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1年02月18日】
去年北京晚報登載了一篇題為「昔日治沙先鋒 今天重新面臨沙化威脅」的報導,引起強烈反響。昔日治沙先鋒榆林地區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50年代以前,由於戰爭和人為破壞,這裡林草植被覆蓋率還不到2%,流沙已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沙地面積占56%。在後的的幾十年間,沙區治理面積達到68.4%,流沙平均移速從每年的5至7米降為0至1.68米。榆林穩住了黃沙,治沙經驗還吸引了國內外不少專家前來取經,成為治沙傑出英雄。
然而輝煌成就正面臨被黃沙掃淨。今天,許多楊樹樹梢乾枯、「身材」矮小,栽種了20多年的楊樹總也沒長大,當地人就形像地稱它們為「小老頭樹」。在府谷的松宏灣林場,七萬多畝的「小老頭樹」中已有兩萬畝枯死。
報導分析指出樹種不行是主要原因。六七十年代建立的防護林以沙柳、紫穗槐、 楊樹為主要林種。這些林種雖然有投入成本低、容易成活、成長較快的優點,但缺點也比較明顯:生命期短暫,一般只有10到20年左 右,現在就出現了嚴重的老化、退化問題,有的甚至開始死亡;風季和樹木枯葉期相同,使冬春季風沙危害較為嚴重。人為破壞也被點到。近幾年,榆林地區先後發現了儲藏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 源,對這些能源進行大規模開發利用使地層下陷、水份失衡、植被減少;一些單位和個人以開發的名義將已治理好多年的沙地開墾、 徵用,卻不採取相應的治理措施,造成了新的沙化。此外,榆林尚有300萬畝流沙未得到治理,這也是沙化面積擴大的潛在威脅。
報導開出了錢的處方。似乎為每畝造林多化幾百愧錢,買來好樹種,就可治沙了。其實任何樹生命都有限,只能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係。在全世界,每年不知有多少古老樹種在消失。光想種樹是治不了沙的。當一片土地種不了樹的時候,種的樹的壽命難以長久;當一片土地適合樹的生長,不種樹也會樹木成林。「烈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這個道理。一片樹林,就是一個生命體。每一棵樹就像人體內的細胞。 人的生命的維持是要有不斷的新細胞產生。一片樹林一樣,需要有不斷的新樹的生長,才能維持它的生機勃勃。樹林的消失與沙漠化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是同源同根,只是在人的眼裡看著不同罷了。
那麼什麼是這個源和根呢?「 任何物體都是活的,都帶有佛性,只不過是任何物體都會發生疲勞。除真善忍這種特性外,派生物質發生疲勞的時候,那麼就面臨著很危險的問題──物體風化、腐爛。也就是物體解體。物體解體從廣義上講,那就是低層宇宙敗壞,法不靈了。人要是心裡法不靈了,人就變壞了,沒有道德約束了。人類道德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下,他可以維持法的持續穩定,只要人心不壞是可以的。反之,因為人有六道輪迴,他無論轉生成什麼植物、動物、物質、水泥、砂子……轉化成任何東西都帶著業力走。這樣看來,如果人類要敗壞了,那就不只是人類社會的敗壞,物質都要敗壞。 」(李洪志《轉法輪》(卷二) )。 沙漠化就是土地風化、腐爛。它的源和根在人類道德的敗壞。自然環境要有人類道德與佛性來滋養。人類道德高尚,佛性弘揚,自然環境自然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充滿了善心的人類,也就沒有了對自然的掠奪與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