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3月22日】
一、皇帝害怕遺臭萬年
鐵哥(人名)跟隨明英宗(公元1435年至1449年在位,年號正統)狩獵。另有一個獵手,去射兔子,卻射中了名貴的駱駝。
為此,明英宗大怒,命令將這個射死了駱駝的人處死。
鐵哥說:「獵手錯誤的射死了駱駝,皇上您卻明明白白要殺人,去為畜牲償命,這樣的處死獵手,就是以『人命償畜命』,用刑太重了。講起來也令人寒心!」
明英宗聽了鐵哥的意見後,立刻說:「這是我的過失,我要立即改正。否則,史書上一定會把這件事記載下來,那樣,我就要遺臭萬年!」
於是,明英宗趕緊下令,釋放了那個獵人。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
二、因憐其母,而免其罪
有一個看守糧倉的小吏,偷盜了官倉裡的粳稻。其罪,按律應當處死。
鐵哥對明英宗說:「我審問了他。他家很窮,母親病重,偷粳稻是為了養活母親。請陛下寬恕他,不要處死他。」
明英宗聽了,立即准奏。因憐其母,而免其罪。
三、神算先生失算了
張華擔任太守,政治清明,嚴格執法。他還擅長占卜,犯罪之人,不敢逃走,不敢再次犯罪。被處死刑的人,臨刑前,張華全部放他們出獄,回家向父母辭別,然後再到獄中,接受處死之罪。
當時,有一個人,犯了盜竊罪,被判了死刑。張華放他出獄,回家向父母辭別,要他在規定欺限內,返回獄中。
那人回家辭別父母后,在返回監獄的路上,邊走邊哭。在他經過趙朔的家門口時,趙朔見他哭得十分傷心,便問他為甚麼哭?這個罪犯回答說:「我犯了法,要被處死。承蒙太守恩典,給了假期,回家辭別父母。現在假期期限已到,我返回受死,心繫老母,因而悲泣。」
趙朔說:「那麼,你為甚麼不逃走?」他回答說:「張太守精通占卜,以前逃跑的人,都被抓獲,因此不敢逃。」
趙朔說:「我可以使你避走,並免於被抓。在你返回州府的路上,遇到河水需渡時,可取一支竹筒,裡面盛三尺深的水,放在小腹上,然後你躺在黃沙中。這樣子過了三天,你就可能跑回家。張太守永遠抓不到你。」
那人完全按照趙朔講的做了。法司(管理監獄的官吏)對那人早已超過期限,而未返回,覺得奇怪。便去報告張華太守。
張華太守即行占卜,六爻中間斷裂。張華依據卦象推斷,說:「是什麼緣故,使得這個罪犯的小腹上,水深三尺,背靠黃沙?……噫!此人一定是投水自盡了。算了,不必尋找他了。」那個罪犯,因此得以免死。
寬洪仁厚的張華太守,這位精於占卜的神算先生,這回真的是失算了。但是,老百姓仍然愛戴這位好太守,經常懷念他,也常常談到這個小插曲。
四、兩位厚道人
宋代元祜初年(1068年),宋神宗在位時,朝廷中的奸臣和依附他們的人,做了很多壞事。後來,都被宋哲宗,全部趕出朝廷。
但是,在長時間裡,人們在交談時,仍然對那些奸臣和趨附者,攻擊不已。
沒想到,曾經是受害者的范純仁,卻說:「對於別人的過錯,不應該長時間記住不忘,莫要耿耿在懷!」
呂公著也說:「治理之道,要求太苛刻了,就難以得到人才。」
范純仁和呂公著,這二位,真是厚道人啊!
五、暗救宮女
宋代的皇城使(官職名)劉承規,宋太祖時為皇門小底(宮中小吏)。那時他的神性、性格與眾不同,有心力。在宮中,人們都叫他劉七。每當與其他的皇門底,在一起數珍珠時,內夫人偷偷的隔窗查看:發現劉承規從來未偷過一顆珍珠。而其他人,會偷偷的將珍珠藏在衣帶裡。
宋太宗即位後,有一個宮女,偷偷的越牆逃出皇城,卻又被抓了回來,按老規矩應該挖出心肝,處死。宋太宗在處理此宮女逃跑一案時,很是猶豫,不願殺她。劉承規知道了太宗皇帝的想法,上奏道:「此人不可容留。朝廷若放過了她,以後宮女中,就會有更多的人逃跑。我請求承辦此案,一定活生生的取出她的心肝,交給陛下。」宋太宗領會了他話中的含意,批准了他。皇后、皇妃及宮女們,都哭著下拜,求皇上恩釋。劉承規再三上奏說:此女不可留。於是在太宗面前,他將該女帶走,關到一所尼姑寺中,然後又悄悄的將該女,嫁到遠方。
然後,劉承規殺了一頭豬,取出豬肝一副,趁熱裝在盒子裡,獻給宋太宗。太宗遍招後、妃及宮女,宣布處罰結果,宮女們都嚇得哭。宋太宗等待過了一段時間,才打開盒子,讓她們稍微看了一眼,便下令,讓劉承規將盒子拿走。宋太宗按照慣例,下詔賜給劉承規壓驚銀五錠。
從此以後,宮中之人,都畏懼法,變得循規蹈矩,謹慎持重起來。
六、二子爭葬其母,皇帝深受感動
宋孝宗乾道年間(乾道:宋孝宋年號,1165―1173年),尚書單夔的生身母親,是隨小姐陪嫁過來的丫環。後來,她又被送給一個姓耿的人,生了個兒子,名叫耿延年,耿延年長大後,當了侍郎。
換言之,就是:這位丫環出身的女子,前後嫁過兩個男人,分別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後來當了尚書,即單夔;另一個兒子,後來當了侍郎,即耿延年。這位丫環出身的母親死後,單夔與耿延年,爭著要安葬她。此事傳入朝廷,宋孝宗說:「兩個兒子,爭著要安葬母親,此事驚動了朝廷。我得知後,深受感動。為了免去他們二人的爭執,我決定:親自為她安葬。」
官紳之家,將此作為美談。此事充分彰明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兒不嫌母醜!
(以上均據鄭?《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