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7月30日】
「雅樂」是泛指在古代宮廷或在朝會儀禮時所用的音樂。它具體的活動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神靈,以及祝禱風調、雨順、豐收等。
「雅樂」來源於周朝的「禮樂制度」。起初,它是反映古代特定時期的宮廷郊社、廟宇宗堂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音樂,而當時並沒有統稱為「雅樂」。後來,歷代的君主相繼模仿,以示自己的「功成」是「正宗、正統」的延續。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雅樂」說法,在孔子刪修的《詩經》中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不少作品就是周代的「雅樂」。至秦漢以後,社會的動盪使「雅樂」在衰落中不斷散佚。到了隋唐以後,「雅樂」最終因與一般老百姓生活脫節而日趨流失。
「雅樂」和「燕樂」的區分
周代已有所謂「燕樂」,專指「房中樂」,為后妃在後宮內廷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中。漢代宮廷中也有「房中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分,性質與隋唐、宋代的燕樂不同。
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或外族)音樂的總稱。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的第一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從唐初到開元、天寶時期(西元618~755)的百餘年間,社會空前繁榮安定,形成兩漢以後最偉大的時代,文化藝術也發展到高峰。音樂藝術則以新的宮廷音樂「燕樂」為中心,向多方面發展。
由於這樣的演變,因此「燕樂」又稱為「宴樂」和「宴樂」,是泛指在宮廷宴會中所用的音樂。「燕樂」在隋唐時期最為興盛,而且風格多樣。其肇因始於商旅來往頻繁,邊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調、樂器相互融匯而更昌明。
燕樂的發展
宮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隋朝有《七部樂》、《九部樂》;唐朝有《九部樂》、《十部樂》。除法曲、教坊授曲以外,還有一些與宗教、文學相關的曲目,如《步虛曲》、《望仙門》、《瑤池宴》、《鳳凰台上憶吹簫》、《華胥引》、《金人捧露盤》、《鵲橋仙》等融入。
隋煬帝時,把大型的宮廷樂隊,按照所奏樂曲的來源,分為「九部樂」。包括:清樂(傳統音樂)、西涼(今甘肅)樂、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天竺(印度)樂、康國 (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亞)樂、疏勒樂、安國(中亞細亞)樂、高麗樂、禮畢(最後所奏,一說即文康樂)。
唐初改為「十部樂」,包括:燕樂(雜用中外音樂)、清商伎(傳統的舊有音樂)、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高昌(在今新疆)伎。唐高宗以後,燕樂之名益廣,盛唐時設有專門的樂舞機構,如太常寺、梨園、教坊等,謝阿蠻、李可及都是專業的樂工。
清樂或清商伎,保存了漢魏以來的傳統舊樂。其他以外國或外族名稱立名的樂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們所演奏的樂曲是根據外來音樂重新創作的,並保存了較多的外來音樂的面貌,仍冠以外國或外族之名。自漢魏以來,大量吸收和消化外來音樂,是這個時期音樂藝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之一。
唐玄宗時將「十部樂」改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兩部。坐部伎在室內坐奏,人數較少,樂器聲音較清細,樂師需要有較高的技藝。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數較多,樂器聲音較大,常是很喧鬧的合奏,有時還加入百戲(雜技)等,因此技藝上要求較坐部為低。
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樂隊去,此時雅樂之衰落可以想見。從九部樂、十部樂到坐、立二部樂隊組織的變遷和所演奏的樂曲變更,可以看出外來音樂被逐漸融合消化的過程。
九部樂所奏樂曲,如西涼樂中的《于闐佛曲》,龜茲樂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兒》,天竺樂中的《沙石疆》,康國樂中的《賀蘭缽鼻始》、《末奚波地》、《前拔地惠地》,疏勒樂中的《亢利死讓樂》,安國樂中的《末奚》、《居和□》,高麗樂中的《芝棲》等等,都是外來樂曲的音譯。
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樂曲有《燕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樂曲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
唐朝的燕樂中,最突出最輝煌的是大曲,這是在樂府音樂和外來音樂的基礎上,經過樂師們的創造而發展起來的,綜合了歌唱、器樂和舞蹈的大規模的音樂,它完成於唐代的極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西元713~755),集中的代表了燕樂的全部藝術成就。
燕樂使用的樂器
燕樂中占主要地位的樂器是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樂器製造業很興盛,長安有製造及修理樂器手工工場的集中地帶。從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樂舞壁畫中,可以看到燕樂使用樂器的情況。唐代所用樂器有三百餘種。
教坊和別教院薈集了許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黃匡綽,古籍中多有關於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錄》一書,記載了羯鼓的演奏技術、演奏家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撥彈過渡為手彈,名手輩出,如段善本、康崑崙、曹剛等。篳篥名手尉遲青,吹笛名家李謨,歌唱家李龜年、許和子等。教坊的樂工不僅在宮廷中演奏,有時到貴族家中獻藝,年老樂工則在宮外以傳習歌舞為業,使燕樂得以廣泛傳播。
結語
歷史上的每一階段、每一朝代,都有其必然的發展與特點,都有其注重的層面和特色。隨著周公的「制禮作樂」,人們開始有了可以依禮遵循的生活規範、人倫秩序以及道德操守等等,邁入了文明拓展、文化奠基的第一步。
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接觸面的增廣,使人的思維變得越發的複雜,於是七情六慾大為膨脹,於是負面的危害也就更加突顯了。因此,神傳的、正統的、老舊的,逐漸被視為退化落伍而遭到淘汰!世間的事就是這樣,此消彼長、善惡相隨、正負互擾!所以,雅樂逐漸被燕樂取而代之。
再往下發展,那就是如今混雜的、不正的、純粹娛樂的、導致魔性大發的情緒發泄……,這裡頭沒有「寓教於樂」的作用,沒有匡正行為的感化,有的只是放縱與肆無忌憚、人性全無的發展規律,最後就被神所放棄。從這個角度推想,能說進步沒有危害嗎?值得深思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