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把宰相的官位讓給別人

秦如初 整理


【正見網2011年09月23日】

鮑叔牙,春秋時代的齊國大夫。他在青少年時期,從事經商買賣活動,在南陽(今屬河南)結識了一位叫管仲的同行。通過接觸和了解,鮑叔牙知道管仲曾經「三仕三見逐於君」,是一位經歷坎坷、而目光遠大的非凡之才。為此,鮑叔牙十分佩服管仲,總是設法周濟管仲的家。他見管仲將賺來的錢,私自多留下來,原諒的認為:這是由於他的家貧,而不是貪財。有時,因聽管仲的意見而賠了本,他解釋為:由於時機未到,而不是管仲的無能。

後來,鮑叔牙和管仲,都棄商從政,鮑叔牙服事齊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管仲服事另一個齊公子糾。當他聽到管仲三戰三走的消息時,也不認為管仲是懦怯,而是因為他家裡還有老母,他必須活下來,孝養老母。

管仲聽到這些消息以後,感慨而深情的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公子小白繼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有感於鮑叔牙的才能,決定任用他當宰相。鮑叔牙推辭不受相位,卻推薦管仲,情願當管仲的副手。《國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今錄之如下:

「桓公自莒(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反於齊。使鮑叔為宰。(鮑叔牙)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不如管仲啊);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儀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桴鼓立於軍門,使百姓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所以我準備殺死他)。」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管仲那時是為他的主子而效力,您若寬容並任用他,他會反過來也為您效力啊)』桓公……如鮑叔之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管仲)於郊。」

鮑叔牙一則有知人之明,認定管仲必能成就一番大業;二則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主動推薦管仲為相,以輔佐齊桓公,自己甘居管仲之下,做管仲的副手。這種公而忘私,胸懷坦蕩,推賢讓賢的高貴品質,歷來被人們傳為美談。

而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卻也深明大義,不計較一箭之仇,用洗三次澡、灑三遍香水的大禮,去迎接管仲,並拜管仲為相。

從此以後,管仲對內實行經濟、政治、軍事諸方面的整頓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齊國由亂而治,轉弱為強,終於能夠稱霸於諸侯。齊桓公便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

管仲之功,實賴於能得鮑叔牙的推薦。因此,荀洵在《管仲論》中說:「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這話講得非常深切。

正是:

胸懷大忠只為國,
欣讓賢才實難得;
齊國大治賴管仲,
鮑叔薦賢載史冊:
日月經天輝萬丈,
光耀青史永不滅!
宰相大位讓別人,
吾輩亦應尊賢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