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義憤填膺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1年07月01日】

【原文】

一、「義憤」

漢室中微,王莽(1)篡位(2),士之蘊藉(3)義憤(4)甚矣。是時裂冠毀冕(5),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6)。

(《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

【註解】

(1)王莽:西漢東平陵人,孝元皇后的侄兒,假禪讓之名,篡漢自立,國號新,後被光武帝發兵討伐,兵敗被殺,在位十五年。
(2)篡位:用不當手段奪取王位。
(3)蘊藉:含蓄而不外露。
(4)義憤:出於正義的憤怒。
(5)裂冠毀冕:冠、冕原為中原人所戴的帽子,此指破壞傳統文化。
(6)不可勝數:非常多,多到數不完。

二、「填膺」

睹君濟時略,使我氣填膺(1)。長策(2)竟不用,高才徒見稱。

[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據《全唐詩・卷二一四・高適》引)]

【註解】

(1)膺:音英,胸。
(2)長策:良策。

【故事闡述】

「義憤填膺」是「義憤」及「填膺」二語組成。「義憤」源於《後漢書・逸民列傳・序》,《後漢書》中的紀、列傳為南朝宋范曄所撰。逸民,指節行超逸,遁世隱居的人,而〈逸民列傳〉就是記述東漢的這些隱逸之士,〈逸民列傳・序〉是作者說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由。

漢朝衰微,王莽趁機奪取王位,當時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看見傳統文化遭到如此破壞,許多人都相繼棄官隱居,不再出來為國效力。後來,漢光武帝雖一意招納隱士,他們都不願意再出仕。到東漢末年,君王仁德漸衰,小人當道,隱士更是恥於與之同列。所以,他們這種高尚的德行是值得立傳的。

「填膺」則源於唐朝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是邊塞詩人高適為朋友前往嶺南赴任餞別而作。詩中高適回顧友人之前的懷才不遇,為他感到委屈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如今友人有機會為官,不僅為之揚眉吐氣,也殷盼他能建功立業;對友人必須到嶺南就任,除叮嚀在異地應注意事項,也充滿了不捨之情。

後來,「義憤」、「氣填膺」就被濃縮合用為「義憤填膺」這句成語,指心胸充滿了因正義而激發的憤怒。

【討論】

(1)《後漢書》中的紀、列傳為誰所作?〈逸民列傳〉主要為那些人立傳?
(2)高適對友人的懷才不遇、出仕有什麼表示?

【造句練習】

例:中共對法輪功修煉者的酷刑迫害,手段兇殘,令世人義憤填膺。

【課後時間】

在下面四字成語中,請找出多餘的字刪除並重組。

( )金玉輝色碧煌∶形容宮殿等建築物裝飾華彩炫爛。
( )抒各自意見己∶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 )尤埋怨天地人∶怨恨上天,責怪他人。
( )以目等待擦拭∶比喻期待事情的發展和結果。

參考答案∶

金碧輝煌、各抒己見、怨天尤人、拭目以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