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慧學初探:仁愛在心,依法治國!

莊敬


【正見網2016年08月15日】

一、萬物皆是寶,關鍵要博愛
被周文王派去修整池塘的人,挖出了一具屍骨,官吏們將此事報告了周文王,請求將這具屍骨,棄之荒野。

周文王搖頭說:“不能丟棄,重新安葬它。”

官吏說:“這可是一具沒有主人的屍骨啊!”

周文王嚴肅地說:“我難道不是它的主人嗎?擁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而擁有一國的人,是一國之主。”

“這個……”官吏語塞了。

於是周文王下令:將這具屍骨,穿上衣服,放入棺中,改葬在別的地方。

天下人聽到這件事後,都說:“文王是最賢明的君王啊!連死人的屍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澤,更何況是活著的人呢?”天下的人,都敬服他,歸順他。

(《孟冬紀•異用》)

【解析】
有的人得到寶物,卻使自己的國家,陷入了危險之中。而周文王得到了一具朽骨,卻能借它來表述自己的仁德。所以,在聖人的眼中,萬物皆有用處。周文王的舉措,在現實生活中,也具有積極意義,這就是博愛。現在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賑災活動,也許就是從這裡學來的。

二、要有遠見卓識,明察果斷
春秋時的楚文王,是一位十分賢明的君主。為了討論朝中大臣的德行,他把相國,召到自己的面前。

楚文王說:“莧諄(人名)多次據義,冒犯我;據禮,拂逆我的心意。
這樣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少了。我雖然跟他們在一起,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逸。但是,久而久之,我卻會從中得到許多益處。後代的聖人,肯定會因為我沒有親自授予他爵位,而責備我的。”

楚文王想了想以後,決定授予莧諄以五大夫的爵位。

相國說:“連莧諄都可以得到五大夫的爵位,那麼申侯伯,是不是應該得到更高的賞賜呢?”

“不,絕對不行!”楚文王搖頭說,申侯伯善於揣度、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干什麼,他就會在我行動之前,把什麼都準備好了。我和他在一起就會感到安逸。然而,久而久之,我就會因此而有所損失。如果我不疏遠他,後代如有聖人,肯定會以此而責備我啊!”

申侯伯因此被楚王找了個機會,給逐出了楚國。

申侯伯被逐出楚國後,又跑到了鄭國,他揣度、迎合鄭國國君的心意,事先準備好了鄭國國君想要的一切,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執掌了鄭國的國政。但又只過了五個月,就被鄭國的國人殺死了。

(《仲冬紀•長見》)

【解析】
楚文王可以說是一位很有遠見卓識的君主。人的智力,之所以彼此有差異,是因為有的人具有遠見,有的人目光短淺。如果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今天,就可以順利地步入美好的將來。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古今、前後,都是一脈相承的。楚文王正是通過對莧諄和申侯伯兩人現在的表現,正確的認知了他們,從而推知將來的發展;正確的處理了與他們的關係,而利國益民。所以說,賢明的人,有遠見卓識,而明察果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三、仁愛在心,依法治國!
有一天,秦國的郎中(官職名)閻遏、公孫衍,二人外出辦事,在一座廟前,看見百姓正在殺牛。他們感到十分奇怪,心想:現在不是祭祀的時節,百姓們為什麼要殺牛呢?於是,兩人上前詢問原因,對方回答說:“殺牛祭祀老天爺,是為了還願。”

“還什麼願?”兩個郎中,還是莫名其妙。

“早些天,聽說秦襄王病了,”百姓解釋說,“我們就買了這頭牛,來廟裡祈禱,並向老天爺許了願:等襄王病好了,就殺了這頭牛祭天。現在大王的病已好了,我們就來還願。”

兩位郎中聽了,恍然大悟。他們想,襄王要是知道這件事,說不定有多高興呢。於是,他們興沖沖地走進王宮,向襄王道賀說:“大王的功德,已經超過堯、舜了。”

秦襄王聽了,吃驚地問:“這是怎麼回事呀?”

兩位郎中回答說:“堯、舜雖是聖人。他們的百姓,還不至於為他們祈禱。現在,大王病了,百姓自動買牛為您祈禱。您的病好了,百姓就殺牛還願。所以,我們私下認為,大王的功德已經超過堯、舜了。”

襄王連忙派人調查這件事,看是哪裡所為?要罰那裡的裡正和伍老:各出兩副鎧甲(給士兵打仗穿)。閻遏、公孫衍聽了。驚訝地問:“沒有獎勵也就算了,大王為什麼反而要懲罰他們呢?”

“你們難道就不明白這個道理呢?”襄王解釋說,“仁愛在心,但卻要依法治國!老百姓之所以擁護我們,是因為他們體感受到國家的法令公正嚴明,給百姓帶來了好處。現在,卻有人沒有接到命令,就擅自為我殺牛祈禱,這是他們熱愛我的表現。他們熱愛我,我該如何做呢?我若以私愛回報他們,就不能嚴格執法了。不能嚴格執法,就做不到令行禁止,這是亡國之道。所以,我不如責罰裡正與伍老,使百姓不能私愛於我,我也不必示私愛於他人。這樣,才能嚴格的治理國家啊!”當時,不准宰殺耕牛,是一條法令。

閻遏、公孫衍,這才理解襄王的良苦用心。

(《韓非子•法篇》)

【解析】
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得了人家的好處,就難免徇情枉法,古今之通義也。古哲云:“天道無親,常予善人。”又云:“天道無親,唯法是許。”老子曾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概也是為防止“糖衣炮彈”來進攻吧。秦襄王一席話,已將這層意思說得十分清楚了。

“我也不必示私愛於他人。”這句話是此則故事的靈魂!身為君王,當然應深愛著他的百姓,但這種愛,是體現在把國家治理得繁榮昌盛,讓百姓安居樂業。如果秦襄王僅僅拘泥於愛的形式的話,和百姓打成一片,又何來威嚴呢?又怎能做到嚴格執法呢?如果做不到嚴格執法,則會使國家動盪,而國家動盪最直接的受害者恰恰是百姓,這又怎能體現是愛護百姓呢?所以說:秦襄王是賢明的君主。 

添加新評論