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山夜話:肚臍的秘密

吳國斌


【正見網2016年07月31日】

解剖學的認識

肚臍,從解剖學來看,它是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在前腹壁形成的一個環狀凹陷瘢痕。臍部皮膚深部沒有皮下脂肪層,表皮角質層較薄,有緻密的結締組織,臍中央部呈瘢痕化。臍筋膜是腹內筋膜的一部分,臍部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臍下兩側有腹壁動靜脈及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臍部凹陷、隱蔽,故容易藏污納垢,不易清洗。由於臍部皮膚與腹膜的關係緊密,如果粗暴地挖臍眼容易引起腹部疼痛,也易感染。臍部受涼,容易連帶使得腹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腹痛、腹瀉、痛經等疾病。

臍部是前腹壁上的薄弱點,它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滲透力強,滲透性快,易於藥物穿透瀰散和吸收,中醫的臍療法就是利用這個特點來進行治療的。

中醫對肚臍的看法

以上是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待肚臍,這是物質層面的認識。然而中醫對肚臍的認識卻更高一層,主要是從能量的角度來了解肚臍對全身的作用。肚臍,在中醫稱為“神闕”,又名氣合穴、命蒂穴。

【神闕】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入中門,以示顯貴,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此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志)交通之門戶,故稱之神闕。
【氣合】氣,氣態也,合,會合也。氣合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匯合。本穴對人體的外表物質有強大的收引作用,任脈之氣行至此後皆縮合而降,故名氣合。
【命蒂】李時珍曰:“胎在母腹,臍連於胞,胎息隨母。胎出母腹,臍帶既剪,一點真元,屬之命門丹田。臍干自落,如瓜脫蒂。故臍者,人之命蒂也。以其當心腎之中,前直神闕,後直命門,故謂之臍。”

彭祖小續命蒸臍法指出:“臍者,腎間之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上達泥丸,下至湧泉。”

總之,臍為五臟六腑之根,神元歸藏之本,經絡之總樞,經氣之總匯。故可用臍來調和陰陽、溫脾補腎、培補元氣,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肚臍是全身最大能量、信息儲存庫

人體有大大小小的無數穴位,就如無數個能量聚集點,每個穴位所儲存的能量差異很大。人體中,神闕、百會、大椎、長強、命門、中脘、氣海、關元都是人體較大的能量聚集點。神闕穴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人由出生前在母體的先天生命轉向出生後後天生命的轉換點,它同時含有先天、後天的信息,所以它所承載的生命及能量信息最多、最為強大。人之先天,從無形的精氣到胚胎的形成,可以說完全是依賴神闕系統。神闕系統可能是形成於胚胎期的調控系統,也是經絡系統的母系統,所以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與對整體宏觀調控的作用。臨床上,有中醫師以臍部為中心,利用中華傳統的陰陽、五行、八卦理論,於腹部實施針刺治療,許多疾病得到了神奇的治療效果。

中醫獨特的臍療法

傳統上中醫認為臍部禁針,這應該是考慮到了臍部消毒不淨及古代針具較粗,針刺容易發生腹膜感染的意外,所以在臍療上,主要是以在肚臍上的溫熱療法為主。透過臍部的溫熱療法,可以有效提高人體陽氣能量,對於全身所有虛損性疾病,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例如:古方華佗急救方:用蔥白一斤,微搗炒熱,輪流熨臍,治寒中三陰的口噤失音,四肢攣急,逆冷無脈,唇青囊縮之暈厥。《針灸正宗》記載:神闕主治中風、虛脫、屍厥、不省人事、角弓反張等,灸臍能“開竅復甦,回陽固脫”。

可見臍部自古即是一個重要的急救要穴。

古人對於臍部的灸療方法非常講究,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藥材墊敷在臍上,並放上灸粒溫灸,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隔姜灸】有解表發散,溫中袪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治虛寒性腹疼、泄瀉、寒濕痹痛、面癱、外感等證。
【隔蒜灸】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殺蟲消癰的功效。可治瘰癧(頸部淋巴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癰疽瘡毒未潰爛時、腹中症瘕積塊等證。
【隔鹽灸】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功效。多用於治療急性腹疼吐瀉、四肢厥冷、虛脫、中風脫證等。
【隔附子灸】有溫腎壯陽,消堅破結的功效。可治各種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之證,如陽萎、早泄、遺精、尿床、婦女宮寒不孕、性慾低下、滑胎、月經稀少等症。

臍療醫案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神闕穴,主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又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等證。灸三壯。禁針。一法:納炒乾淨鹽,填滿臍上,加厚姜一片蓋定,上加艾炷,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

一次內人產後第六天突然小便不通,下腹悶脹,經導尿三天後,尿管拔除,仍小便不通。思及《醫宗金鑒‧刺灸心法》提到:“產後小便不通,灸神闕穴。”乃用艾條在肚臍上迴旋溫灸十分鐘後,內人隨即至廁所大小便。如此共溫灸二次,小便不通症狀霍然若失,病即痊癒。

 註:此溫灸神闕穴的方式,對治療陽氣虛的小便不通有良效,對於膀胱發炎感染所致的小便不通則不適合。讀者宜特別注意不可誤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