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26):第五 言 福 (全文完)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07日】

第五(ㄉㄧ?ㄨˇ)。(Dì wǔ)

【歷史來源】

1、複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後有媯、田、陳、姚、胡五姓,皆為同根同源,史稱「媯>I五姓」。後舜的後裔不斷發展,一直到商朝後期,舜的後代閼父歸順於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後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後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氏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地陳,大致位於今天河南開封附近。媯滿史稱陳胡公,胡公滿,其後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姓族。

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為避禍而改為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陳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後掌握齊國國政。西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西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西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並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到劉邦稱帝之後,因為田姓勢力發展過大,成了劉邦的主要打擊目標,拚命削弱田族的勢力. 他把田氏分為八部,分別遷往西安一帶,並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2、出自於田姓,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根據《姓氏考略》資料記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根據《後漢書.第五倫傳》記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郡望】

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一帶地區)。隋唐為渭州隴西郡。

【歷史人物】

第五倫

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他質樸正直,樂德好施,體恤百姓。第五倫在太原和上黨之間運鹽,所過之處,他會把道路打掃乾淨,路人都稱讚他。後來第五倫出任會稽太守。他穿布衣,吃糙米,自己鋤草餵馬,妻子下炊作飯。每領到俸祿,除留一家食用所需,他的俸祿都到了貧苦百姓家。

他離開會稽時,郡中百姓攀住他的車馬,啼哭著跟著,最後第五倫悄悄乘船而去。蜀郡地肥民富,很多富人都擔任了官職。第五倫來到蜀郡後,改任品德有節操的人為官。賄賂之風最終被禁絕,他舉任的許多人最後官至九卿,並且都清正廉潔,沒有一人因貪污受賄犯罪。

第五倫一身正氣,凡事秉公而行,從不曲意逢迎。當時朝廷外戚專權跋扈,大臣們無人敢諫。第五倫升任司空後,便屢屢上書抨擊時弊,要求防止外戚驕奢擅權,並提出沒有德行才能的人堅決不能任命官職。因此得罪了不少有權勢的人。

第五倫深得漢章帝的賞識和信任,位居三公。他推行教化,做了許多好事,成為百姓景仰的人。他對別人說:「仁德不是攫取所能得到的,有了仁德才是成人做事之本。我自愧一生所做的善事太少了,而得到的福報卻是無法想像啊!」我們每個人應該記取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善念與行善,能為他人著想,為自己真正的負責。

言(ㄧㄢ?)。(Yán)

【歷史來源】

1、以祖名為姓。根據《姓纂》資料上記載,「孔子弟子言偃之後。」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華出眾,曾任武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宰。提倡以禮樂教民,名聲很大,他的後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為姓。

2、出自於姬姓,為韓言複姓所簡改。根據《潛夫論》、《姓氏尋源》等書載,戰國時期,韓國公族桓叔的後人中,有以韓言為姓氏,後來簡改為言姓。

【郡望】

1、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縣一帶(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吳郡:西元129年,東漢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

【歷史人物】

言偃

言偃(西元前506~西元前443年),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吳國常熟(今江蘇安徽一帶)人。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言偃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提倡禮樂教化。孔子經過武城,聽到弦歌之聲,十分讚賞。孔子曾說:「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言偃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他不矜其功,認為只是實行孔子關於「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導。孔子認為他十分諳熟文化教育。

上海市奉賢縣的得名就是來自言偃。據說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孔子辦學興儒,其弟子言偃學成後,辭官歸學。相傳西元前444年,言偃來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不但教授弟子學文習字,更以儒學的禮儀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宣導下,處處可聞禮樂之聲,因此言偃被百姓尊為「賢人」。為紀念這位傳學興禮的賢人,後人將縣名取為「奉賢」,建造了「言子祠」,以表達懷念之情,更以言偃為楷模,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

福(ㄈㄨ?)。(Fú)

【歷史來源】

1、以祖名為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春秋齊大夫有福子丹。」又根據《國語》記載,「當為福氏之始。」春秋時齊國大夫名為福子丹,他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為姓。

2、出自於唐代百濟國福富順氏所改。唐朝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與新羅國有隙,後來百濟國被新羅國所滅,百濟國中不少人逃難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依照漢人的習慣,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福姓,又形成了福氏。

3、出自於明朝大臣張福時所改,兒世代相傳姓福。明朝時,有大臣名叫張福時,身居要職而兩袖清風,世宗皇帝贊其曰:「清不過福時。」因此他被稱為福時,其後人為紀念這特殊的獎賞,就改姓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郡望】

百濟郡:百濟,古人稱之為東夷,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東夷原有三個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弁韓、辰韓各有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餘萬戶,百濟即其中之一。東漢末年尉仇台統治百濟,名為夫余王。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百濟則據有遼西、晉平二郡(柳城、北平之間)。自晉以後,百濟併吞諸國,據有馬韓故地,自置百濟郡,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

【堂號】

福姓的主要堂號有百濟堂。

【歷史人物】

福時

福時,明順天東安(今北京)人,原姓張,名福時。因世宗常賜之手敕稱「福時」,所以張福時就改以「福」為姓氏。福時精通韜略,善騎射,文武雙全。嘉靖間(西元1522年~西元1566年),歷官漕運參將,繼又晉升為總兵,總掌漕務的大臣。福時任期清廉奉公,身居要職而兩袖清風,不染一錙,曾被世宗皇帝稱讚:「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福時後受權奸誣陷而被罷職,雖被宰相特薦,但終未再被起用。

(全文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