉裡的裡正。朱桃椎不從,堅持在山中修道,他將贈送的物品棄之於地,「逃入山中結庵澗」。

唐初名臣高士廉任益州大都府長史期間,他曾備禮親往來請朱桃椎,並「降階與之語」,豈料朱桃椎竟不說一字,只是瞪著高士廉看了一會,便轉身離去。高士廉卻好像有心靈感應一樣知道了朱桃椎想表達的意思,對他拜謝道:「祭酒,其使我以無事治蜀耶!」此時朱桃椎可能已經修出了「他心通」的功能,故而不用語言只是瞪著看對方,就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從此高士廉在為政方面「簡條目,薄賦斂」, 結果「州大治」。 高士廉每每談到朱桃椎都大加讚揚,稱他為奇世異人。隨後,高士廉又多次遣使看望他,然而每次見到使者,他均躲入林中,有意避開世間之事以專心修道。蜀人都以出了個朱桃椎這樣的人而感到自豪。

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薛稷出任彭山縣令時,朱桃椎聽聞其苦苦追求仕途,專門為此作了暢談隱逸之樂的《茅茨賦》送給他。等薛稷結束任期回京城,專程到他的住處拜謁他時,可惜已找不到他了。薛稷到鄉裡去尋訪,鄉裡人說朱桃椎有時出來,有時靜居,有時隱藏起來,有時又會現身,顯然已是修道有所成就了。薛稷便在其居所的石壁上題下:「先生知足,離居盤桓,口無二價,日惟一餐。築土為室,卷葉為冠,斫輪之妙,齊扁同觀」的讚嘆之詞而返。在以後的歲月裡,朱桃椎又不斷的現身於民間扶危濟困,顯現了眾多的神跡,最終得到民眾、地方政府和朝廷的稱頌。例如北宋徽宗皇帝就曾賜朱桃椎「妙通真人」的封號。

朱桃椎歸隱前是飽學之士又曾當官,所以儒家將他視作「窮則獨善其身」的隱士加以崇敬,道家因為他修道成仙故而將他視作真人加以供奉,民間百姓把他當做神仙祭拜。他的事跡在唐、宋、明、清直至民國歷代傳頌。據說歷史上對朱桃椎的敬仰曾一度達到四川全境「家有其像,邑有其祠」的地步。

然而朱桃椎朱真人的事跡到了中共統治時期卻幾乎被人遺忘。昔日推崇淡泊名利,敬仰修煉的中國人,到了今天已經被中共改造的心中幾乎只剩下物質利益,只知道一切向錢看了,古老的善良風俗幾乎無存。可見中共的的確確是個毀壞中國文化、斷絕中國文化傳承、破壞道德的邪惡勢力。

(資料來源:《大唐新語》《靈池縣圖經》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