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三寸不爛之舌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17日】

【原文】

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3)。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5)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註解】

(1)平原君:戰國時趙武靈王之子趙勝,封於平原,故稱平原君,食客多至數千人。
(2)定從:簽定縱約。從,通「縱」。
(3)相士:鑑識人才。
(4)九鼎大呂:九鼎,指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指周廟大鐘。故九鼎、大呂都是傳國寶器,比喻地位十分重要。
(5)?:音牆,同「強」。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趙勝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善養「士」著稱,有賓客數千人,曾三次擔任趙國宰相。

秦國攻打趙國,並包圍首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求援,當時打算推楚國為盟主,訂立合縱盟約聯合出兵抗秦。平原君想從門下食客挑選二十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前往楚國。結果只選得十九人,剩下一人挑不出來。食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平原君最後同意讓毛遂一同前去。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論訂立合縱盟約的事,從早上到中午,平原君再三陳述利害關係,還是無法說服楚王答應援救趙國。於是,在另外十九人的鼓動下,毛遂手握劍柄,登階到殿堂上,他態度強硬,義正辭嚴,向楚王分析情勢,最後楚王同意和趙國簽定盟約。

平原君簽定縱約返回趙國,回到趙國後,說:「我不敢再鑑識人才了。我鑑識人才多至上千人,少則數百人,自認為不會漏失天下賢能之士,現在竟遺漏毛先生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比九鼎大呂的傳國之寶還有分量。毛先生的三寸舌頭,比百萬大軍還要強大。」於是,將毛遂一直奉為上賓。

因為人說話的主要器官是舌頭,舌長約有三寸。所以古人往往用「三寸舌」、「三寸之舌」來形容有極佳口才的人。而「三寸不爛之舌」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

【討論】

(1)平原君為甚麼要到楚國?毛遂為甚麼能隨行?平原君為甚麼說不敢再鑑識人才了?

(2)毛遂用什麼方法讓楚王答應援救趙國?毛遂給你什麼啟發?請把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一個業務員如果想把產品賣出去,除了產品品質要好,還得具備三寸不爛之舌。

【相似成語】

能言善道;舌燦蓮花;喙長三尺;口若懸河

【課後時間】

請在下面空格填上適當的字∶

◎守()待()
◎()程()裡
◎紙()談()
◎指()為()

參考答案∶

◎守(株)待(兔)
◎(鵬)程(萬)裡
◎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