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五):大禹治長江(下)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正見網2016年04月08日】

五、治理南方水系

南方水系眾多,主要有長江(大江)、淮河,而長江的支流繁多。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分。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塗山娶妻

禹年三十尚未娶妻,禹道:“我若娶妻,必有一種奇異的征應。”

禹等一行在前往治理淮河的途中,一隻九尾的白狐造訪禹,說道:“我家住在南方塗山旁邊的一個塗山國。那塗山國的國君有兩個女公子,美麗非常,才德兼備,要想嫁給崇伯。”禹以異類為由而拒絕。

九尾狐道:“現在我用這個九尾白狐的形像來見你,是因為你前日有一句話,說你若娶妻必定有奇異征應,所以我才給你個奇異征應,亦是來給你一個祥瑞。你要我是個人身,這又何難?”說著,將身一搖,轉眼之間便化成一個白須老者,仙風道骨,氣概不凡。

大禹見老者不凡,大有來歷。他想,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陽數也,王者之證也。於是大禹答應這門婚事, 禹到塗山國與塗山君的兩個女兒女嬌、女攸成了親。

第四天大禹便辭別女嬌和女攸,啟程前往治理潁河、淮河。史曰:“禹娶塗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世在九江、當塗以及江淮地區,以辛、壬、癸、甲之日為嫁娶日,成為風俗。

降服巫支祁

當時,淮河桐柏山一帶有一個神通廣大的水妖叫巫支祁,據《山海經》記載“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時,巫支祁作惡,干擾治水,被禹降服,鎖於淮井之中,這就是著名的“禹王鎖蛟”的故事。

據說幾千年後,到得唐朝時候,楚州有個漁人,在淮水中釣魚,忽然釣得一條鐵索,其長無窮。刺史李陽聽說此信,召集人夫來挽這鐵索。等到鐵索挽盡,忽然跳出一隻青色獼猴,大家正在驚駭,那青獼猴帶著鐵索仍復跳入水中。

三過家門

接下來治理淮河。第一步,疏濬淮水下流;第二步,開鑿塗山與北面的荊山,二山本來相連,鑿開後,淮水從二山之間流過;第三步,就是開鑿硤石山,使淮水亦從兩山之間流過;第四步,治理支流。

一日,大禹又循淮水而上,察看各地工程,行到塗山與荊山開鑿之處。那時塗山國已由江南遷回原地了。忽聞大禹到來,全國歡迎。大禹應酬了一番,沒有顧得上回家,馬上回到工地,然後向淮水上流而去。

大禹再向西行,隨後治理了潁水、汝水,隨後又是沂水。

至此,徐豫二州水患大致已平。經治理後這裡成了物產豐饒富庶之地。

一日,大禹治理揚州路經塗山,路過家門口,聽得裡邊有孩子呱呱的啼哭之聲,大禹依舊沒有能夠回家看望。

又一次,有從塗山過來的人告訴大禹:夫人聽見崇伯治水要經過家門,可以相見,非常歡喜,正抱了公子站在門外一塊大石上盼望。可是禹仍然未能抽出時間看望妻兒。在塗山的東端有望夫石,緣於女嬌曾站在這塊大石上盼望大禹歸來。這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

打通轘轅隘道

在豫州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有一個隘道,名叫轘轅。如果打通轘轅隘道,既可以泄洪,泄洪後又可以作為帝都至嵩山的一條便捷通道。為此,禹決定打通這個隘道。

開鑿轘轅隘道時,岩石變得非常堅硬,很難開鑿。大禹說“我來開鑿!”他手拿開山斧,又取一面鼓來,吩咐眾人道:“我鑿山時,不許上山干擾。竣工之時,聽我擊鼓,方可上山。”

大禹說罷,正要上山,忽報,塗山二位夫人到了。大禹很詫異:怎麼早不到,晚不到,偏偏正要上山,卻一起到工地來了?那時女攸的身孕,將屆十月。面對二位夫人,大禹沒空盤桓,連連對二位夫人搖手道:“沒空,沒空,我現在就要上山,你們且在山下等待,我完工就來。”

二位夫人問:“何時完工?”

大禹指著手中的鼓說:“聽我鼓聲一響,就完工了。”說罷,提起鼓和開山斧,匆匆上山。

二位夫人只得在山下面等候。日將正午,只聽得山上有鼓聲,就說:“工程完了,我們上去見他吧。”說著,女嬌攙了女攸上山。哪知走到山上,並不見禹,只見一條黃龍,執開山斧,專心一志的在那裡開山。後面放著一面鼓,他的尾巴不時觸著它,咚咚作響。女攸看了,拖了女嬌往山下跑。

禹知道真形被她們窺破,復了人形,連忙跑下山來想要向二位夫人解釋。哪知女攸卻在路旁化了一塊大石,禹向那化石說道:“你化為石頭,不願見我,但是我的兒子要還我的。”說聲未畢,忽聽一聲響,那化石突然破裂,從中出來一個嬰兒,是男孩。禹因為這個男孩是石啟而生的,所以命名為“啟”。

在有的資料記述中,寫成了禹化黃熊,如前面所述,實際上禹在這裡所化的不是黃熊,是黃能,是能字下三個點,讀音龍,確切地說是黃龍。在開鑿龍門時,也有禹化黃龍的說法。

轘轅之路既通,從河洛到嵩山的路程省去不少,以後遂成南北大路。

治理揚州、荊州

揚州位於淮河以南,南至大海屬揚州。這裡是一片低洼潮濕的土地。洪澤湖、高郵湖、太湖(震澤)、彭蠡湖、杭州灣盡在其中。河流有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禹把這些水系導入黃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

接下來治理荊州。從湖北荊山到湖南衡山南面屬荊州,這裡水系眾多。禹自彭蠡湖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使它們匯於洞庭湖。在長江北先導荊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鍾祥和荊門之間導內方山,疏通潛水、漢水,把漢水導入長江;又導桐柏山至其山尾水下游安陸的陪尾山,治理雲夢澤;導雞公山至大別山,疏通澴水、灄水、舉水、巴水、浠水。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地可以耕種了。

禹治理荊州後,向北又進入豫州,治理漢水中游。在桐柏山北治理了外方山和熊耳山,兩山之間是伊水和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導洛水,向東北與洞水相會,又向東至偃師與伊水會合,東流於鞏義進入黃河。

禹劈三峽

接下來治理梁州。梁州東與荊州接界,西北與雍州接界,包括今四川全省、湖北西部及陝西、甘肅南部,面積約有一百四十八萬平方公裡。梁州位於長江上游,水系繁多,加之四面環山,水路不暢,水就壅塞在那裡。在這裡主要是治理泯江、黑水,開挖沱江,並打通三峽。

大禹鑿通黃牛峽、巴山峽,導泯江之水入於長江。泯江水量很大,為了分解泯江的水勢,大禹在泯江的東面又開挖了一條河道,叫做沱江。這樣泯江之水便順利導入長江。

開鑿三峽是治理梁州的一個重要工程。巫山三峽綿亘七百裡,山山相連,峰峰不斷,岩石堅硬異常。大禹請求雲華夫人幫忙,雲華夫人施展神通,用電轟,用雷霹。堅硬的岩石漸漸變得疏鬆,人們很快就打通了巫山三峽,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最後流向大海。

長江的主流在大禹治水之前不是經現在的三峽,而是流經古之南江“涔水” 流下。清代地理學家胡謂在《禹貢錘指》中介紹:大禹治水疏鑿三峽之前,四川魚腹江之夷水,自奉節經長陽過宜都流入大江,這就是古時候長江的主河道。《水經註疏》載:“江水歷禹斷江南,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泄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並沖,此江遂絕,於今謂之斷江也。” 就是說“禹斷江”過去是長江主流,大禹治水時,因南江狹小不能滿足泄水的需要,於是大禹便開現在的水道。所以過去的那條稱為“南江”的水便斷了流,稱為“禹斷江”,也就是《東湖縣誌》所稱的“斷江峽”或稱“斷江山”。

大禹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終於使長江“東流之注五湖(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之處,三峽之水從此暢通,長江的主流才改從現在的河道(即北江)流淌。

令地質學家感興趣的是,長江在西陵峽橫切黃陵背斜核心軸部,就是說在三峽形成河道之前,這裡應該是隆起的高山阻擋著水的東流。

傳說大禹治水劈三峽有神牛相助。當時三峽沒有河道,只有在其南部現在叫做“斷江”的小河道,不足以泄洪,於是禹劈三峽。巫山神女請土星相助,土星變作一頭大黃牛助禹打開三峽。為了紀念黃牛助大禹開峽,人們便在黃牛岩下建起黃牛廟。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重修黃牛廟,並立碑碣。鐫刻碑文《黃牛廟記》。到北宋時期,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將“黃牛廟”改名“黃陵廟”。

再下來,大禹治理大澤和低洼濕地的積水,衡山神建議大禹祈禱天帝賜予息土,於是大禹拜求上帝賜息土治理了各大澤及低洼之地的積水。同時沿長江沿線開挖一些湖泊,用於調節長江之水,豐水期可以泄洪和蓄水,枯水期則用來灌溉。長江沿線的這些湖泊使得長江中下游很少發生大的洪災和改道。

立碑岣嶁峰

一天,禹等路經衡山,登到最高峰,備了牲醴,恭敬祭祀。治水工程十之七八已完成,成功在望。決定刻石立碑,以作紀念。最後選擇將碑石立在岣嶁峰。歷代稱之為“岣嶁碑”,也叫禹王碑。

岣嶁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嶁碑”立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傳說立碑之處即為當時水面的位置。碑高七尺,寬五尺,厚一尺,碑文七十七字,形似蝌蚪,又似鳥篆。這算是中國最古老的碑了。

大禹在這裡得到嫘祖留下的金簡玉牒,與在宛委山所得的黃帝所藏一個式樣。治水成功後,仍藏書於此。《湘中記》記載:“岣嶁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吳越春秋》記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

現代學者馬賀山先生,經二十多年對夏朝文字的潛心研究,破譯了《岣嶁碑》的碑文,碑文如下:
承帝塚然,翼輔雍衛。災降矢發,沮洹往行。三河飛涌。北過冀而奠,似若忘鳥。宿嶽麓庭,昶溢酉祈,水廬弗長,往求永定。華岳泰衡。崇楚事裒,勞余神禋,鬯曼吉徙。南瀆衍昌,衣則食備,萬邦皆寧,疆無漾漭。

“岣嶁碑”釋義:
受帝命塚宰應允,輔助舜帝治理雝水和衛水。水災降臨,誓師出發,在沮水恆水之間奔忙。三河洪水泛濫,北過冀州而祭奠祖先神靈,姒忙於浚水忘記故鄉鳥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暢通不再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漲了,希望洪水平定。從華岳到恆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導河流,從此洪災減少,平時治水之餘以煙祭祀神靈,用芬芳的美酒以饗神,神靈昭示:遷徙大吉。南方的溝渠已經順暢,草木豐盛,豐衣足食,萬邦安寧,從邊疆到中原,再不見洪水泛濫。

“岣嶁碑”記錄了大禹受命於舜帝,從冀州出發奔波四方,隨山刊木,導水入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治平了洪水。“岣嶁碑”的內容與《禹貢》的記載大體一致。與《史記》中的“夏本紀”篇中關於大禹治水的歷史內容十分吻合。

漢武帝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禹王殿於此,爾後歷代相繼修繕,清同治九年(公元1878年)重修為廟,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岣嶁碑文中提到祭祀天地神靈,大禹治水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山神,不同山神祭品也不一樣,這在《山海經》中有詳細記載。

黑水立柱

接著治理黑水。黑水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量很大,水中多蛟龍,水勢波濤洶湧。原來水底有一大穴,直通南海,蛟龍及各種大動物均由此進出。便是潮汐漲落,亦與黑水相通,加重了黑水的水患。大禹命人把蛟龍等通過洞穴驅逐到南海,考慮到蛟龍之性怕鐵,於是用百萬斤鐵鑄了一個大鐵柱,立於黑水底部洞穴之處,阻住蛟龍等來往之路。鐵樁立好之後,黑水得以平復。

梁州全部治理完畢,汶(岷)山、嶓塚山都可以耕種了,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

至此,治水工程基本完成,最終都導河入海。

大禹又巡查了海外諸國的水土情況,有許多奇異經歷,除掉了一些害人的怪獸,在北方除掉了女魃。至此,宇內海外水土治理完畢。伯益把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並畫了圖,成為《山海經》的重要素材。

據“楚帛書”載:禺離(禹與契)治理大地,“以司堵壤”規劃九州,平治“山陵不疏”大地無序的混亂現象。“乃命山川四海,寮氣百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凼澫。”言大禹藉助山川四海陰陽之氣,開山導水,在茫茫洪水中堵壤布土,創造出可以生息的有序大地。

水患平息,天下萬民皆得平土而居。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左傳》云:“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禹治水有功,被封於河南,國號夏,賜姓姒氏。

治水成功,禹向堯、舜做了報告。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裡,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大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出水之山者八千裡,受水者八千裡,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譯文:大禹說: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行走各條路線的直線距離六萬四千零五十六裡(約32028公裡)。這些名山分布在大地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區。因此,把調查記錄整理,定名為《五臧山經》。此外,天下大大小小的山還有很多,就不做詳細記錄了。天下的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座。但《五臧山經》記載的山,只有四百四十七座。有很多山做了調查,但沒有記錄在二十六條山經裡。

大地(今亞、非、歐三大洲相連的陸地)從東到西,直線距離二萬八千裡(從東極點的無皋山——今日本盛岡東南、海拔1200米的奧羽山,到西極點——今非洲西部毛裡塔尼亞、海拔600米的阿德拉爾高原,直線距離約一萬四千公裡);從南到北,直線距離二萬六千裡(從南極點——今南非南部、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脈,到北極點的無逢山——今俄羅斯北部海拔200米的貝蘭加山脈,直線距離約一萬三千公裡)。有溪水流出的山,直線距離八千裡(約四千公裡),河水流經的地方,直線距離八千裡(約四千公裡);蘊藏銅礦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蘊藏鐵礦的山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這就是天下大地劃分疆土、種植莊稼、建立國家的基礎,也是戈矛(因利益糾紛引起爭端)產生的緣故、刀鎩(發動戰爭)興起的根源。由於自然資源和物質財富分配不均,造成天下百姓貧富懸殊。因此,能幹的人總是富裕有餘,笨拙的人就貧窮不足。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洪水發生之前,天下萬國林立,人口密度很大。由於可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各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別人的領土和資源。

禹“居外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身先士卒,櫛風沐雨,竟至於形容憔悴,大腿上沒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因為長年累月泡在水中,腳趾甲蓋都脫落了。帝堯很感慨,賜給他一張瑤琴和一把寶劍。

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其面積之廣闊,工程之浩大,空前絕後。西從黑水,東到長江入海口;北從河北、山東,南到長江中下游流域,幾乎包含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從黑水到長江口,航空距離有二千六百公裡之遙,僅僅徒步遊覽一週,都需要幾年時間。這在當時若無神助根本不可能,還不要說各種妖魔怪獸的干擾。治水中得到了眾神的幫助,是謂聖天子百靈相助。通過十三年的努力,使“豐水東注”,流入大海,其工程之宏偉振碩古今。

大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可怕的,但也為堯、舜、禹三位聖君開創新的紀元,把一個萬國林立、各自為政的鬆散聯盟,建成一個萬國萬邦統一的天下,開創新宇,提供了契機,最後確立統一天下為九州。

普天同慶

治水成功,大禹計劃親到崑崙向天帝匯報,並拜謝西王母。這時西王母派使者來迎接大禹。在崑崙山,西王母奉天帝之命宴請大禹和眾神,眾神多曾參與協助大禹治水,可謂群仙大聚會,共同慶祝治水成功。西王母說道,治水大功之成,乃天帝的旨意,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而行,仰仗天帝大力。從此以後,天清地寧,宇宙上下,同享昇平之福。

為表彰大禹治水之功,帝堯命舜賜給禹一塊表示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尚書‧禹貢》曰:禹賜元圭,告厥成功。疏曰:治水之功,盡加於四海,以禹功如是,故帝賜以元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以元為天之色,天謂之元,故以元色圭以彰顯之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神州”不僅僅是一個地域上的稱呼,而有其內在因素,有著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思想、文化、道德體系等深厚內涵。這裡被譽為神的故鄉,是神給人開創的。這裡有著神傳的文化;有著神給人奠定的行為道德規範。“中國”作為這個世界的中心,也體現著神的安排。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