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自責自省是個寶,團結和睦不可少!(數文)

秦如初


【正見網2014年09月26日】

一、馬和鞍有靈,幫陳高氏認親

明朝時代,有個叫陳高氏的婦人,年輕時他的丈夫就死了,她一個人侍奉公公婆婆,十分盡孝心。後來公公婆婆也死了,安葬好他們後,陳高氏已五十歲了。她這時才流著眼淚,對自己的兒子講了一番心裡話:“兒呀,我的父親即你的外祖父,當年客葬在虞城北面,我母親曾經用一塊小車上的棗木片,放在下葬的地方,做了標記。後來母親回到家中,也去世了。你的舅舅人很懦弱。有個想法,我在心裡放了三十年,也沒敢說出來,只因為你的祖父祖母,都還健在。古人講葉落歸根,入土為安。如今,我想隻身一人,去他鄉搬回我的父親即你外祖父的遺骨。”

陳高氏說完,就動身了。她的兒子陳剛,不放心,只好跟著去。到了虞城北面,只見墳冢累累,他們母子二人要找的墳坑,根本不能辨認。陳高氏便將她的頭髮,綁在馬鞍上,讓馬拉著她走。從早走到晚,馬終於在一個小墳頭前,停了下來不動,而且那馬鞍,忽然變得很重。陳高氏認定:她父親的墳,就在這裡!便刨開了這個小墳頭,只見那把棗木的小車片,赫然在目。這裡果然是陳高氏父親的墳冢無疑。

這事讓所有來圍觀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紛紛願意出錢,資助陳高氏母子兩人,幫她們攜帶著死者的遺骨,回了家。

以前女子出嫁後,以事公婆為主,是不能擅自回娘家做事的。陳高氏等公公婆婆兩人去世後,才去尋回自己父親的屍骸。她可謂兩家子職,一身獨當。所以,那馬和馬鞍也就顯靈,幫助了她。

二、二女扮男,助耕孝親!

明朝時代,汝陽地方劉氏一家,有兩位孝女,她們的父親名叫劉玉,生了七個女兒,沒有兒子,家境很貧苦。

每天,劉玉在毒日頭下,耕田犁地,都感嘆沒有壯勞力來幫助,致使自己年紀一天天老了,還得在田頭地尾,辛苦耕作。

父親的這些感嘆,被第四、第六個女兒,聽到了,這兩個孝順的女兒,心裡極難受,便相約發誓此生不嫁人了,並從此穿起了男人穿的短衣短褲,代替父親到田地裡勞作了。不但如此,她們一日三餐服侍父母,十分殷勤周到。

等到父母相繼去世後,她們沒有能力安葬父母,便把住屋也改做了父母的墳室,每日還照常像生前一樣地問安。

隆慶四年時,督學副使楊俊民、知府史桂芳,到這兩位孝女家裡慰問,見到了這兩位女子。當時的這兩個姐妹,已六十多歲了。

三、江氏孝親,善化人心

明朝時代,武師端的妻子江氏,侍奉公婆父母,都十分孝順,是很出名的。她嫁到武家後,婆婆得了痢疾,江氏每日親自為婆婆清洗身體和衣物,鄰居婦女對她說:“你為何不讓婢僕做這些事,卻要親自弄這些污穢的東西?”

江氏回答說:“叫婢僕做,婢僕會認為那是她的本職工作,而無可奈何,雖然不敢吱聲,但那肯定非她心甘情願;而我去做,卻是心甘情願的呀!”

不久,江氏的婆婆又得了噤口痢疾(噤口痢疾:痢疾的一種,因飲食不進或入口即吐,故名),二十多天了,也不見好,連醫生都無能為力了。江氏便偷偷地割了左胳膊上的肉,烘乾了做成粉末狀,假說是藥,給婆婆吃,婆婆吃後,病便好了。

平常,每天吃飯,江氏必定是親自侍奉的,等到婆婆吃完,她才吃。而每當要籌劃家事,她一定不當著婆婆的面說話,以免老人家聽到後,增添煩愁。

所有這一切,鄉鄰都看在眼裡,每個人提起江氏,無不豎起大拇指,並以她為楷模。

久日久之,鄉間之人,都興發孝親之行,善化了人心。

四、泰伯讓位,曲順其親,孔子贊為至德!

殷朝末年,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名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叫季歷,生有一個兒子姬昌。姬昌出生的時候,曾有一隻赤色的雀鳥,嘴裡銜了丹書,停在季歷的家門口,人們都傳頌說:這表示有聖人要出世。所以周太王一直有傳位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的意思。但因為泰伯是長子,所以周太王也有點為難,對傳位給季歷的想法,也不好表露、聲張。

泰伯卻覺察出了父親的意思,便立即找到二弟仲雍商量,二人便相約假稱為父親的病,要到山裡去採藥,借著這個名頭,他們兄弟倆,果然跑到了南方蠻夷之地。一到南方,他們便披散了頭髮,在身上刺畫了花紋,這意思是說:“我們倆是不可以出世做事的了。”這樣,周太王便順利地讓季歷繼了位。

這事,後來被孔子聽到了,孔子讚嘆說:“泰伯二人的行為,已到了至德的地步呀!”

泰伯帶著二弟,飄然遠去,目地是為了遂父親的意願,讓三弟季歷,承天應命,順利的繼位;而父王也不會給世人留下偏愛讓位之嫌,這樣便成全了父子兄弟的一片衷腸,渾然不落痕跡。所以,孔子稱其為“至德”。

五、強盜尚可被感化……

漢朝時代,有一對兄弟,名叫趙孝和趙禮,他們相親相愛,手足情深。有一年,年成歉收,天下饑荒,強盜賊人四起。一幫強盜在宜秋山作亂,把弟弟趙禮捉了去,並且要殺了他,煮了吃。

趙孝心急如焚地趕到強盜窩裡,聲嘶力竭地懇求他們放了弟弟,並說: “我弟弟趙禮,身體有病又瘦弱,是不好吃的。而我比弟弟肥胖多了,我願意代替弟弟來給你們吃。”

那個做弟弟的趙禮聽了,卻不願意,對哥哥說:“我被人捉住,死了那是命中注定,你要是死了,卻有多麼無辜!”

他們兄弟二人,抱頭痛哭,互相爭著,要代替對方去死。這番情景,竟叫強盜們也感動了,強盜們相商了一下,便放了趙禮,讓他們兄弟二人都回家了。

這事,後來還被皇上知道了,便下了詔書,讓他們兄弟倆人,都做了官。

惡至殺人以食的盜賊,並且當正值飢腸轆轆,亟待食人之時,尚可被感化而起慈心,則世間還有什麼樣的、不能被感化的人呢?《大學》書中說:“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不正是講的這番道理嗎?

六、許武取多讓少,存心抑己揚弟

漢朝時代,有個叫許武的人,父親早死,而兩個弟弟許晏、許普還年幼。許武每天耕田勞作的時候,都叫來兩個弟弟看著,怕他們日後學不到生存的本事。晚上,他就在燈下,教兩個弟弟讀書識字。若兩個弟弟不聽話,他就自己跪在宗族牌坊下告罪,承認是自己教得不得力。

後來,許武被薦舉為孝廉(孝廉:選拔官吏的一種科目,由各郡推舉孝順、清廉的人,充任官職),但是,他想到兩個弟弟都還沒名望,便把家產分作了三份,自己故意拿了最好的一份肥田廣宅,而壞的那兩份,卻給了兩個弟弟。從此以後,人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而鄙視許武,但許武一直忍受著這份惡名。

等到弟弟們也得了選舉後,許武這時才聚集了全族的人,哭著說明了自己當時的苦衷,那全是為了要給弟弟們顯揚名聲呀。說明緣由後,許武便把自己得的那份家產,又重新分作兩份,全部贈給兩個弟弟了。

許武與另一個名叫薛包的人的做法,恰恰相反。薛包是讓美取惡,惟恐自己名聲不好;許武卻取多讓少,實則存有抑己揚弟之心。二者行事相反,但許武的用心良苦,卻實在比薛包的考慮,要深遠得多。

七、這些強盜做對了!

漢朝時代,有個人叫姜肱,和他的兩個弟弟仲海、季江兄弟三人,非常友愛、和睦。長大後,雖三人都娶了妻子,但一直抵足同眠慣了,所以雖各自娶了妻,但仍舊不願分開,便做了一張很大很大的被子,三兄弟仍舊在一起睡。

有一次,兄弟們同到府城去做事,夜裡半路上遇到了強盜,強盜們要殺死姜肱,其他兩兄弟,便爭著替哥哥去死。強盜們在他們面前都感到了羞愧,便只拿了他們的一些衣物和金錢,便放了他們。

到了府城,別人看到姜肱他們沒有衣服穿,都很奇怪,問是什麼緣故。而姜肱他們,都以別的一些話支開了,不願供出那幫強盜的姓名。這事不知怎麼的,還是被強盜們聽見了,強盜們都很感激,同時又有些懊悔。總之,連強盜的心,都開始五味雜陳。於是,強盜們又偷偷找到了姜肱他們,叩頭拜謝,把原先搶走的、他們的錢財衣物,統統都還給了他們。

這些強盜,對姜肱幾位兄弟,叩頭拜謝,把原先搶走的錢財、衣物,統統都還給了姜肱幾位兄弟。這就做對了!

八、自責自省是個寶,團結和睦不可少!

漢朝時代,有個人叫繆彤,小時候就死了父親,他們兄弟四個人相依為命,生活在一起。等各自長大後,都娶了妻子。

這時候,四個妻子之間,卻起了是非,鬧起了分家,甚至好幾次為此而吵打了起來。

當哥哥的繆彤,又羞又憤,躲到自己屋裡,絕食了好幾日,又自己扇著自己的耳光,說:“繆彤呀繆彤,你一向主張修身謹行,要學聖人法則,要去齊整世道風俗。但是,你作為一家之長,卻為何連自己的家庭,都不能夠管好,沒做到安妥、和睦呢?”然後,又打自己的耳光!

繆彤的這番自責,被門外的弟弟和弟媳們,聽到了,都深受感動,又羞又悔,便一一向屋裡的繆彤,叩頭謝罪。從此以後,一家人再也不鬧分家了,相處更加和睦、友敬。

李文耕評論說:“骨肉之間,無責善之理。”父子間是這樣,兄弟間更是如此。繆彤能反躬自責,使弟弟、弟媳們人人知悔,從而更和睦友愛。可知天地間,自責、自省做到了,就可影響、改變別人。

【筆者附言】

自責自省是個寶,團結和睦不可少!一個家庭,一個集體,一個單位,一個國家,要想治理好,家長、負責人、領導者,首先應該自責、自省、內找、內修。不要總是怪別人、怪下屬。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