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穴道:手陽明大腸經

林貴


【正見網2012年05月06日】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什麼頭痛針手的穴位、牙痛針手足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現在我們介紹“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之循行: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橈側端的商陽穴開始,沿著食指橈側緣,經二間穴、三間穴,向上通過第一、二掌骨間的合谷穴,進入伸拇長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間的陽溪穴。由陽溪穴而上,沿著前臂橈側緣的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裡穴,到達肘關節外側的曲池穴,然後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的肘髎穴、五裡穴、臂臑穴,往上進入肩關節前上緣的肩腢穴。由肩腢穴行經肩峰前緣,往後走到巨骨穴,再到達第七頸椎下的大椎穴(屬督脈穴)。從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肺,向下穿過膈肌,歸屬於大腸。

另有一上行的支脈,從鎖骨上窩往上行經頸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貫穿面頰,進入下顎齒中。從下顎齒再回出來,沿著口部兩旁,往上相交於人中穴(屬督脈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後,左邊的經脈到右邊,右邊的經脈到左邊,上行挾著鼻孔,經禾髎穴、迎香穴,最後交於足陽明胃經。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經的部位,有二十個穴位(左右共四十個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溪穴,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裡穴,曲池穴、肘髎穴、五裡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髎穴,迎香穴在鼻邊。

內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者,肺之腑。大腸經多氣多血。手陽明大腸經本經有了異常就會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面頰部腫脹。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凡是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所過之處會有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易回暖。

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手陽明經筋也上行面頰,結於顴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下面所介紹的手陽明大腸經五輸穴:井、滎、俞、原、經、合六穴(陽經比陰經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屬金(商陽穴)井主治心下滿,水(二間穴)滎主治身熱,木(三間穴)俞主治體重節痛,火(陽溪穴)經主喘咳寒熱,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氣而泄。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為合谷穴。《難經》第六十六難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以上的穴位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穴

以下舉手陽明大腸經的金井穴“商陽穴”來說明經絡穴位臨床治病的療效。

商陽穴主治:

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按《刺灸心法》記載:“商陽主刺卒中風,暴仆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十井穴,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少澤,使血氣流通,實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也。”近代醫家點刺放血商陽穴治療咽喉腫痛(急性咽喉炎),特別是咽部充血腫痛,不能咽東西,有特效。(少商穴治扁桃腺腫痛特效)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食指橈側,距指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三棱針點刺放血法。先將食指揉搓數10次,使之充血。取商陽穴,常規消毒後,用小三棱針或28號毫針,針尖略斜向上方,刺入1分深。疾刺疾出針,以出血為宜。若未出血者,醫者可用拇指沿患者食指向商陽穴推壓令出血。

注意:1.只要出血2~3滴,咽管痛即減輕,燒亦減退,效果佳。

      2.針刺方法:採取男左女右,就是女的針右手,男的刺左手為佳。 

手陽明大腸經:二間穴

以下舉手陽明大腸經的水滎穴“二間穴”來說明經絡穴位臨床治病的療效。

二間穴主治:

二間穴在五行屬水,五行“金(母)生水(子)”。肺屬金,又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為本經(大腸經)之子穴,其功能偏清熱(實則瀉其子)。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由於手陽明經筋也上行面頰、結於顴部,故用二間穴來治療胃火牙痛有顯著的效果。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微握拳,在第二掌指關節前緣橈側,當赤白肉際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另一手大拇指指腹按壓在二間穴上,另一手食指頂挾住食指關節處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手陽明大腸經:三間穴

三間穴主治: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俞穴(俞主治體重節痛),為原氣由三焦輸轉於大腸經之處(如水流之轉注處)。三間穴五行屬木,金能克木。其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如屬肝風上擾,胃火上炎之面頰三義神經痛,牙痛,眼痛,針本穴有即刻止痛之療效。《百症賦》云:“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二掌指關節後,第二掌骨小頭上方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另一手大拇指指腹按壓在三間穴上,另一手食指頂挾住食指關節處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

合谷穴主治: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合谷穴為古今醫家公認是治療頭面、五官疾患的特效藥穴,如齒齦痛、口吻不收、口噤不開、鼻衄、耳中不通、目視不明、面腫、重舌等症。

《玉龍歌》:“頭面縱有諸般症,一針合谷效如神。”

《醫宗金鑒》:“合谷主治破傷風,痹痛筋急針止疼,兼治頭上諸般病,水腫難產小兒驚。”

《類經圖翼》:“能下死胎,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墜胎。”所以孕婦禁針合谷穴。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掌,伸開拇指、食指,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在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合谷穴上,食指頂挾住虎口下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手陽明大腸經:陽溪穴

一、 陽溪穴主治: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經穴,經穴為大腸經經氣行經之處(經者如水之行也),經主治喘咳寒熱,陽溪穴五行屬火,五行火克金。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 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醫宗金鑒》:“陽溪主治諸熱症,癮疹、痂疥亦當針,頭痛,牙痛,咽喉痛,狂妄, 驚恐見鬼等症。”現代醫家用陽溪穴治療小兒拇指內屈,能上翹。

二、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掌,在腕背橈側,拇指翹起時,兩筋凹陷中。即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陽溪穴上,食指頂挾住腕背下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手陽明大腸經:曲池穴

一、 曲池穴主治: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合穴為大腸經經氣所入、歸合於藏府之處(合者如水流之匯合以至海也)。曲池穴五行屬土,五行土生金。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

《醫宗金鑒》:“曲池主治是中風,手攣筋急痛痹風,兼治一切瘧疾病,先寒後熱自然平。”
《備急千金方》:“治舉體痛癢如蟲齧,癢而搔之,皮便脫落作瘡。”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二、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屈肘,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曲池穴上,食指頂挾住肘橫紋下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手陽明大腸經:結論

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手陽明經筋也上行面頰,結於顴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陽明經脈榮於面的道理,就可以知道只要陽明的經脈(包括手足陽明經),氣血運行順暢,功能正常,使體內廢物排除通暢,臉部的皮膚自然光潔明亮。

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用現代醫學講:大腸的生理功能是轉化糟粕,排泄糞便。由小腸消化吸收後的食物殘渣下移到大腸後,被進一步吸收其中剩餘的水份,並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

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只要你去按摩、指壓、推拿、拍擊,皆可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特別是迎香穴,只要常常按摩,除了治療鼻淵性的頭痛外,又可使皮膚光潔明亮(因肺主“皮毛”,而大腸與肺互為表裡)。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我上面所介紹的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五輸穴,穴位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手陽明大腸經的五輸穴,在五行分屬金(商陽穴)井主治心下滿,水(二間穴)滎主治身熱,木(三間穴)俞主治體重節痛,火(陽溪穴)經主喘咳寒熱,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氣而泄。手足陽經有原穴,如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為合谷穴。

簡而言之,從肺主氣,肺之合皮毛,肺主通調水道,肺開竅於鼻,肺在液為涕,在志為悲,其味辛。而肺與大腸互相表裡,兩者的表裡關係,使其在功能上密不可分。如老人肺氣弱,而造成老人的便秘。所以要改善老人的便秘,有時從“補肺氣”上面著手,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筆者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常常按壓“大腸經”及“肺經”的穴道幫助排便的順暢。讀者只要靈活應用拍打、按摩經絡或穴位,每天行之,必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