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大元開國元勛劉秉忠

翔風


【正見網2011年07月29日】

《易經》中說:「大哉乾元」。大元國號的由來,與一位精通《易經》的大元開國元勛密切相關,那就是劉秉忠。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劉侃,出家為僧後又名釋子聰,拜官後才改為劉秉忠。先祖瑞州人,世代仕遼做官,曾祖父劉澤仕金為邢州節度副使,後人於是定居邢州。蒙古將領木華黎攻取邢州後立都元帥府,任命劉秉忠父親劉潤為都統。劉潤事後改任州錄事,歷任巨鹿、內丘兩縣提領,所至對百姓都有惠愛。

劉秉忠天生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受拘束。八歲入學,每天背誦幾百字文章。十三歲作為人質被送入都元帥府。十七歲擔任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此來養親。如此人生讓劉秉忠常常鬱鬱不樂,一天,他投筆嘆道:「我家累世衣冠,我竟湮沒為刀筆吏嗎?大丈夫懷才不遇,就應當隱居以求志向。」隨即棄官而去,隱居武安山中。很久之後,天寧虛照禪師派徒弟來招他去,劉秉忠於是跟和尚走了。

因為劉秉忠能寫字,虛照禪師讓他掌管書記。後來劉秉忠雲遊雲中(大同),留居南堂寺。元世祖忽必烈未即位前,海雲禪師被召,經過雲中時聽說劉秉忠博學多才藝,就邀劉秉忠同行。劉秉忠入見忽必烈後,因為應對稱旨,屢屢被忽必烈垂詢。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精通《易經》以及邵雍《皇極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類,無不精通,議論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非常喜愛他,海雲禪師南歸後,劉秉忠就留居王府。幾年後,劉秉忠父親去世,忽必烈賜銀百兩作為喪葬費,派使者送劉秉忠到邢州。劉秉忠服完喪後又被忽必烈召往和林。

劉秉忠向忽必烈上書數千言。劉秉忠認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希望忽必烈能「思周公之故事而行之」,力行善政。上書內容包括整頓官場、愛護百姓、重視人才等數方面。例如:「督責舊官,以遵王法」,「治者升,否者黜」,「有犯於民,設條定罪」,「今百官自行威福,進退生殺惟意之從,宜從禁治」,「今窮乏者益損,富盛者增加。宜禁行利之人勿恃官勢,居官在位者勿侵民利,商賈與民和好交易,不生擅奪欺罔之害」,「禁私置牢獄,淫民無辜。鞭背之刑宜禁治,以彰愛生之德」,「天下之民未聞教化,見在囚人宜從赦免」,百姓徭役「宜比舊減半,或三分去一」,百姓欠債「凡陪償無名,虛契所負,及還過元本者,並行赦免」,稅收「禁橫取,減稅法,以利百姓」,「罷繁碎,止科征,無從獻利之徒削民害國」,「鰥寡孤獨廢疾者,宜設孤老院,給衣糧以為養」,「宜從舊制,修建三學,設教授,開選擇才」,「宜訪名儒,循舊禮,尊祭上下神碉」,「養天下名士宿儒之無營運產業者,使不致困窮」,「大開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等等。劉秉忠還建議撰修《金史》,出發點是「國滅史存,古之常道」,「令一代君臣事業不墜於後世,甚有勵也」。這種征服者對被征服者的尊重,與中共邪黨篡改、抹殺、歪曲歷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那一套大相逕庭。

忽必烈嘉許採納劉秉忠的意見,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癸丑年,劉秉忠隨從忽必烈征大理。第二年,征雲南。劉秉忠每每規勸天地好生,神武的王者不殺,因此破城之日,有屠城習慣的蒙古軍沒有妄殺一人。己未年,劉秉忠隨從蒙古軍伐宋,又用在雲南說的話力勸忽必烈,所到之處保全百姓性命不可勝計。

中統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詢問劉秉忠治天下的大經、養人民的良法。劉秉忠採集祖宗舊典,參照適宜於今世的古制,一條條列舉出來稟奏皇帝。於是忽必烈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都被錄用,衣冠文物粲然一新。秉忠雖居皇帝左右,卻不改僧人舊服,當時人還是叫他廟裡的稱呼「聰書記」。至元元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鶚上奏道:「劉秉忠久侍王府多年,參帷幄密謀,定社稷大計,他的忠勤勞績,應該被褒崇。聖明御極,萬物惟新,劉秉忠卻還是野服散號,非常不合適,應該讓他穿上臣子衣冠,封以高官厚祿。」忽必烈讀罷,當天就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參領中書省事;下詔將翰林侍讀學士竇默的女兒嫁與劉秉忠,賜予他位居奉先坊的府第,撥給他少府宮籍監戶服侍左右。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事無巨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的,知無不言。忽必烈則是言無不聽,寵信愈隆。劉秉忠有相人術,與忽必烈閒談時,往往推薦可用之才,凡是被他選拔上來的人,後來都成為名臣。

至元元年,忽必烈命令劉秉忠在桓州東、灤水北看風水,在龍脈上建城,三年後完工,命名為開平,繼而升格為上都,而以北京為中都。中統四年,忽必烈又命令劉秉忠修築中都城,開始建造宗廟宮室。中統八年,劉秉忠上奏請建國號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而以中都北京為大都。其它諸如頒布規定章服、朝儀、俸祿、官制等制度,都是出自劉秉忠的意見,從而成為元朝一代的準則。

至元十一年,劉秉忠隨從忽必烈到上都。其地有南屏山,劉秉忠在此山修築禪房居住。劉秉忠曾向忽必烈推薦陰陽家田忠良主管司天台。七月十五日夜,出現白氣橫貫三台的天象,忽必烈問田忠良是何徵兆。田忠良回答:「有位居三公的大臣要死了。」不久,秋八月,劉秉忠無疾而終,端坐圓寂,終年五十九歲。忽必烈得知後震驚悲悼,對群臣說:「劉秉忠輔佐朕三十多年,小心慎密,不避艱險,毫無隱瞞。他的陰陽術數之精,預測之準確,只有朕知道,他人誰也不知道。」下令出內府錢為劉秉忠辦喪事,派禮部侍郎趙秉溫護送其棺木回大都安葬。至元十二年,劉秉忠被追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劉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他雖然位極人臣,卻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常往日。他雖然娶妻,卻沒有生育,以弟弟劉秉恕兒子劉蘭璋為後。劉秉忠自號藏春散人,每每以吟詠自娛,其詩蕭散閒淡,類似其為人。一般開國元勛都功成名就、躊躇滿志,對手的毀滅就是自己的榮耀;他的曲作《干荷葉》卻「悽惻感慨,千古寡和」,在趨炎附勢者眼裡似乎有點「敗興」。

「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減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葉,色無多,不奈風霜銼。貼秋波,倒枝柯,宮娃齊唱採蓮歌。夢裡繁華過。」
「南高峰,北高峰,慘澹煙霞洞。宋高宗,一場空,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干荷葉》通過描寫江南景物感慨逝去的南北宋文明。這位大元開國元勛放在邪黨黨文化文字獄環境下,恐怕要被批判為「思想反動」、「惡毒攻擊」、「誣衊新中國」了。要理解劉秉忠,首先應理解真正的傳統文化是修煉文化,不是政治文化,更不是邪惡黨文化。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