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仁厚明君,成就了「一代楷模」

林靈


【正見網2011年08月21日】

隋朝末年,一向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更加變本加厲,先是開鑿南北大運河,後又幾次大舉興兵東征,要置朝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

隋煬帝的所作所為,傷害整苦了老百姓。青壯年男子,大都被抽調修運河和當兵打仗去了。土地荒蕪,但稅賦卻年年增加,陷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於是奮起反抗。

當時,正在山西馬邑做官的李靖,對國家形勢的嚴峻,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知道國家將陷入不可收拾的大混亂,他從心裡不願看到這種狀況。於是,他星夜趕往京城,去面見當時執掌軍政大權的越國公楊素。

見到楊素,李靖向他說明了國家所處的嚴重局面,想說服楊素,拿出一個穩妥的辦法,使國家安定下來。可是,楊素的看法與他不同。這使李靖十分失望。眼看救國無望,李靖便辭去官職,回到家中,靜觀事態的發展。

李靖有位舅父叫韓擒虎,是隋朝的開國功勳,對《孫子兵法》頗有研究。辭官回家的李靖,每天攻讀兵書戰策,以求有朝一日,能大有作為。於是,舅甥倆時常在一起,討論學習兵法戰策的體會。每次暢談之後,韓擒虎都十分稱讚李靖有獨到的見解。

不久,越國公楊素因病而死,全國各地紛紛起義,一時狼煙四起,烽火遍地。李靖來到太原,幫助李淵統一天下。

後來唐高祖李淵退位,唐太宗李世民作了皇帝,李靖由刑部尚書,調任兵部尚書。當時,西北邊境的突厥、吐谷渾等少數民族,經常襲擾邊境,他們肆無忌憚的搶劫牛馬,殘殺百姓,成為唐王朝的一大禍患。

唐太宗李世民經過南征北戰,人不離鞍、馬不停蹄的平定天下之後,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率兵征討,以徹底解除西北邊境的威脅。一次,李靖僅率三千名騎兵,出奇制勝,把突厥趕出了境外。但他們仍不死心,屢屢來犯。為了徹底平定邊患,李靖常年統兵在外,運籌帷幄,經過大小百餘次激戰,突厥與吐谷渾人,再也不敢輕舉妄動。由於戰功顯赫,李靖升為尚書僕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以後不再會有什麼大的軍事行動,心想,自己是員武將,以後在朝中,不會有什麼太大作為。他不願占據高位,白享榮華富貴,決定告老還鄉。一次,太宗派李靖去各地訪察民情,李靖推辭說:「臣已老了,怕辜負陛下的信任,請另派他人吧。再說,也要給青年人一些重擔,磨練磨練他們的肩膀。」

後來,李靖告老還鄉,把自己的想法,詳細寫成奏章,送給太宗。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覺得措辭得體,態度懇切,心裡非常感動,立即同意了他的請求。

第二天,唐太宗專門派中書侍郎,向李靖傳達旨意,對李靖大加褒獎,說:「我看到:從古到今,做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論聰明人、庸俗人,大都不能知足。另外,有些人本來就沒有什麼才能,卻留戀權勢,不肯辭官。你的行為,使我大為感嘆。我同意你辭官,不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樹為一代楷模,讓人們學習。」

辭官後,李靖將平生用兵的經驗和體會,寫成一部《李衛公兵法》供人們借鑑。

仁厚明智的唐太宗,批准了李靖的請求,使李靖成為:不貪戀權位,功成身退的一代楷模,成為有著作留傳後世的軍事家。如果不准許他退休,那麼李靖便只是一個「瓜熟蒂落」終老官場的壽終正寢者,而己!

(事據《新唐書》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