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跨足另外空間的傳統中醫

胡乃文


【正見網2015年01月06日】

人們生病了,總要有治病的方法。中國的幅員自古即非常廣大,不同的地域因為不同的民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出現。《黃帝內經》雲,東方出砭石、西方出毒藥、南方出毫針、北方出灸焫、中央出導引按蹻。

依據《古今醫統》、《路史》,岐伯的老師僦貸季,領受神農之命“理色脈,對察和齊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繕其生”。又從《黃帝內經·素問》看,岐伯從僦貸季學習色脈的診法;觀察日月、四時、人互相之間的關係;傳授給黃帝。

可見中醫的診病方法,在中國就是有傳承的;《路史·註》,天師岐伯對黃帝云:我於僦貸季理色脈,已二世矣。

現代的東方人,大部份都知道,口腔粘膜潰爛了是火氣、眼睛紅了是火氣、尿色變紅了是火氣;身體變重腿抬不起來了是溼氣、頭腦昏沉了是溼氣;頭有暈眩的狀況了是風氣……。這些知識都是上古之時的僦貸季“領命”而整理出來的,現代的中醫師就藉助《黃帝內經》中這類書籍所載的知識診病,一般民眾也就耳熟能詳這類知識了。

那麼,僦貸季領受神農之命後,卻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如何從色脈、五行金木水火土、四時春夏秋冬觀察的呢?色脈,是人所存在的這個空間能看到的;但是,五行呢?它不屬於人這個空間的,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另外空間,從中醫師這個角度看,他們不一定看得見那另外空間,卻可以從人身體外在的表現,感知了另外空間的存在。歷史上,也真的有很多人、很多醫師能接觸到另外空間。

黃帝成而登天

黃帝和岐伯論理醫學,在《黃帝內經》中有極為清晰的敘述。《黃帝內經》至今仍是指導著醫學最重要原則的經典書籍。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敘述黃帝的生平,說黃帝自幼就不一般,因為修煉得道有成之時,是白日飛升而“登天”的。云:“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又,根據《史記·封禪書》,大意說,黃帝修煉有成,必須離去時,(註1)有龍垂下它長長的鬍鬚來迎接;那個鬍鬚過去叫“鬍髯”,(古字,胡通鬍)以垂下的鬍髯接引黃帝“登天”。黃帝騎上了龍身,群臣和後宮的人們,以及很多小臣子們知道黃帝修成要走了,也都想和黃帝一起去到“黃帝的天國”。約有七十多位和黃帝一起上去了,而其餘小臣們卻不能一同上去,掉了下來,傷心之餘,都哭得稀裡嘩啦。

《史記》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

龍,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靈獸”,它屬於另外空間,而不是我們這個空間的動物。那七十多位臣子、後宮以及許多小臣們,他們有緣能看到那個龍,並且他們都想跟著黃帝一起走。

龍,因為存在於不同於我們的這個空間,有的人可以看到、有的人看不見。看不見的人,就只見黃帝“登天”了,用修煉人的講法,就是“白日飛升”了。看到龍的那些人,有的有那個緣份和黃帝一起上去了“黃帝的天國”,有的沒有那個緣份,就因為龍甩動龍鬚髯卻墜掉了下來。

內臟經絡五行生剋和另外空間

內臟長成什麼樣?現代有“大體解剖學”可以學習,而且印刷技術愈來愈進步,大部份人能根據解剖圖了解和學習人體內臟結構。古時沒有這種解剖的例子,卻有內臟的圖象敘述,例如“內景圖”;明·張介賓的《類經圖翼》和明·翟良的《經絡彙編》都能見到它的簡圖,並且都有一篇《內景賦》描述人體的解剖位置;以後的西醫解剖學也都使用了同樣的名詞。例如,“咽”在後、“喉”在前,“咽”是食道的上口、“喉”是氣管的上口……;脾、肝的樣子和位置,分為多少多少葉也都有所描述。原文描述如下:“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從此兮下嚥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

還有,《內經》和《難經》雖然沒有繪圖,卻有臟腑形狀和容量大小的記載:“‘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鬥,水一鬥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廻疊積十六曲,盛穀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齊(臍)右廻十六曲,盛穀一鬥,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內臟的大小、重量、體積、哪個地方有曲折等等,都描述得和現代實際解剖大略相同。

根據五臟六腑的名字而命名的經絡,有12條。12經絡有陽有陰;六陽經和六陰經又手足各有三。六腑都屬陽經、五臟和心包都屬陰經。它們分別就是手足三陽、手足三陰。

每條經絡,命名和五臟六腑相同,它們在體內也都聯繫同名的臟腑,而且,實際的臨床治病,也是一樣,同臟腑名的經絡能用以治療同名臟腑的病。可經絡在實際臨床解剖上卻是不存在的,它必然是在另外空間的、不能用簡單的視覺、聽覺感知的。

每個經絡還有它們的五行屬性。

五行的生剋是怎樣的,經絡的生剋也是怎樣的;當應用在病情的分析、應用在臨床治療,都符合五行生剋的原則。這些原理原則的符合,是怎樣被古時的中醫師發現的?《黃帝內經》有“僦貸季領命探究”的敘述。

《黃帝內經》:黃帝問岐伯,看診時,為了明白病人的死生和病的疾病原因,是否可以講一講?岐伯答覆說,可以使用“色脈”看病,而色脈是上帝所珍貴的,先師僦貸季所傳的。上古的時候,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參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四時、八風、六合”,身體好壞從色脈的“常”、“變”就可以看出來了。所有的變化,是“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注2)

那麼,上古的僦貸季和古時其他聖賢們,如何發現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發現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之後,又如何能理解五臟和經絡和五行有相關的關係?又如何理解五臟、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互相之間都在五行的生剋原理當中?

水和另外空間

中醫對於用水,非常重視。幾乎所有的藥物都要用水煎煮萃取它的成份;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藥物,還有的必須使用特殊管道取得的水。《本草綱目》匯集有關用在藥食的43種水,雲,分為二類,曰天、曰地。“天水”就是自上而來的雨、露、霜、雪,“地水”就是在地上的海、河、泉、井。它認為,“蓋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賴之。故曰︰水去則營竭,穀去則衛亡。”

不同的時節所取得的水都不同,包括天水、地水。例如不同時節取的雨水,有立春的雨水、有梅雨時節的水、有液雨水(又叫藥雨)。像《本草綱目》有關立春雨水條的敘述:“夫妻各飲一杯,還房,當獲時有子,神效。”是因為立春為“春升生髮”之氣,也可以用以煮中氣不足、清氣不升之藥。梅雨水,用以“洗瘡疥,滅瘢痕,入醬易熟。”液雨水,“殺百蟲,宜煎殺蟲消積之藥。因為百蟲飲此皆蟄伏至來春雷鳴起蟄乃出。”

不同地區取得的水也都不同。同一條河流不同段所取得的水也有所不同。

《警世通言》的一個故事,大意是王安石從皇帝那兒得到一種“陽羨茶”,可用以治療他的中脘疾病。卻必須使用特殊的水當做藥引子。瞿塘三峽,就是西陵峽,巫峽,歸峽;西陵峽是上峽、巫峽是中峽、歸峽是下峽。王安石吩咐蘇軾由老家回來時,從中峽取水想用以當藥引子泡陽羨茶。沒想到,蘇軾竟在回程錯過了中峽,卻取了下峽水來,被王安石責備後,詢問“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安石答覆的是:“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不同形態的水,也有不同。根據物理現象,水有三態:固態的冰、液態的水和氣態的水蒸汽。現代的看法,液體的水是水、固態的冰也是水、氣態的蒸汽還是水。

宋徽宗夏季喜吃冰。吃冰過度,患了嚴重的脾胃寒證。太醫處方“理中湯”治療無效,招楊吉老處方治病,一樣的使用“理中湯”,卻使用冰水當做藥引子,竟然治癒。不同的水也可以當藥引子,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本草綱目》記載的各種不同的水:天水和地水兩大類。

天水類包括雨水(立春雨水、梅雨水、液雨水)、潦水、露水(百花上露、柏葉上露、韭葉上露、凌霄花上露)、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臘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水類有流水(千裡水、東流水、甘瀾水(一名勞水)、逆流水)、井泉水、井華水(新汲水)、節氣水(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節,及臘日水、立秋日五更井華水、重午日午時水、小滿、芒種、白露三節內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溫湯、碧海水、鹽膽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塚中水、糧罌中水、赤龍浴水、車轍中水、地漿、熱湯、生熟湯、齏水、漿水、甑氣水、銅壺滴漏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藍水、豬槽中水、市門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兒湯;還有各種有毒的水。

生病和另外空間眾生有關

《左傳》雲,晉景公得病,夢見兩個“豎子”對話,說躲到景公的“肓之上、膏之下”。秦名醫醫緩診病時,雲“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用各種醫療手段都攻不到、達不到,藥物也都不能到達,這是治不了的病。膏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沒有確定解剖位置。

為何景公得了“病入膏肓”這種不治之症?

不義!殺人造業。殺了不該殺的人之後,夢見“厲鬼”披頭散髮來索命,夢也是另外空間的事實在我們現有這個空間的表現。《左傳》原文如此說“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在《轉法輪》一書中有關另外空間存在靈體的敘述,很簡要的可以說明了這個問題。

《轉法輪》闡明了有關人生病的問題,認為和更深的另外空間有個靈體存在,它們的關係大致如此:“人為什麼有病呢?造成他有病和所有不幸的根本原因是業力,那個黑色物質業力場。它是屬於陰性的東西,屬於不好的東西。而那些不好的靈體,也是陰性的東西,都是屬於黑的,所以它能夠上的來,這個環境適合於它。它是導致人有病的根本原因,這是最主要的一種病的來源。”“人哪兒長瘤啦,哪兒發炎了,哪兒骨質增生了等等,在另外的空間就是那地方臥著一個靈體,在一個很深的空間中有一個靈體。”“是在更深的一個空間當中有那麼一個靈體,是它發出的這個場。”

感知和看到另外空間

一般人哪裡有能力了解五行生剋的問題?哪裡有能力了解五臟經絡和五行生剋的關係?哪裡有能力了解病和業的關係?哪裡有能力了解病和深層空間存在的靈體有關?

可是,例如僦貸季領命探究人的身體和五行生剋的關係、人生病和五行生剋的關係、治病的五行生剋關係……,他能看到所有五行生剋的關係,將這種關係敘述給看不見的後人,後人才能根據它五行生剋之理斷病和治病。

的確,真的有些人可以感知、還有一些人能看到另外空間的事物。

一位明清時期的醫生,名叫陳士鐸。陳士鐸的著作例如《石室秘錄》、《辨證奇聞》、《洞天奧旨》、《本草新編》、《辨證錄》、《辨證玉函》、《脈訣闡微》、《外經微言》著作當中,常常和岐伯、張仲景、華佗等古時大醫學家探究醫學之理,以現代人的想法,那就是“神神叨叨”,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

例如《辨證錄·凡例》中的記載:“是編皆岐伯天師、仲景張使君所口授,鐸敬述廣推以傳世。實遵師誨,非敢自矜出奇”。意思是說,《辨證錄》一書完全出自於黃帝時代的岐伯和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自己只是將之推廣傳之於世間。“岐天師傳書甚富,而《外經》一編尤奇。篇中秘奧,皆采之《外經》,精鑒居多,非無本之學也。鐸晚年尚欲箋釋《外經》,以求正於大雅君子也。”意指《外經》是岐伯所傳許多書籍中的一部,而且非常玄奧,自己這部《辨證錄》中許多很玄奧的意旨,都採自於《外經》中的奧秘做為參考。而《辨證錄·自序》中,陳士鐸清清楚楚的說,兩位老者親自傳醫五個月,“呫呫時藝……閱五月別去”,並且還“訓”喻士鐸“出而著書”。

另外,扁鵲、倉公也有這樣的能力。例如《史記》記載扁鵲飲用“上池水”、《瑯環記》記載倉公飲用“上池水”,之後都擁有了這種透視能力,看到常人見不到的五臟六腑。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飲此“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用現代的語言說,他的天目已經開了,他能看到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另外空間的事物,五臟有沒有腫瘤都能得知。

扁鵲和一般常人不同,他能看到人的腸胃和五臟,大小都能量測出來。例如扁鵲著作的《難經》記載,“‘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藏,主藏意。‘肺’重三兩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魂。‘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這些,扁鵲並未經過實際人體解剖觀看,而其五臟的重量、形狀等,和現代人經過大體解剖所見相差並不太多。清朝一位醫生,王清任,不放心的在亂葬崗找尋淺埋而被野狗刨出之小孩屍體,就是為了證實五臟六腑的各個位置和解剖形狀;因此而著作了《醫林改錯》。王清任所作所為,不過就是想要了解扁鵲《難經》所云正確與否而已;事實上,只有少許差異。

按《瑯嬛記》:倉公夢遊蓬萊山,見宮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輝射目。忽一童子以杯水進,倉公飲畢,五內寒徹,仰首見殿榜曰:上池仙館,始知所飲乃上池水也。由是神於診脈。

人們能看見另外空間的景象,但是也有層次的高低的。層次比常人高一些的,能透視人體、透視牆的另一邊,像扁鵲、倉公等,有的能和另外空間的人或眾生溝通的,如陳士鐸等。還有更高層次的,如《金剛經》記載的釋迦牟尼佛。

《金剛經》中一篇記載”佛與須菩提對話“中,談到如來具有“五眼通”;五眼通包括了“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等。

根據《金剛經》,人通過修煉,達到如來境界,能具“五眼通”的神通能力;這種能力,能看見比恆河沙數更多眾生的心。《轉法輪》說:“開到慧眼通,你不具備隔牆看物、透視人體這種本事,可是你卻能夠看到另外空間存在的景象。”、“當你的天目開到法眼通層次的時候,你發現石頭、牆,什麼東西都會跟你說話,打招呼。”都說明了人可以達到那種,見到我們這個肉眼不能見識的另外空間,層次越高看到的越細膩透徹。

修煉,就是修煉,人修煉到更高境界,更高更高的境界,或達到了佛家認為的如來或比如來更高大覺者的那個境界;或者是,達到了道家認為的“真人”、“至人”(注3)境界,他們已經和天地陰陽融合可以完全掌握天地陰陽了,輕易的能“遊走”於另外空間。

註:

(注1)《史記·封禪書》:“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

(注2)《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注3)《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