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9月10日】
在現實社會裡,為官被人稱道者較少;為官廉潔,被人稱道者更少。但是,清朝末年,卻有一位被河北人民稱之為「北直(隸)廉吏第一」的「銅錘李」,即李秉衡,則是一位被百姓喜聞樂道的皎皎者!
李秉衡(1830―1900年),字鑒堂,遼寧海城人。他「童年即勤學,博覽群書,兼習武術。」當他初入宦途時,僅為「牧令」,地位甚是低微,後「入貲為縣丞,遷知縣」,先後在直隸(河北)完縣、棗強縣,擔任知縣。1877年,被朝廷派往安州辦理水災事務,同時署理寧津知縣,後又升任蔚州、冀州、直隸州知州,旋又授永平府知府、山西平陽知府。在此期間,他前後任職十五、六年,所到之處,均能「精心吏治」,「體恤下情」。非常關心群眾疾苦,故能得到當地鄉民的普遍稱道。
他通下情,注重調查研究。特別是賑濟災民時,總是深入災區了解實情,任何事「不假手胥吏,戶口必親查,票證必親填,日曆風霜冰雪,每夜歸,膝至足皆腫。」在冀州任職期間,他還經常不坐車、不帶衙役,親自進行私查密訪。為了防備歹人的暗算,他每次訪查出行,都隨身「攜銅質武器,以自衛」,因而,在當時素有「銅錘李」之稱。
他順民心,注重平仰物價、減免雜稅。每到災區,都首先了解當地的歉收情況和米價騰貴等災民最關心的飢困問題,而且提出具體解救民危的辦法。如拿出倉庫的存糧,賑濟災民;由政府交錢,收購土布,以解決災民穿衣問題;以及奏請免徵雜稅,以減輕百姓負擔等救災措施。
1894年,李秉衡調任山東巡撫,他為了使山東百姓,免遭黃河泛濫之苦,每年的二至三月,都出駐工地,奔走於黃河各險口,「博考輿論、勤加防察,凡河工舊日積弊」,均力圖剔除。另外,在其任職期間,還提倡「廉政奉公」,要求各州縣的吏役人員,不准貪贓枉法,肥己瘠人,甚至規定:因公赴鄉的役員,也必須自備費用,不准擾民。當他在擔任永平府知府時,還「鋤豪強,飭吏治」,使永平府所轄地區,出現了「百廢盡舉」的興盛局面。總之,凡經過他任職的州縣,均一反貪官污吏之所為,百姓「口碑載道」,稱之為「北直廉吏第一」!
李秉衡作為一位廉潔自律的官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下通民情,嚴飭吏治,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實屬難能可貴。
正是:
為官廉潔自律,
關懷百姓周悉。
經常明查暗訪,
奉職認真仔細;
為防奸邪暗算,
自帶銅錘禦敵;
一副官俠氣息,
偉哉,噫嘻??
「北直廉吏第一」!
(事據《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