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楓涇得泉亭的來歷

雲開


【正見網2012年08月23日】

楓涇古鎮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古鎮,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老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古鎮上有一座得泉亭,關於它有這麼一個傳說。

明代,鎮上有一戶姓顧的人家,歷來都行善積德,頗有聲望。明景泰元年(西元1450年)顧家秀才顧文昺出資整理致和橋東地面時,挖出了一些銅錢,他認為這些錢乃是天賜之物,萬萬不可獨占,必須與鄉鄰共享,造福眾人方可。

挖出錢的地方,也就是致和橋東原有一口枯井,為了能使大家都能夠重新飲用到清洌的甘泉,於是他就把那口枯井疏浚一新,讓人免費使用,同時還在井上修了一座亭子,命名為“得泉亭”。“得泉亭”,一語雙關:因為在古代“泉”也是錢幣的代稱,所以“得泉”既可以指挖到錢幣,又可以說引來甘泉。說也奇怪,這口枯竭多年的古井,疏通後竟然水質清甜甘洌,水源茂盛。

因為過去此地是交通要道來往的人流繁多,有些人逗留的時間長,一口井來不及供應,為了多做善事,所以他在亭子附近又打了六口井,方便來往路人取用,以解疲勞。而且顧文昺是敬神之人,為了達到古人相信的“天人感應”的效果,這七口井按北鬥七星的位置排列,且井井相通,井水全都甘甜可口,故而人稱“七星井”。當地還有傳說認為:顧文昺的善舉感動了天上的七星,七星施仙法讓每口井都有不同的特效,有的可以使身體健康,有的可以祛病消災。

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得泉亭毀於戰爭。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顧氏後裔顧志奎重建了得泉亭,民國期間,又被戰火所毀。後在原址上又復建。今日的得泉亭雖然已是重建之物,然而它所紀念的古人那種敬仰神靈,不貪錢財,行善積德的精神卻是永遠值得後人繼承的。可是自中共統治大陸以來,強制推廣無神論、鬥爭邪說,加上其自身的腐敗示範效應,幾乎徹底摧毀了幾千年來傳統的敬仰神靈、相信因果、與人為善的觀念。許多人心中充滿貪婪與私慾,勤勞善良的美德早已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對不勞而獲的熱切期待。今日中國人道德的敗壞,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共那一套邪惡至極的言傳身教。看來要想恢復中華的傳統美德,首先要做的就是擺脫中共的影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