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3年07月26日】
從倉頡造字之後,東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時期。在堯舜禹時代,人們一方面積累對自然的認識,一方面就是逐步的豐富與奠定文明的各個方面。拿文字方面來說,倉頡造出的房屋的“房”字,人們都能感受到具體指的是什麼樣的事物和干什麼用的;而一切表達感情與思想境界方面的事情,那就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演繹、不斷的豐富。比如:“賢”和“德”。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怎樣的人才是“賢”,怎樣做才配有“德”呢?這不能只是一個名詞,而需要人們了解其文字所蘊涵的意義。現代人談起這二字的時候,在腦海中常常浮現的是一個故事、一位古人的一種表現,讓這兩個字變得立體與栩栩如生,也唯有這樣才能讓文明的火種一代代的傳播下來,才能讓今日的人們理解和明辨是非與善惡。
正如法輪功創始人說過的:“有人類認識的一切物體,每一件事情都能用人的語言詞彙去概括它、形容它、把它表達出來,這不是簡簡單單的造就出一個文字就能解決的,是必須有一個很深的、人真正能感受到的,切身體悟過的、經歷過那麼一個給人造成的實際而又深刻的過程,才能使人切實認識到這個字、這個詞、這個語彙所表達的內涵。”(《美西國際法會講法》)
在堯舜禹時期,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都能看到一個特點:那就是“德高望重”。一個人只有非常的賢德,才能得到部落中的人們推舉,成為首領。而這個人在成為首領之後,不是去享樂去為自己怎麼樣,而是盡己所能的為整個部落的生存和發展著想。這樣這個人才會有威望,才能服眾。
我總覺的整個一個夏朝就是在奠定一個文明社會的雛形時期,從上古部落式的社會格局,走向趨向統一聯合的社會存在的方式。那麼在夏朝末年國君那種橫徵暴斂、殘民以逞的荒淫,也就會促使人們起來改變這種現狀。而這種現狀用什麼方式來改變、就算執政者改變了,那在改變過程中需要給未來奠定怎樣的文化,這就是伊尹等在各個朝代更替時所要奠定的文化與內涵。
關於伊尹的出生有這樣一個傳說:他的母親原本住在伊水的岸邊。她懷孕以後的一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一位神人來到她家,並且告訴她說:“如果看到舂米的石臼中冒出水來,就趕快往東方跑,千萬不要回頭看。”結果她家的石臼果然有水冒出來,她想起神人的話,叫上鄰居向東方跑。結果跑出去十裡地之後,她忍不住回頭望一眼,結果自己就變成了大桑樹。後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這棵桑樹中間裂開了一個洞,洞中有個嬰兒,一位有莘氏部落中的採桑姑娘正好在這時來到這棵樹下,發現了這個嬰兒,就抱回來了。
這個傳說中有一個細節:神告訴人,在逃難的時候“千萬不要回頭看”值得玩味。因為這類的話在諾亞方舟的傳說中也出現過:“神第一次警告性的毀滅蘇丹姆之前,諾亞感到太殘酷,神說,你能夠在這個城裡,挑出十個正直的人,我就免於毀滅城池。諾亞和妻子,費盡心思的甄選,結果只有拉特合格,他妻子勉強湊數。神示諭,要他們在逃離該城的路上,千萬不要回頭看。結果,拉特妻子架不住好奇心的誘惑而漠視神的告誡,歇斯底裡的大叫,死命掙脫丈夫的雙手,就在她回頭滿足視欲的一瞬間,立刻死掉了,變成一具乾枯的屍體立在那裡。拉特忍住悲哀,忍住好奇的慾望用力扳住自己的頭頸,沒有回視身後,算是保住了性命。”在有一期新唐人《細雨人生》節目中專訪首屆新唐人漢服大賽明星模特袁宇婷女士的節目中,袁宇婷也提到了小的時候一位江湖人說的,在燒替身紙人時,千萬不要回頭看。此類說法無論是各類傳說和現實中非常的普遍。
那為甚麼“不要回頭看”呢?針對這個問題不同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個人看法分兩點:1,就是相信神或者某個人說的一種表現。因為災難來了,或者用一種可以免災的方式,你個人究竟對神或某個人相信到什麼程度?這一點尤為關鍵。2,災難來了為甚麼還要回頭看?這就是一個關鍵性問題。是好奇還是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還充滿留戀?為啥出現災難,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就是那裡不好了,人道德不行了。而道德不行是因為人心變壞了才出現的。那麼“回頭看”不就是還有點對過去戀戀不捨嗎?那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回頭看者”也是被淘汰對像。
為甚麼我提此事,是因為現在中國大陸天災人禍頻發,人道德已經墮落到極點。在危難面前,一些法輪大法修煉者告訴人們擺脫災難的辦法,明白法輪大法的真相,選擇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等相關組織。不要再對中共抱有任何幻想,才能保命呀!
伊尹後來在御廚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學得一手烹調的絕技。這為以後接近商湯做了很好的鋪墊。要想施展自己的理想,那就要有學問,所以他在學業上非常的用心。
後來在成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妻的時候,他以一個奴隸的身份跟隨著到了商湯那裡。
“奴隸”在當時是一種很卑賤的稱呼,我想原本伊尹可以不用這個方式也能接近商湯。但為啥選擇了這種方式呢?我想這也包含著伊尹也想考察一下商湯為人是否真的能做到“禮賢下士”吧。因為一個君王只有能不看重臣子的表象,因才而用,才能稱作明君和有賢德。古往今來很多輔佐君王的重臣當初看起來有的其貌不揚,有的身份卑微。
那些真正的有才學、滿腹經綸的人往往會用一種“障眼法”,以此來選擇“明主”。也就是“明君”與“賢臣”在選擇合作的時候,也是互相考量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就是一例。
伊尹用他拿手的廚藝讓成湯注意,並得到了與成湯麵談的機會。於是乎,滿腹經綸的伊尹就借用他那對廚藝的感悟,道出治國安邦的道理來。
成湯一聽當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自此伊尹的奴隸身份被取消了,也成了成湯的左膀右臂。
當時夏桀這個夏朝的末代皇帝變得非常的殘暴,伊尹於是給成湯獻計出兵滅夏。公元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商朝建立。他任“尹”(相當於右丞相,這也是“伊尹”名字的由來)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後來在商朝太甲即位時,這位國君昏庸無能,不思進取,殘暴害民。伊尹把他流放到桐地讓其閉門思過三年。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直到太甲懂得了成湯興國的不易和伊尹的苦心,也痛改前非。伊尹才迎回太甲,回來執政,從此太甲也變成了一位聖君。
據《書序》稱,《尚書》中之《汝鳩》、《汝方》、《湯誓》、《成有一德》、《伊訓》、《太甲訓》等篇皆為伊尹所著。根據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且祭祀伊尹的犧牲數目及品種與商朝先王同級。可見整個商朝對伊尹的評價是十分高的。
從伊尹廢立太甲的故事可以看出一點:伊尹堅持的“忠”是對百姓和江山負責的忠,而不是對哪個人的愚忠。因為一位賢德的君王能把國家治理好,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反之,不但百姓苦不堪言,江山也會斷送掉。所以讓君王反思自己的過失,而利天下百姓福祉,這才是賢臣所為,也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吧。
說到君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王”的意思是:溝通天地人三才者為王。那麼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行德政安民心,方能天地和樂,四海承平。伊尹曾經對湯王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漫神虐民,皇天弗保。”要想當好“王”那就只能“眷求一德”。而“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不用解釋一般人都能看明白,就是“修德”用“善”來治理天下。
最後關於伊尹在中藥湯劑方面的貢獻在此略說一點:自從神農嘗百草之後,人們就逐漸的了解了一些植物的功效。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入藥。而“烹飪”不僅是居家做飯那麼簡單。對於伊尹來說在長期從事烹飪工作中也會摸索一套中藥湯劑的製作方法。
還有一點就是他很有學問,明白天人合一道理。人不是孤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是一個循環體。那麼陰陽五行共生相剋的道理他都會明白。那麼對於人有疾病或者各類不適合的症狀,一般都是陰陽失衡所致,那麼調和陰陽也就成了治療疾病的一個辦法。而用一些草藥或者食物根據不同病症的特點做成有針對性的“藥物”也就能把病人體內失衡的陰陽調和過來,再加上當時在商朝普遍流行的人們修德安民的文化氛圍,人們的疾病也就很快就會好轉了。
這正是:
用以廚藝薦自身
修德改朝助商君
一身無私為萬民
千古名相話伊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