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9月06日】
二、學習之美
提示:孔子,誰最好學;朝聞道,夕可死;知和道,學和習;以有涯隨無涯;溫故而知新;樂和悅;切磋琢磨;聲、音、樂的不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樂以忘憂;美麗的水結晶;田園交響曲;自然的美好;太湖民謠;漢字的神奇。
大家今天來參加培訓,就是學習,那麼學習兩個字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我們隨口就說的這個詞,在古人那裡還有什麼樣的美好深刻的內涵呢?《論語》裡的話今天很多專家也說不清楚,其實關鍵就是學習,學和習他都分不清楚,他根本不知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很關鍵,就是學和習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甚至更高的道理。就說“學”字,說到好學,今天參加高考的學生們“朝起早,夜眠遲”的得有多少,都夠“好學”的了吧?咱們看看聖人孔子怎麼說好學的。
魯哀公問孔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不遷怒於人,不犯第二次錯誤,他最好學,可惜他死的早,除了他就再也沒有了。大家都知道孔子3000弟子72賢人,那都是成就很高的,包括曾子是第2代傳人。可是說到好學,72賢人就只一個顏回,可惜早死了,以後就沒有了。你說曾子不好學嗎?72賢人都很有成就的,許多人在治國上、外交上、語言上、文學上各方面成就都是很高的,可是聖人孔子就是沒說他們好學,那他說的“好學”學的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學不同境界做人的道理:義、仁、德、道,只有孔子和顏回是“志於道”的,就是學“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也是孔子說的,就是說早上聽到道了,晚上死都不怕了。那你想他聽到的是什麼?是普通的知識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論語》裡面的話。再說“學”,不管今天的人每天學什麼,可古人學的是做人之“道”,所以過去古代沒有求知識的概念,他求的是道,求道、學道、修道。咱們現在中國人經常說:“你知道嗎?”大家都說:“知道。”那“知”和“道”是什麼關係啊?古代知道是兩個詞:知和道,知什麼呀?知道,而今天的知道呢是一個意思,是知的意思,沒有“道”了,今天“知道”是古代“知”的意思,“道”字的含義已經流失了、沒有了。但大家每天都說:“你知道嗎?”,“知道”那“道”是什麼?韓愈說到老師要“傳道、授業、解惑”,第一條就是“傳道”,那是真正的道理,其實這是我們應該講、應該學的真道理。
過去的古人是求道而不是求知識。莊子說了一句話,現在很多大陸學校都貼著的“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沒邊,所以今天的老師就用這句話鼓勵學子努力學習。但莊子後面還有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你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追求不完的,太危險了,捨本逐末,有害於自己的本性。我們大家學什麼自己不能稀裡糊塗的,要有一個把握。從孔子那來講是一個層面上的,起碼是學仁義等做人的道理,但生命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還有老子、佛菩薩等講的道、法都是古人說的“道”,當然中國人講天外有天,宇宙奧妙無窮,自然還有更高的大法正道。所以說我們學的應該是“道”而不是知識,“習”是做到,不是只為知道這個道理,而是為實踐這個道理,這樣對自己是美好的,對社會是有益的。
那現在我們把“習”當什麼呢?尤其現在大陸中小學是題海戰術。今天的孩子倒霉了,天天在練習,他還有句話叫複習、溫習,說“溫故而知新”。孔子是這樣說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就可以當老師。那假如是今天所說的溫習、複習的話,就複習複習舊知識,他就能當老師嗎?所以現在的東西是很表面的,讓孩子做大量的篇子,把那道題做熟了,那叫練習而不是做到。一件事大家都聽的多了,習以為常,以為很好,但你能不能做到,比如說應該“善待別人”,大家聽都覺得很對,但能不能做到呀,遇到事情真能“善待別人”嗎?就要實踐、實習,“時習之”,習是做到,遇到那種情況的時候真正的做到“善待別人”。
“溫故而知新”,看古代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今天的歷史,它們是有規律的,它有一個道貫穿在裡面。比如隋朝滅亡了,唐太宗看到隋朝滅亡,就提出了這樣一句話“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叫“溫故而知新”,如果不想讓一個朝代滅亡,那就多為老百姓著想,這就叫“溫故而知新”,隋朝是故,唐朝是新,興亡的道理卻是一樣的,他也是從道理上而不是從知識的角度在說,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今天我們在座的大家因為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感受到了,真的是非常美好,將來你們做到那些道理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更加的美好。今天現代的人很難體會到學與習的“悅”了,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了。
我們做個對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代是不是把“樂”和“悅”分開,按現在粗淺的理解可以認為它們兩個詞是一個意思,但樂更多體現的是外表;“悅”有個豎心,體現的是內心的一種喜悅。現在有的孩子進入一種狀態,也會覺得考試好,有的孩子還會像抽菸似的上癮,有報導說,有的孩子一到考試就興奮,不考試反倒覺得沒勁,雖然他覺得不好但他適應了。但是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內心的喜悅,今天很難達到。“悅”是內心的真正昇華,在座的有一位老師寫的心得中說的很實在,她“覺得自己越來越庸俗了”,那是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自己了,我說真好,你在昇華。
就像一個人的臉髒了,經常不洗你也不會覺得髒了,有個詞叫洗心革面,我們的心像不像洗臉似的,現代人沒有那樣的概念了,但人們的心也一樣,經常不洗就會積灰塵。和一般的老師、長輩、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也會在不知不覺的跟著他們學,他們不純淨的你也學了,如果沒有東西去清洗的話,就像不經常洗的臉似的,突然一照“鏡子”一看:啊!我的“心”怎麼這麼髒。這時你的境界就昇華了。像井底蛙、籠中鳥,當它跳到井上面、飛到籠子外面的時候,它才知道,天和過去自己看到的、想的是不一樣的,怎麼這麼大啊!這時候他真的昇華了,不是昇華了一點點,而是像換了一個天地一樣。
“有朋自遠方來”,古代“朋”和“友”是有分別的,“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有朋自遠方來”,志同道合的人,也是志於求道的,都是向善的,都是積極樂觀的,這些人在一起,多快樂啊,人越多越快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不了解、甚至誤會自己,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個君子應該做到的嗎?
我們倒著再說一遍,遇到什麼事都不生氣是一個境界,有認同自己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學習、做事,這是非常快樂的,這不是比不生氣的境界高多了嗎?總是高興、快樂。但更高的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真道、力行真道、做到同化真道時那種內在的、內心的喜悅,那可是太美好了,這可是別人替不了的,同時也是任何人也奪不去的,真正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可不是一般的舒服、快樂,那份美好難以言傳。聖人孔子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所以《論語》一開篇,他就和大家在分享這份美好,但有幾個人能明白他的心意呢?
今天給大家講至善至美,剛才說了古人真正學習的美好,大家聽明白了,這是內心才能夠感受到的美好,我們再講個孔子和子貢師生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但你要自己看可能看不太明白。《論語-學而第一》,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對老師孔子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我在貧窮或地位低的時候,不向地位高的人諂媚;我富有了、地位高了,也不會看不起別人。何如?他問孔子:老師您看我做的怎麼樣?他自己覺得這種心態、這種做法非常好,大家看“何如?”其實他心裡在說:我做得多好!老師您誇我兩句吧。實際是這個意思,這裡有弦外之音,誇我兩句。我們的孩子有時就是這樣,不是問你問題,而是讓老師認同他,你誇他兩句,他就覺得你重視他,覺得心裡挺踏實,怕老師忽視他,所以作為老師,要知道聽話聽音兒,懂得理解別人真正的意思。
大家看孔子就回答的特別好,他說“可也”、“未若”,可以這樣,但是“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說你這樣可以,你做得挺好的;但是,不如貧窮的時候安貧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富有、地位高的時候,我尊重別人,好禮。“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二者的差別是什麼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我不壞,諂媚、驕慢是壞的,我不這樣。孔子說“可也”、“未若”,先是認可別人,你想不壞,當然可以;但是,還有更好的,你看這樣做是不是更好。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貢很聰明,他沒說老師你說的真對呀,他說了一句詩經裡的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和磋,比如以前的象牙、玉石雕刻,“切”是把它分成大塊的,“磋”是往細裡做,切磋完了還是沒完成,還要琢,就是雕琢,當一件東西雕琢完成了,最後還要打磨,這樣就會更精細、精美,這四個字就是一個製作美器的過程。
《詩經》非常好,這裡面有非常多的道理,為甚麼《詩經》叫經呢?他能正人心,今天的詩很多起不到這個作用,子貢說:“《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其斯之謂與”,他跟剛才的境界不一樣了。雕刻有一個過程,那為人是不是也有不同的境界,做人也要有一個不同境界的修養、提升過程。我們內心的完美,也可以很粗糙或是很精細,甚至是更完美,做人是一種境界,人生就是不斷提升的過程。他發現老師在回答他問題的時候,老師在說不同的境界,而不是就事論事的講一件事怎麼做。那是古人的思維,叫舉一反三,你不會舉一反三就不教你。
比如我給大家講了應聘沒選上應該怎麼對待,那麼丟工作了怎麼做是不是一樣,失戀了怎麼做是不是也一樣,還用特別給你單獨講嗎?戀就是你喜歡、你愛的東西,其它很多東西不都是這樣,你失去它了,當發生這樣事的時候,你是不是有很多想法,我今天講的就是在告訴你到那個時侯,你如何正確對待,你能聽明白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就都會處理了,其實我說的雕琢比古人說的還要精細、美好。
子貢明白了老師的話,所以很欣喜:“其斯之謂與?”他嘴裡問: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實際他心裡明白了,就是這個意思。他說不說都一樣了,老師跟學生的心靈就溝通了,心領神會。外國人就很難搞懂中國人的思維,外國人比較簡單,有個外國小孩,他說:“我不喜歡你啦!”他就真生氣了。外國人比較直,中國人表達比較婉轉,一個姑娘也說:“我不喜歡你啦!”不一定就是生氣,可能是歡喜、是高興呢。外國人思維比較簡單,中國人比較複雜。
音樂,大家聽說過這個詞吧,聽音樂、上音樂課,但“音樂”是甚麼意思呢?在中國古代,音和樂是兩個分開的詞,還有另一個區別的詞叫聲。聲是一個層次,所有的聲音都是聲,它是一個物質性的東西。音是特殊的、有規律的一部分聲才能叫音,餘音裊裊,繞樑三日,好聽的叫天籟之音,讓人沉溺、頹廢的叫靡靡之音、亡國之音,話裡有話叫弦外之音。最高層次的是樂,樂是特殊的音,是能使人精神上真正喜悅,使人在愉悅的同時不知不覺的得到心靈的淨化,起這樣作用的音才能叫樂,所以才有禮樂治國。聲音就能治國了嗎?不能!古人講:德音之謂樂,是內在承載了美好道德因素的這個音樂才叫樂,陽春白雪,高山流水就是這樣的作品,是能超越時間、空間的真正美好的東西。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說,我現在可以跟你說詩了,是能夠對他講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只講文字的表面意思。稱得上經的文字,它是內在的可以起到一個端正人心的作用,《關雎》叫“后妃之德”,是很正的東西,孔子整理的《詩經》305篇,概括的說是:思無邪!思想純正,淨化心靈,所以叫經,只是今天沒有幾個人能弄明白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子貢都聽不懂、不配聽,希望大家都能超越這樣的境界,你就能聽懂了,那是真美!至善才能至美,至善了就能知道並且達到至美啊!
他們師生在說做人的狀態。“其斯之謂與”同“何如”就不一樣了,心落實了、沒有了顯示、小氣、傲慢而是充滿了喜悅、自信和感恩。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誇獎他這個學生,很喜悅、很欣慰而又充滿慈愛和鼓勵。現在人少有深入人心的心靈溝通,只能是“真好、真棒”這樣很表面的語言表達。這裡的孔子與子貢師徒對話,都帶有“悅”的美好感情,這真是教的美好、學的美好,多幸福啊!希望大家能聽懂我講的,我也很幸福,希望各位老師將來都能達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樂以忘憂”的美好境界,那可真是你們學生的福氣,我先替孩子和家長們謝謝大家啦!
教育的“育”古代是甚麼意思呢?“養子使作善也”!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要學習善良,做到善良;教孩子學習善良,做到善良。大家做人做事一定都要求正,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本著善意,就要為別人考慮,不考慮其它的,就是說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們做事的時候,千萬別患得患失的:這樣對不對,那樣合適不合適,思來想去。你就心裡多考慮別人,做好事又不需別人看到、別人評價好壞。真正的好人,做事發自善良的本性,就不講為甚麼,只要善良就是對的,不需要證明。善是我們的本性,不需要證明為甚麼這樣對,但現在的科學也從多方面證明了善是對的、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要想幸福你就得善良,日本有一位山本勝博士,用高速顯微攝影拍水微觀的形像,得出“善的訊息可以產生美麗的水結晶”的結論。它告訴你一個事實,我們如果有一顆善良的心靈,一定可以創造出最美好的幸福人生。同樣的水,當對他發出善的信息,它可以產生美麗的六角形的水結晶,非常漂亮,像美麗的冰花一樣。讀就是寫一個紙條貼在裝水的試管瓶上,當讀到惡的信息的水會變成醜陋歪扭、破碎散亂非常難看讓人噁心的形像。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說善意的美好的話。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得多好,希望大家多聽到暖人的話,多說良言。
水還會聽,當水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時候,可以產生美麗的水結晶,說明美好的音樂可以讓水感到生命的愉悅。水還能感知,日本各地的人曾在同一時間對東京辦公桌的一杯水發出“水變乾淨!謝謝”等愛的信息,水結晶展現出令人震驚的美麗形像。南極水、山泉等大自然的水都可以形成美麗的水結晶,而全世界所有大城市的自來水都無法形成結晶,我們今天就在喝著這樣的水,大家想想美不美、可不可怕?在前幾年報紙報導了一首太湖民謠,說到了太湖嚴重污染的過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像大家小時候,村子前面還有小溪小河,到長大了有些就看不到了。五十年代的水可以直接吃;到六十年代可以灌溉莊稼;七十年代水質就變得差多了;八十年代魚蝦絕代,說這水污染的有多厲害吧;九十年代身心受害,水都有臭味、放毒了,大家想想這幾十年的太湖變化多大啊!
天人相應,其實太湖民謠也體現著人心的變化,水污染是惡果,人心的惡化是根本原因。大家知道西安,過去唐朝叫八水長安,周圍有八條河,包括涇渭分明的涇、渭二水,就是說長安非常美好。後來強修三門峽水庫就把渭河入黃河的水位抬高了,過去八百裡秦川真是漁民之鄉,稱為小江南,從此那種美景就徹底沒有了,而變為連年水患,這都是人為的,“戰天鬥地”、“大躍進”、“三面紅旗”,是人的狂妄、愚蠢、貪婪造成的,到今天環境污染問題更嚴重了,造紙、紡織等化工污染,地球母親不堪重負,已經很難自己淨化了。
最為神奇的就是水結晶從冰化做水的中間過程,是冰即將融化但還未達到水的狀態的形像,完全是一個漢字的水字,這使日本博士對中國的象形文字、對古代中國人對微觀的洞察力崇敬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大家一定要尊敬我們中華民族的聖祖先賢,他們是敬天禮神,大仁大善,因而大智大慧,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