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有德 能鎮天下

翔風


【正見網2011年04月16日】

楊綰,字公權,唐代華州華陰人。祖父楊溫玉,在武則天朝中任戶部侍郎、國子祭酒;父親楊侃,在唐玄宗開元年中任醴泉縣令,都以儒行著稱。

楊綰天生聰慧,四歲時智力就超過眾人。楊家曾經夜宴親友賓客,每人要用平上去入四聲說出座中一件東西,賓客們還沒說,楊綰就應聲指著鐵燈樹說: 「燈盞柄曲。」眾人都稱奇。楊綰長大後,好學不倦,博通經史,九流七略,無不瀏覽,尤其工於辭藻,文筆清秀。然而楊綰崇尚玄理,沉靜寡慾,常常獨處一室,左右經書相伴,會客的蓆子長期不用,上面鋪滿了灰塵,楊綰卻恬淡自得。

楊綰韜光養晦,不欲揚名於世,每當作好文章,恥於自我表白,不是知己不可得見。然而楊綰父親早亡,家境貧困,楊綰又養母極孝,因無力周到贍養而滿面憂色。親友於是勸楊綰求官。楊綰應舉進士後調補太子正字,掌管典籍。天寶十三年,唐玄宗親臨勤政樓監考複試,當時登科者三人,楊綰是第一名,被破格提拔為右拾遺。

天寶末年,安祿山造反,唐肅宗即位於靈武。楊綰從賊軍中冒死奔赴皇帝所在地,一路披荊斬棘、乞討要飯。當時朝廷正急著求賢,楊綰的到來令眾人欣喜不已,拜他為起居舍人、知制誥,後來擔任司勛員外郎、職方郎中,掌管誥令的職責不變。楊綰後來升遷為中書舍人,兼修國史。按照慣例,年高的中書舍人被尊稱為「閣老」,部門福利五分之四分給他。楊綰認為大家品級一樣,待遇應平均,就與大家平分了,當時輿論非常稱頌這件事。

楊綰又升遷為禮部侍郎,上奏指出科舉制度的弊端。楊綰認為科舉讓人投機鑽營,你爭我奪,敗俗傷教。所謂「矜能者曾無愧色,勇進者但欲凌人,以毀?為常談,以向背為己任。投刺干謁,驅馳於要津;露才揚己,喧騰於當代。古之賢良方正,豈有如此者乎!」楊綰認為應試教育敗壞了儒生道德學問水準。所謂「幼能就學,皆誦當代之詩;長而博文,不越諸家之集。遞相黨與,用致虛聲,《六經》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掛壁。況復征以孔門之道,責其君子之儒者哉!」 楊綰認為重視功名敗壞了整個社會風氣。所謂「朝之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長老,以此垂訓。欲其返淳樸,懷禮讓,守忠信,識廉隅,何可得也!譬之於水,其流已濁,若不澄本,何當復清。」楊綰主張借鑑古代制度,由地方官舉薦有孝友信義廉恥之行的儒生,再由中央考試經書策論,如果被舉薦者德行學問不顯著,就要追究舉薦官員責任,罷官貶職。楊綰希望以此能夠「數年之間,人倫一變,既歸實學,當識大猷。居家者必修德業,從政者皆知廉恥,浮競自止,敦龐自勸」。

朝廷討論楊綰意見,宰相等大臣上奏稱科舉舊制度已經形成,難於速改,今年科舉希望照舊,明年再奉詔改革,命令禮部馬上制訂條例奏報皇帝。唐代宗就廢除進士科一事諮詢翰林學士,翰林學士說:「進士行來已久,馬上廢除,恐怕讓人失業。」唐代宗於是詔令舉薦孝廉與舊科舉制度並行。舉薦制度和科舉制度孰優孰劣,恐怕都避免不了弊端,但楊綰的意見體現了楊綰重視道德、重視儒學,給鑽營者設置門檻的態度。楊綰再升任吏部侍郎,掌管選舉,考核人物以公平著稱。

當時元載主持朝政,許多公卿阿附他。楊綰堅持中正,清貞自守,未嘗私下拜訪元載。元載因為楊綰一向德高望重,表面尊重楊綰,內心卻忌恨疏遠楊綰。恰逢魚朝恩死,元載藉口魚朝恩曾經管理國子監,玷污了太學,應該選名儒來恢復國子監聲譽,就奏請讓楊綰擔任國子監祭酒,其實是想讓楊綰坐冷板凳。皇帝深深知道元載的貪污腐化越來越嚴重,天下的輿論也都稱道楊綰,但是因為元載久居要職,不便立即罷免遣退,就升遷楊綰為太常卿,充任禮儀使,希望這樣既能恢復久廢的郊廟禮儀,又能觀察楊綰的能力。當年三月,元載伏誅,皇帝於是拜楊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楊綰當宰相眾望所歸,詔書頒布後朝野相賀。楊綰屢次上表懇切辭讓,皇帝意願越來越強烈,楊綰不敢推辭。

楊綰一向以德行聞名,生性清廉,貞守節操,乘車穿衣都很儉樸,擔任宰相不到幾個月,人心就自然潛移默化。御史中丞崔寬,是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弟弟,家財雄厚,在皇城南建有別墅,池館台榭是當時第一。崔寬在楊綰拜相當天就偷偷派人把別墅拆毀。中書令郭子儀在?州行營聽說楊綰拜相了,當即把宴會樂隊減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因為受皇帝寵信,出入都帶隨從一百多車馬,也在三天內減損車騎,只留十名騎手。其餘望風變奢從儉的人,不可勝數,楊綰的方正竟這麼移風鎮俗。唐代宗優柔寡斷,導致朝綱不振,藩鎮跋扈,上下胡作非為。楊綰以高尚的德行震懾了普遍的歪風邪氣。

楊綰有宿疾,任宰相十日就得了中風。皇帝優容,詔令在中書省養病,在延英殿引見時,特許扶入。當時革除舊弊,楊綰是領袖,得到的皇帝恩遇無人能比。楊綰屢次上奏疏辭職,皇帝頻頻下詔敦促勉勵,不許辭職。楊綰病危時,皇帝天天派太監到楊綰宅第慰問;宮中的尚書御醫,天天守在楊綰身邊;皇帝聽說病情有點起色,就喜見容色。楊綰幾天後病逝,太監在楊綰家,當即馳奏皇帝,唐代宗震悼良久,三天不上朝。下詔追贈楊綰為司徒,又詔令文武百官去楊綰家,派太監吳承倩組織集體弔唁,贈送絹千匹、布三百端。唐代宗非常痛惜,環顧朝廷大臣說:「天不使朕致太平,為何這麼快奪走我的楊綰!等到入棺時,我與你們一起哭。」楊綰身為宰相所獲得的皇帝饋贈、恩遇、哀榮之盛,近年來無人能比。

楊綰安於儉樸,自得其樂,未嘗留意家產,開口不問生計,屢次擔任清貴顯要官職,卻沒有一棟房子,所得俸祿,每月隨手分給親戚故友。楊綰清識過人,比如說以前哲人微言中的大義、《五經》的深刻含義,先儒們沒有悟到的,楊綰一瀏覽就究知了其中精深道理。楊綰沒有儒生固有成見,崇尚佛教、道教,凡是他所交的朋友,都是一時名流。有人拜訪他,楊綰就與客人清談終日,未嘗談及名利。有客人想托世務人情,見楊綰言必玄遠,不敢開口,抱愧而退。大曆年中,楊綰德望日益崇高,天下清雅方正之士爭著拜訪他,甚至有不遠幾千裡慕名而來者。楊綰的清德坐鎮雅俗,當時人將他與楊震、邴吉、山濤、謝安並列齊觀。

為甚麼當今大陸世風日下,貪腐橫行,官員揮霍無度,社會亂象紛呈?上樑不正下樑歪,不解體中共邪黨,中華人心無法歸正,中國無法長治久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