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叢談:詩歌中的同文多復

莊敬


【正見網2016年03月31日】

古文行人,在修辭上是錯落多變的,在上、下文中避免使用相同的詞語,這叫做“變文避復”。例如《左傳•襄公三年》有云:“解孤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古人注釋指出:“官、位一也,變文相避耳。”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更講究“變文避復”。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宅裡”與“堂前”“尋常見”與“幾度聞”,都是有意避復之詞,使詩句增加了韻味。可見,“變文避復”是寫作上的一個重要原則。

但是,如果作者有意為之,偏偏要在一首詩中,重複某一個(或幾個)字、詞,重複得恰到好處,也會產生一種藝術效果,呈現出“同文多復”(修辭學上叫做復迭法)的美,那就另是別有意趣了。請看唐人元稹的五言絕句《行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閒坐說玄宗。

這首詩在短短二十字中,“宮”字便重複了三次。但是,我們讀來卻不覺其多,不厭其復。相反,卻感到宮字突出了詩歌的意境,把“宮中”的今昔之變,盛衰始末,十分顯豁地烘託了出來。

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中寫道: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者通過“聽雨”一詞的三次重複,寫出了生活歷程中的三個時期,把少年、壯年和老年的漫長生活,都集中在“聽雨”中寫出。這裡“聽雨”一詞的“同文多復”,不僅增強了語言的復迭美,也體現了詞篇的構思之巧。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寫林黛玉在秋天“心有所感”,“發為章句”,作《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澹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這首詩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其中一個“秋”字,竟重複出現了十五次之多。由於運用了“同文多復”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林黛玉的秋日悽苦的心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