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堂醫案醫話(四):外感退熱方

明心


【正見網2014年03月24日】

【功能】:發汗解表,祛邪退熱,抗菌抗病毒。
【適應症】:此方可通用於各種外感表症的發熱急性期。只要見到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痛,全身酸痛,咳嗽,無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

處方:
生麻黃6克 杏仁10克 石膏15—30克 甘草6克
知母10克 柴胡6克 黃芩10克 金銀花20克
魚腥草15克 半支蓮15克

三劑、 水煎服

【用法】:三碗水煎成一碗,煎兩次,合併藥液,分成三份。早、中、晚飯後30—60分鐘以上分服。(上方為5周歲小兒劑量,應用時請根據患兒年齡、體重酌情增減。)麻黃宜先煎去上沫,石膏宜先煎30分鐘,如果患兒家長認為太繁瑣,可以不必先煎,除去藥液上面浮沫就可以。

【加減變化運用】:

1,患兒發熱無汗,口不渴的方中麻黃一定用生麻黃;
2,患兒發熱有汗,口渴的麻黃可用生麻黃也可用炙麻黃。汗出不暢時還是要用生麻黃(往往在來診前家長已經給患兒服用撲熱息痛、美琳、安瑞克等退熱藥,但汗出往往不徹,僅有頭部、後背等局部見汗,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全身透汗)。炙麻黃現在藥店裡面賣的炮製並不好,最好抓生麻黃自己回家用好蜂蜜在家中自己拌炒,小火加熱,只要一出青煙,聞到麻黃的香氣出來就離火,冷卻即可。

3,孫老在應用此方(最多3劑)退熱後,再根據具體疾病的病情另行處方,辨證論治。

【醫囑】:

1,患兒服後,要囑咐家長注意保暖,溫覆,最好能夠多喝熱粥或熱水幫助發汗,往往汗後即熱退身涼,如果患兒當天夜裡不再發燒,第二天基本就不會再發熱。往往提示邪氣隨汗而解。
2,方中有麻黃,煎藥時切不可水放太多,煎的時間太久,以免減弱了此方解表發汗之力。
3,一定要飯後服用。(飯後服可減輕對胃的刺激,尤其是有些患兒本身脾胃不好,服湯藥後易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

4,在患兒發熱期間,飲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切不可食用過涼、過油膩、過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否則,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反覆發燒(中醫古代所講的“食復”—因為飲食不慎而疾病復發!)。

5,使用此方的同時,應結合現代醫學的理化檢查,查清病因,配合治療。如果是細菌感染,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可以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療。如果是病毒感染,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不高甚至降低,淋巴分屬增高或單核細胞增高,可以配合口服抗病毒藥物。如果是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可配合抗支原體治療。

【禁忌】:高血壓、嚴重冠心病、心梗、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禁用。

【按語】:本方是一位姓孫的兒科前輩所傳,是孫老臨床治療各種外感急性熱病的習用方,在兒科臨床上應用於各種外感發熱,效如桴鼓!患者,往往當天服藥後,只要能發出汗來(這種汗是藥汗,不同於患者自己所出的黏糊糊的汗,這種汗,汗出後皮膚清爽,患者自覺全身輕鬆),基本後半夜就能退燒。我親自在臨床上使用過而取效的有:用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原體感染、肺炎、哮喘發作急性期、各種不明原因的發熱待查等。只要是外感來的高熱,退熱效果肯定、卓著!孫老在應用此方退熱後,再根據具體疾病的病情辨證論治。

【方義分析】:本方集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白虎湯於一身,可以清除來自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的外感之邪;並加入金銀花、魚腥草、半枝蓮清熱解毒之品,現代藥理研究這類中藥既能抗病毒又能抗細菌。本方可謂中西合璧,既符合傳統中醫的外感傷寒辨證理論,又符合現代醫學對外感類疾病是由病毒、細菌引發的現時代見解。

我在臨床中,把本方又有所變動,使其更適合於臨床最常見的小兒發熱、咳嗽、無汗、口不渴、脈浮數的這類外感表症。
【處方】:麻黃6—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5—30克 甘草3—10克
柴胡6—10克 黃芩10克 知母10克 半枝蓮10—15克
金銀花10—20克 連翹10克 青蒿10克 牡丹皮10—15克
蜜炙桑白皮10—15克 蜜炙紫苑10克 魚腥草10—15克
3劑,水煎服。

(上方為5周歲小兒劑量,應用時請根據患兒年齡、體重酌情增減。)

【加減】:

1,咳嗽聲音種濁,有痰的可加川貝3克,以增強化痰之力。
2,面頰紅赤,加地骨皮10克,以加強瀉肺火,清虛熱之力。地骨皮與桑白皮合用,有“瀉白散”之意。桑白皮清肺熱,瀉肺火,偏入氣分。地骨皮瀉肺火,清血熱,主入血分。二藥同用,以氣血雙清。
3,便秘時一定要用紫苑,劑量可略增加,因紫苑又可化痰止咳又可潤腸通便。
【服法】、【注意事項】、【禁忌】同前。

這樣一來,退熱效果依然很好,緩解患兒咳嗽的作用又得到加強,往往有的流感患者3劑藥後,熱退了,咳嗽也好了,基本不需要再服藥了。

剛開始,此方僅用於小兒患者,後來給成人患者使用時也收到很好的療效,所以現在廣泛用於成人小兒的各種外感病。但成人患者,有高血壓,嚴重心臟病,先心病病史的患者要慎重使用,甚至禁用(現代藥理認為麻黃鹼的副作用),有的患者服後血壓升高,心慌心悸。所以臨床坐診,一定要詳細問診,切不可粗心大意,草率處方。事關生死,不可兒戲,不可逞強。

今舉驗案一例:

王**,男,5周歲,2014年3月14日下午4時

首診:

奶奶代述:患兒於一週前發燒39攝氏度,咳嗽,前往縣醫院辦理住院治療,檢查血常規、支原體、衣原體、胸片,均無異常,每天靜點頭孢類藥物、抗病毒、止咳藥,具體藥物不詳,頭幾天熱退了,但一直咳嗽,昨日夜間又高燒,今天主治大夫改換靜點紅黴素,上午燒退了,下午又發燒,很是心急和疑惑:住院7天,沒查出什麼病因,點滴也一直在掛著,怎麼倒燒起來了?!今日在路上遇一友人談起此事,經其友人介紹來我處尋求中醫中藥治療。

現病史:患兒昨日夜間高燒39度,惡寒,靜脈給藥後熱退,下午2點多鐘又高燒39度,剛餵完美琳,熱尚未退。體胖,面色紅黃,咽部紅赤,扁桃體充血一度腫大。鼻塞,鼻涕黏稠色青黃,咳嗽晨起重,聲音重濁,有痰不多、不知是白是黃(不會咯,都咽肚了),無汗(靜點退熱藥後有點汗,但平時基本無汗),口不渴,平素手心熱,飲食二便睡眠尚可。舌淡紅苔薄白根部略黃。脈浮數,指紋淡紫。聽診:雙肺呼吸音粗,無痰鳴音,無水泡音。

診斷:

1,上感
2,發熱待查

分析:

外感風寒,侵襲肺衛,入裡化熱。營衛淤滯,故而發熱、無汗、惡寒;
邪襲咽喉、氣道粘膜,灼煉津液為痰,故而鼻塞有濁鼻涕,扁桃體腫大,咳嗽,有痰;
靜點抗生素類藥物,雖能抗細菌、抗病毒,但畢竟屬於苦寒藥,應用日久,化燥傷陰,反見發熱。
處置:1,中藥顆粒劑
生麻黃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5克 甘草3克
柴胡6克 黃芩10克 知母10克 半枝蓮15克
金銀花10克 連翹10克 青蒿10克 牡丹皮10克
蜜炙桑白皮10克 蜜炙紫菀10克 地骨皮10克
3劑,

用法:開水沖服,一劑分三份,每次服用三分之一。

醫囑:

1,到家馬上服用三分之一,晚上12點前再服三分之一,服藥後,一定要喝熱水或熱粥幫助發汗。如果能夠出透汗,明日就會熱退,明日可只服兩次。
2,飲食清淡,切不可大魚大肉,生冷魚腥,太甜太咸一併忌口。
3,明日早在醫院複查支原體、衣原體、血常規。
4,有病情變化隨診。

二診:

2014年3月17日下午4時,奶奶代述:服完中藥當天夜裡出了透汗,燒就退了,咳嗽也減輕了,至今一直未再發燒。在醫院複查支原體、衣原體、血常規仍無異常,已經辦理出院。患兒也特別主動要求繼續服用中藥,因為靜點紅黴素太痛苦,噁心,肚子疼,胳膊血管也痛。
查:扁桃體略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

處置:該方,養陰止咳湯3劑(具體方劑、用法將在後面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繼服,醫囑如前。

三診:

2014年3月20日,奶奶代述:已經基本不咳嗽了,一日總共咳嗽10聲左右,一直未發燒。並問:患兒有尿床的毛病,可否治療?

處置:

1,中藥顆粒劑藥處方:
柴胡6克 黃芩 10克 半夏10克 黨參 10克
生薑3克 大棗 10克 炙甘草 3克 桂枝 6克
白芍 10克 生龍骨20克 生牡蠣20克 生麻黃5克
3劑。用法、醫囑、按摩手法略。(詳見第一篇文章)

按語:當我們的處方真正有了療效,才能取得患者和家屬真正的信任。有的患者全家都會到你的診所治療,還會給你介紹他的親朋好友患者前來救治。這一切,都來源於臨床實踐中紮紮實實的基本功。常見病多發病,我們基層中醫,一定要掌握一些可靠有效的辦法,反覆實踐,反覆應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真正的療效,會讓患者和社會更加認同中國的傳統中醫中藥,使這門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古老技藝不斷傳承,發揚光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